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套高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蘇教版)一面世,便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新穎的編排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從而讓廣大師生對其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但是,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蘇教版帶給人的更多的是困惑與失望,尤其表現(xiàn)在這套教材的選文上。筆者就蘇教版必修二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5版),結(jié)合個人的教學實際,談一下選文問題。
一.選文有“標新立異”之嫌
蘇教版必修二《阿房宮賦》有一句“高低冥迷,不知東西”,人教版第二冊作“高低冥迷,不知西東”(第112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王力《古代漢語》作“高低冥迷,不知西東”(第1314頁,中華書局,1999年6月第3版);再查一下蘇教版和人教版兩篇選文的出處,居然都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的《樊川文集》,這就更讓人奇怪了:同樣的出版社同樣的文章,為何出現(xiàn)了兩個不同的版本呢?
筆者以為,此句的版本以“高低冥迷,不知西東”為宜。理由有二:一是“不知西東”的“東”與前文的“龍”“虹”和后文的“融”壓韻,使文章更具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二是“不知西東”是常見版本,且已經(jīng)被大家接受,硬要改為“不知東西”,并無多大意義。
類似“高低冥迷,不知東西”的情況在蘇教版必修二中還有一些。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有“人間如夢”,常見版本作“人生如夢”。又如,《六國論》有“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常見版本作“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關(guān)于高中語文教材的功能,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文學普及,因為絕大數(shù)學生畢業(yè)以后便很難再有機會系統(tǒng)地接受語文教育了。既然是文學普及,就沒有必要在版本上改來改去,只需選擇常見版本即可。另外,新課程改革也應該是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而并不是新在教材選文的版本上。
因此,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文似乎在刻意回避使用多年的人教版教材,有故意“標新立異”之嫌。對此,很多一線教師都有類似的看法。
二.選文有“崇洋媚外”之嫌
蘇教版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和“和平的祈禱”專題共有選文7篇。除史鐵生《我與地壇(節(jié)選)》外,另外6篇都是外國翻譯作品,占到了必修二全部選文的35%。一本普通的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文,外國翻譯作品居然超過了三分之一,這不能不讓人產(chǎn)生疑慮。
眾所周知,中國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中國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中國文學也稱得上是浩如煙海。難道就找不出足夠數(shù)量的經(jīng)典作品供高中學生語文學習之用?難道就選不出幾篇符合“珍愛生命”專題或“和平的祈禱”專題的文章?
在學生基本的母語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時候,便讓他們大量接受第一創(chuàng)作語言并非母語的外國翻譯作品,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大量閱讀第一創(chuàng)作語言為漢語的選文對提高青少年的母語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無論第一創(chuàng)作語言是古代漢語還是現(xiàn)代漢語。而蘇教版如此大量的外國翻譯選文,不能不讓人覺得有“崇洋媚外”之嫌。
三.選文有“非典型性”之嫌
蘇教版必修二“歷史的回聲”專題選了一篇題為《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贊》的消息。其用意當然不難猜測。選擇這篇消息,一是服務于“歷史的回聲”這個專題,二是服務于該專題后的寫作指導。
作為消息,其鮮明的特點便是時效性和準確性,正如寫作指導所說“消息,是以簡明的文字,在‘第一時間’里報道在‘第一現(xiàn)場’所發(fā)生的新聞事實”。但是,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這篇消息便會發(fā)現(xiàn),消息中報道的事實發(fā)生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初,而這篇消息發(fā)表于2005年,前后相隔了30多年。因此,寫作指導中所說的“《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贊》,很能體現(xiàn)上面所說的(消息的)這些特點”,就讓人有點不知所云了。
也許有人會說,因為客觀原因,國內(nèi)不能同步知曉70年代初國際上發(fā)生的這一著名事件。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才對此事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第一時間將其作為消息發(fā)表于報端,因此也是及時的——一種相對的及時。我們姑且承認這一看似能夠自圓其說的理由,但至少說明這篇選文放在這里是不夠典型的。
換個角度說,新中國成立已經(jīng)60年了,改革開放也已經(jīng)走過了30年,神州大地之變化可以說日新月異,其間值得大書特書的人和事不計其數(shù)。為什么就找不出一篇既符合“歷史的回聲”這一主題又能體現(xiàn)消息特點的典范的新聞稿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材的編寫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這一點在語文教材的編寫上尤為突出,因為它不但起著一般教材的提高人的科學文化水平的作用,而且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問題。
陳新文,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臺州。本文編校:洪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