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作為初中教學的基礎課程,是一門內容極其豐富的學科,它的智慧性、科學性全部是通過感性的形象思維表現出來的,對于培養(yǎng)知識、塑造人格有著極大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枯燥形式的影響,它降為了大學校門的敲門磚,出現了太多的條條框框。讓人感到乏味。初中階段又是學生開始自主探求知識的階段,他們的智慧、喜好、情趣大都在這一階段表現出來,如果不注重塑造他們的人格,保護他們探求社會的能力,而是用應試的冷面孔將他們的天性全部泯滅,我們的民族必將在不久的將來衰落下去,因為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只會考試,是應試壓力下成長起來的智能單一的人。所以,我們既要注重對人才的培養(yǎng),為大學輸送有用的人才。使我國的高考制度能夠健康發(fā)展,又要正確把握人才培養(yǎng)的合理化機制,給學生減壓,給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讓他們在半懵懂的狀態(tài)下追求知識,完成自我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的逐步提高,從而徹底改變初中語文教育的應試現狀。
一、初生語文應試教育的人性化思考
面對初中語文應試教育的現狀我們應當做的就是懂得尊重生命,積極提倡人性化教育,有效地促進人的潛能發(fā)揮,使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以人為本,尊重學生
初中學習階段是學生提高自我潛質的重要階段,無論智力還是身心,都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將影響到學生終生的發(fā)展,對此要給予足夠的認識。做到以人為本,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我們經常可以見到,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受到老師的夸獎,考試成績差的學生,則受到老師的批評。實際上,分數的高低未必就能說明學生智力的高低。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真正具有才華的少年,而不是分數的奴隸。另外,期待全部學生考試成績優(yōu)異,也是不符合社會現狀的。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為之服務,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善待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做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讓學生在理解、引導的溫馨氛圍中完成對自我人格的升華和智力的提高,使他們真正感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是狀元,“我”也行。塑造出自尊自強,善于包容、善于創(chuàng)造的能為社會作貢獻的有用之才。
2.以情動人,陶冶情操
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出自情感,叉造就情感。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具有與生俱來的情感潛勢,怎樣對這種潛勢進行正確的培養(yǎng),使其發(fā)展成為青少年高尚的情操,是語文教學活動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對學生要有真摯的情感,做到以情動人。當我們以最美好的心靈與狀態(tài)去啟迪學生,誘發(fā)智慧火花的時候,他們也被老師的話語深深打動。這時的學生感情充沛,頭腦清晰,處在接受知識的最佳狀態(tài)。長此以往,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感情豐富、思維敏捷、操守高尚、品學兼優(yōu)。學生有了愉快的情感體驗,教師也有了雙倍的喜悅與收獲。這樣,當我們走進課堂的時候,傾注于教學的感情和精力就會越來越多,學生投入學習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注意力不集中、調皮搗蛋做小動作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少。在語文教育的世界里,眾多偉大人物的智慧、情感和人格深深打動了學生幼小的心靈,他們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開始感悟世界的神奇,開始夢想奮斗與成功的歡欣。通過學習,他們體會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輝煌的人文精神,也被英雄人物的愛國行為深深感染,自覺培養(yǎng)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陶冶了情操,這些教育成果的取得,需要教師有一個寬大的胸懷和慈母般的耐心,去精心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有當你給了學生感情的時候,你才可能收獲感情,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一味地用分數去區(qū)別學生,成績好的學生,教師笑臉相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師怒目而視,就會損害學生稚嫩的心靈,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傷害,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全民素質的提高。
3.順應稟賦,個性教育
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稟賦,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大自然賦予了他們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天資。教師在語文課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資質,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教育,挖掘他們的天資,培養(yǎng)他們的個性。同時,應注重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重視人的價值和人類自身意義的培養(yǎng),將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個性化發(fā)展視為教育的最終目的,逐步推進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全面發(fā)展。順應學生的稟賦,實施個性化教育,具體說來,就是不要盲目的追求升學率。因為學生的智力的差異,能夠精通各科課程,進人大學繼續(xù)深造的學生,畢竟只占學生總數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學生將進入社會,面對社會的選擇。如果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還不如順其自然,保留他們心中的善性,認真面對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當然,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包括家庭、周圍人的理解與幫助。父母不要動不動就責罵孩子沒出息,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孩子的天賦不好,更需要你們的呵護。幫助孩子走向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你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孩子們快樂起來,收獲專屬于他們的成功。
4.提升潛能,培養(yǎng)能力
考試成績的好壞,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能力的高低。初中語文教學,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身上。而應該關注群體,對學生進行普遍的素質教育,在學生的一舉一動中發(fā)現他們潛在的資質,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做到心中有學生,眼中有學生,把握學生的特長,針對他們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啟發(fā)他們,打開他們心中的智慧之門。多鼓勵、少批評,使他們的潛能有得以生長的條件。多留給學生一些自由思考的時間,不要用狂轟濫炸式的學習任務,剝奪了學生自覺學習的機會。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著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他們渴望學習,渴望探求未知的知識空間。相信他們都是有智慧的,他們的悟性并不比我們成年人差多少。教師所給予他們的只有發(fā)現、引導、關心、呵護,讓他們在教師的細心照顧下茁壯成長。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不同尋常的地方,善于點亮他們心中的那盞智慧之燈,讓他們在自己的手中變?yōu)橄∈喇a品。也許有些學生有些調皮,比較難以管柬,但我們應以不拋棄、不放棄的積極態(tài)度去爭取學生的轉變,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被全盤否定。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也許正是他們勇于探求世界的特有表現,如果教師能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他們進行適度的雕琢,他們將來一定會成為難得的人才。所以,關注教育對象,研究教育對象,注重教育對象能力的提升和培養(yǎng)。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體表現。它強調把人放在第一位,遠比機械化地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鉗制學生要人性化、社會化得多。
二、初中語文教育的前景
面對初中語文應試教育的現狀和帶給學生不必要的身心損害,我們認為有必要對此進行一定的改革,以此推動初中階段語文教育的實際效果。
1.提倡人文關懷,成長與學習并重
初中教育階段,正是學生身體和智力開始萌發(fā)的特殊階段。學生在長身體的同時,探求知識的興趣也在逐日增長。在這個階段里,他們特別需要教師的關懷和愛護,教師的每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對他們未來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反,教師的每一次忽視、痛斥都會給他們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傷害,也使教師失去一次正確教育的機會。所以,我們特別提倡語文教師對于初中學生的人文關懷,在教學中啟發(fā)他們的人生智慧,在游戲中引導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使他們能夠正常的學習、生活,自由地發(fā)育成長。不要剝奪他們享受生活的權利和多層面的心理需求,讓成長與學習并行,天真與歡樂同在,培養(yǎng)出真正能夠擔當社會重任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2.充分尊重人性,注重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初中教育階段,是小學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人才培養(yǎng)的開端時期和過渡時期,怎樣能為高中階段輸送優(yōu)異的人才,是初中語文教育需要深思的一個問題。僅憑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生是不夠的,學生的考分高就一定優(yōu)秀的觀念必須打破。教師要從尊重學生人性的基點出發(fā),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注重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只要初中語文教育的底子打扎實了,不愁他們進入高中階段不會長足發(fā)展。過多的焦慮和憂愁是不需要的,任何拔苗助長的做法也是不科學的。如果初中語言教育只圍繞著分數打轉,學生上了高中一定不會有好的發(fā)展。因此,一定要打好初中學習的基礎,為高中學習做好準備。
3.循序漸進,推遲應試教育階段
參加高考對初中學生來說,是相對遙遠的事情。沒有必要過早地草木皆兵,任何以各種理由施加給學生的高考壓力,都是沒有必要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比較規(guī)范,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到了應該掌握的各類知識。這與剛剛恢復高考制度那幾年的考生頭腦空空的情形大不相同,學生沒有必要再加班加點地去補充知識,“頭懸梁,錐刺股”的辦法更是不需要。針對這種現實,我們堅決呼吁初中語文教育階段,應該讓學生輕裝上陣,不對他們施加高考壓力。而應循序漸進,等他們進入高中學習階段,再談論高考的事情也不遲。所以,推遲應試教育階段,是初中語文教育人性化的關鍵。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盲目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才會給國家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學生的心力才會因此而減負,不再感到過度的勞累,才會健康成長。等到有一天,我國普及了高等教育,學生人人都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那將是更加人性化的時刻,我們盼望著它早一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