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朱光潛先生說過:“詩是培養(yǎng)興趣的最好媒介?!币囵B(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不妨從教學語言的詩化著手。語文教學語言的詩化是指教學語言要充滿詩意,要生動活潑、文雅優(yōu)美,顯現(xiàn)語文教學審美個性,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審美視角去再現(xiàn)文旨、表述見解,避免教學語言表達的呆板、枯燥與僵化。語文教學語言的詩化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情感和靈感尤為重要。
一.詩化語言導入——未挑琴心先有意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边\用詩化語言藝術地導入課文,能夠營造課堂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迅速進入文本意境,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有位老師在講授《雷雨》時曾這樣導入:
響在天邊那沉悶的雷聲/淋濕往事的那凄清的驟雨/穿過六十年的蒼茫/化成一場久遠的哭泣
只這幾句,就一下攫住了同學們的心,引其至《雷雨》設置的情境之中,開始了一次奇妙而豐富的情感之旅。
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時,我這樣導入:
先生俯首凝思/父親的背影便化作/一劑又苦又澀的中藥/以至幾十年后的今天/還鬧得孩子們/淚水瑩瑩
寥寥數(shù)語,就奠定了課堂凝重低沉的親情基調,營造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氛圍,為下面的自主、合作、探究文本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詩化語言講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課文分析一般是理性的,富于嚴密的邏輯,而教學語言的詩化摒棄了理性語言的非情感因素,使表情更為貼近學生的接受實際。講授語言在對課文理性分析的同時,適當加以詩化的點綴,便于傳達對文意的豐富理解,易于激起學生心底的情感微瀾。比如在分析《荷塘月色》時,有位老師興口吟出幾句:
月色迷蒙 先生/用平平仄仄的腳印/將月色溶進荷塘/荷香便琴聲般自那夜/漂游至今 一片心境/洗濯著少年的夢囈
數(shù)行文字,再現(xiàn)了《荷塘月色》的美學氛圍,升華了文章的情感,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情感滲透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課堂教學語言的詩化要求教者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文學素養(yǎng),打開思維空間,精心設計語言的表達技巧。同時,要善于抓住課堂時機、學生情緒,喚醒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其有與作者、教師同頻共振的情趣,沉浸于文章意境。
三.詩化語言評價——心有靈犀一點通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能單一、老套,空洞無力。有針對性的詩化語言評價不但有引導作用,激勵作用,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有一位學生朗讀魯迅的散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時聲情并茂,在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爆以熱烈的掌聲后,我即興吟了幾句,予以評價:
稚嫩的聲音/盛滿先生心中久釀的/美酒/真摯的感情讓我明白/原來堅硬的靈魂里也有柔軟/率真
學生聽到我的評價無不點頭微笑,一時課堂上情意濃濃,興味盎然。
又如,在一次作文評講課上,我化用了一首打油詩評價我班一位學生的作文:
天下文章數(shù)三泰,/三泰文章數(shù)勵才,/勵才文章數(shù)舍弟,/舍弟請你教文章。
學生在開心一笑的愉悅之中,明白我是用鋪墊的手法表揚了這位同學的作文,雖然有點黑色幽默之嫌,但這種評價效果和課堂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四.詩化語言小結——言有盡而意無窮
課堂小結好比文章的結尾,如能收到余味悠長,“三日不絕于耳”的效果,那一定能成為學生語文課堂記憶里的一個亮點。詩化語言小結的目的是使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情趣,化理性的嚴肅為詩意的輕靈,變邏輯的縝密為語表的美化;或者將可意會難以描述的內容以直覺形式傳達,使師生有共同的感性體驗,從而加深對課文的領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小結《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模擬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作了這樣結語:
垂頭喪氣的你走了/不像你充滿希望的來/你擦一擦驚恐的汗水/沒有要到一個銅板
這里并未循常規(guī)將課時目標歸納綜述,學生反而感到耳目一新,回味全文,均會心一笑。其實,詩化語言小結,可詼諧調侃,可深情贊頌,可低回哀婉,可悲愴長嘆,課文內容不同,課堂目標有異,要因文而宜,因課而為。詩化語言小結表達的情感必須是與原文連綴成一體的,不能有太遠的游離,而且情感的集中指向應是原文文意的再現(xiàn)與深化。
與將知識點編成歌訣形式增強記憶不同,提倡教學語言的詩化,是基于審美角度考慮的。它并不是要求將全部的課文分析轉化成詩意的語言描述,而是將最具人文性的局部特征加以裝飾美化,在曉之以理的同時動之以情,開啟學生的形象思維,豐富想象,加深對課文的透徹領悟,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情感、體驗和靈感,都是大有裨益的。
陳慧娟,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姜堰。本文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