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筆者聽到不少關于教師績效工資的議論。其中反映特別強烈的是個別地方在制定績效工資分配方案時,將校長、副校長、中層干部等崗位折合成“績效”系數(shù),例如設定績效基數(shù)后,校長所得績效工資用基數(shù)乘以績效系數(shù)2、副校長乘以1.5、中層干部乘以1.2等等。如此分配下來,凡是帶“長”字的領導自然所得頗豐,而奮斗在教學一線的大多數(shù)普通教師則所獲不多,有的甚至連“績效”基數(shù)都未達到。因而,不少教學一線的普通教師怨聲載道,憤憤不平。
類似于按行政級別來分配績效工資的做法,很顯然是把教育管理放在教學一線之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教育部在《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中對績效工資的分配作了明確要求:要“根據(jù)教師、管理、工勤技能等崗位的不同特點,實行分類考核”,“重點向一線教師、骨干教師和做出突出成績的其他工作人員傾斜”,以充分發(fā)揮績效工資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而校長的績效工資,則“在人事、財政部門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范圍內(nèi),由主管部門根據(jù)對校長的考核結果統(tǒng)籌考慮確定”。雖然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然而,學校工作的核心畢竟是教育教學,不論其績效工資具體分配方案是基于什么理由、出于什么考慮,只要在實際操作中挫傷了大多數(shù)一線教職工的積極性,就應該予以糾正。把學校管理工作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比重提得過高的做法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只會有悖于黨中央、國務院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教師績效工資的初衷。
筆者認為,出現(xiàn)績效工資分配類似于行政級別工資的根本原因除了“官本位”意識嚴重外,就是缺乏科學的“義務教育績效評價體系”。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盡快調(diào)查研究,廣泛聽取一線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形成科學的義務教育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真正讓績效工資調(diào)動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在教育教學中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全體教師樹立科學的“績效觀”。同時,學校在具體落實績效工資分配時,工會和職代會要履職盡責,參與決策,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職能和作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義務教育又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切莫因績效工資的分配問題中傷基礎教育的“績效”,影響國家教育的“績效”,殃及民族振興的“績效”。
本欄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