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實施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8年的歷程。應該說,新課程的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的確也是萬紫千紅詩意盎然。但是,不可否認,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有的課堂老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新的弊端又不斷暴露?,F(xiàn)僅以閱讀課為例,說說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觀念依然陳舊落后
1.閱讀教學著眼于“教”的狀況太多。學生閱讀太少,因而造成學生的文化積淀太淺,缺乏語文功底。語文課里學生讀書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大部分時間被教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所占有。
2.肢解教材。教學的目的是“學這一篇文章”,教學過程是“解析這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教學的結(jié)論是“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這一篇文章的寫作特點”。課堂閱讀教學不是引領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整體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詞句篇章的枯燥、煩瑣的分析來僵死學生的靈性。幾年下來,學生仍然不會讀書。
(二)應試主義的功利色彩太濃
1.考點練習式。將所要教學的課文,按照考試閱讀模式訓練學生:要求學生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象、聯(lián)想也因不考而屬多余。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半猜半蒙。這種機械的練習方式扼殺了學生的思考。無怪乎出現(xiàn)開學時學生最愛看的書是語文書,可是最討厭上的課是語文課的情況。
2.寫作目的式。許多語文教師認為: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作。他們的課堂閱讀教學要么離開思維內(nèi)核,排除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yǎng),孤立地去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要么進行淺表的讀寫結(jié)合,倉促地、浮光掠影地將“讀”帶過,“立竿見影”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仿寫一篇。
(三)形式上的表面繁榮沖淡了學科色彩
1.課堂設計取悅于聽眾而“荒于嬉”
尤其是一些公開課,有些老師為了增加課堂的可觀性,把猜謎、唱歌、畫畫、表演……都安排在一節(jié)課上進行,一節(jié)語文課完全成了班會課、活動課,輕松花哨有余而扎實嚴謹不足。
2.教學互動作秀于表面而失于假
比如,課前規(guī)定每人要舉手幾次,小組長負責統(tǒng)計;什么樣的問題由哪些人回答;怕學生回答不了問題而讓學生過于充分地預習,結(jié)果學生課外時間遍查資料,照搬答案等等。結(jié)果有的課上老師提問,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已經(jīng)回答3次了”、“老師,這個問題應該是李毛毛回答的”……事先安排的“假主體行為”造成的課堂的表面活躍,完全掩蓋了教學的真相,關閉了學生的心窗,他們不再去思考,去質(zhì)疑,學生失去了主體地位。
3.課堂評價定位于表面而“毀于隨”
如學生回答正確,老師就發(fā)號施令“表揚”,于是學生就一起拍掌。受表揚的學生開始很興奮,接著習以為常,最后并不稀罕。這種形式單一、程式化的表揚,很難包含各種復雜的感情因素、激勵因素、評價因素等,因而意義不大。小獎牌小獎品也悄然進入課堂,色彩艷麗、種類繁多,既打斷教學思路、破壞教學氛圍、污染教室環(huán)境,又讓人覺得學生們是為了獎勵才參與學習的。
(四)師生閱讀量少,嚴重影響了文本解讀的準確深刻
學生閱讀量少。相當多的學生除課本以外,幾乎無課外閱讀。初中學生課外書的來源少,適合他們讀的好書更是鳳毛麟角。雖然有些學校為了應付“兩基”驗收的需要,有那么幾百、幾千冊,但這些書要么是些工具書或七拼八湊的上個時代的書;要么學校把它當作“寶貝”,重點保護在書柜里,學生是難以借到的。雖然新課標明確推薦了初中生必讀書目,但許多學生最多是為了應付考試看過一些《優(yōu)秀作文選》《名著精華》而已。
教師的課外閱讀不夠。我們有相當多的教師自己就不閱讀,或者說不會閱讀。有的教師備課不是把精力放在對教材的鉆研與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學參考資料,或者過分在教學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師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蘊上、文學修養(yǎng)上、知識積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寫法、寫作知識、閱讀技法之類的東西。所以常常有的老師不給教參就讀不懂文章,不給參考答案就不敢評講試卷。
二.讓語文閱讀教學歸真返樸
(一)念好“真”經(jīng),認清“真”容
所謂“真”經(jīng),就是新課程標準,就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而認清“真”容,就是認清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zhì)。
新課程改革有六個具體目標,其中最主要的目標有: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實踐這些要求,教師就不會“獨霸講臺”;領會“以人為本”這一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師就該把課堂還給學生。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與極強的實踐性,決定著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機械傳授。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始終作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
(二)追求既“實”且“簡”的課堂教學
1.“樸”就是“實”
讀得實在。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钡拇_,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加深理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讀中能感受課文的意境,感受語言,感受思想,感受它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當然,“讓學生自己讀”,并不是隨隨便便地要學生去讀,而是實實在在地讀,這個“讀”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每次“讀”都有要求,或要求學生去背誦、記憶,或要求學生去想象、表達,或要求學生去判斷、分析,提出疑問,發(fā)表見解,表述觀點。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感受,自己歸納,允許學生對一篇文章多元地、多義地理解,只要是正確的、合理的都可以得到教師的肯定。
練得扎實。語文課應注重實效,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該訓練時就要大膽訓練,該講解時就要主動講解。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通過觸摸語言,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人文性才能彰顯出來。課堂上,我們應該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訓練”與“感悟”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讓“訓練”與“感悟”并舉,有機融合,訓練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時有訓練,真正讓語文學習實在起來。
2.“樸”也就是“簡”
教學目標簡明扼要。不必每一節(jié)課都刻意分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動輒羅列三條四條。目標要相對單一,且容易達成。
教學環(huán)節(jié)簡潔自然。體現(xiàn)板塊意識,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有一定的層遞性,循序漸進,銜接自然。
教學內(nèi)容簡約精練。不必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自學質(zhì)疑、小組合作、互動探究等形式,力求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分析解決問題。尤其是教師的講解點撥,務必精練準確,不要重復學生已經(jīng)非常明確的問題。
教學手段簡化實用。一張嘴、一支筆的課堂教學最原始,也最有生命力,照樣可以體現(xiàn)、落實新課標。教學媒體要簡單方便,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教學媒體為教學服務,為語文教學增光添彩,錦上添花,而不是在語文課堂上作秀。不要一拿到課文就動不動使用多媒體,讓多媒體影響課堂教學,成為累贅。
教學語言簡練明確。教師要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容,讓學生置身于優(yōu)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從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語言簡練,有啟發(fā)性,能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總結(jié),可以給學生學習的提示,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讓學生受到感染,產(chǎn)生情感共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請把“真”“實”還給我們的語文課堂,讓我們在“求真”、“務實”、“倡簡”上下功夫,做好語文課堂“咬文嚼字、培養(yǎng)語感、揣摩寫法、領悟神韻”的本職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這才是語文閱讀教學所應追求的!
王錦起,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江蘇連云港。本文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