誤區(qū)一:無計劃性,學生作文水平停滯不前
在現(xiàn)行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并沒有擬定一個適合學生的系統(tǒng)寫作教學計劃,作文教學只是走走過場,雖然美其名曰“作文課”,其實是讀一遍課本上的寫作訓練指導,然后給出一個或兩個題目,便一聲令下“開始寫”;再有,一些教師在學生根本未達到應有水平時卻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強化作文教學,在每次作文訓練時都會把全套本領和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以期一步登天。明明是初一的學生,卻要求他們選材新穎、立意深刻、見解獨到,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無所適從、無從下筆。
針對上述情況,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制訂一個符合當前學生寫作實際和生活實際的作文教學計劃,細致、明確地計劃出哪個階段應掌握哪些寫作要領,達到怎樣的寫作水準,可以實施怎樣教學方法等等,教師力求胸中有丘壑。這樣的作文教學才自‘方向性。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和學生交流,征求并聽取學生的意見,從而不斷地調(diào)整、修正計劃,防止計劃教條性。電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寫作的殿堂,提高寫作水平。
誤區(qū)二:死讀范文,走不出“依葫蘆畫瓢”的影子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作文教學在觀念和實踐上墜人極端的畸形化。在某些語文教師的心目中,所謂的優(yōu)秀作文就是合乎統(tǒng)一標準,賺得高分的文章。于是要求學生死讀教材,模仿范文,參考名家名篇,甚至要求學生大量地背誦抄寫所謂的精彩文章,以此作為作文的范本,要求學生從中借鑒,為“我”所用。
誠然,范文確有可取之處,但絕不是萬能的,即使是名家名篇也不是永恒的,它是能代表當時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遷,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倫理標準和審美情趣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味地借鑒模仿別人的作品并不可?。杭入y以走出別人的路子,也寫不出個性的思想,甚至會貽笑大方。另外,長期地依賴范文,學生丟失的將是自己鮮活的思想,可感的生活,創(chuàng)新的活力。于是思維空間狹隘,思維流向單一,致使他們握筆千鈞,筆管中擠不出如同生活本身那樣豐富的內(nèi)容。
誤區(qū)三:與生活脫節(jié)。抒寫不出真實的感悟
生活是寫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關注生活,才會有新發(fā)現(xiàn)、新體驗。作家如此,作為生活閱歷尚淺的學生,更應該密切聯(lián)系生活,從生活中尋求豐富的寫作素材。但一部分教師是狹隘地教授作文技巧,而不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懶得帶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致使學生作文脫離生活,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然也不會抒寫出對人生、生活的真實感悟。
作為語文教師,應盡一切方法,運用一切手段來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心靈體驗出發(fā),真誠地擁抱生活,真實地再現(xiàn)生活的底蘊,教會學生以有心人投入貌似平凡的生活,全方面的擷取生活的原生態(tài),從而完成宣泄和傾吐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寫作要求。
誤區(qū)四:精批細改,阻礙了學生作文主體性的發(fā)揮
多數(shù)學生尤其是“優(yōu)等生”的作文本上,都會留下老師辛勤耕耘的痕跡:這兒一道江,那兒一個圈,密密麻麻的修改,似乎只有這樣,才真正起到了作文批改的效果。誠然,作文需要修改,但批改的主體不應是老師,而應是學生。作文批改是一種個性化的精神勞動,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況且,更多的學生在意的只是作文本上的分數(shù),對于老師的批改,很少有人細細地揣摩。這樣,老師的精批細改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精批細改是一種注入式教學,是教師以自己的作文標準去核定矯正學生的作文,給學生注入思維的定勢,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勢必壓抑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另外,精批細改也是一種低效率的運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反饋也不可能及時,學生的收獲甚微。因此,作文批改應該以批為主,以改為輔。教師應盡量尊重學生的原作原意,順其自然,才能促其發(fā)展。筆者認為,對學生的作文修改,應多給鼓勵,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寫作的熱情。
走出誤區(qū),變革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立足學生,立足生活,這才是作文教學的真道理、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