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效教學”這一說法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一線教師,在感受著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看到了熱鬧背后的浮躁。由于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出現了一些矯枉過正的現象,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下面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例舉一二。
一、教師主導作用丟失
案例:《山中訪友》片斷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山中訪友》,文章寫得很美,大家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怎么讀就怎么讀。讀完后我們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有的學生挑最簡單的一段讀,教師也不旁加引導。)
師:現在我們交流。先說說你喜歡哪一段,然后把你喜歡的讀出來。讀好了就說明你對這段課文理解了。
生1:我喜歡課文第一段,因為它語句寫得很美。(說完后朗讀課文,情況不是很好。)
師:誰能朗讀得更好?
(生2朗讀,很有感染力。)
師:他朗讀得真好!還有誰也喜歡這段的一起站起來讀。(讀完后)下面請全班同學一起來讀這一部分。
師:下面繼續(xù)交流其他段落。
分析:新課標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要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為了實施新課程的理念,有些教師很怕講,忌諱講,能少講則少講,盡量讓學生講,讓學生讀。因為他們認為,講多了就會有“滿堂灌”之嫌,講多了就是“填鴨式”,講多了就是“越俎代庖”。于是課堂上,教師退居二線,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怎么讀就怎么讀,讀完后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這樣課堂就成了典型的放羊式。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讓學生讀,一遍兩遍三遍,沒有讀書要求,沒有讀后評價,更沒有讀書過程的指導,以為只要學生讀通了就是讀懂了。
針對學生的自讀自悟,教師缺少更深層次的點撥引導和在情感體驗上的撥云見日。案例中的槐花美在哪里?課文是怎樣來表達槐花的美的?教師不敢講,不敢挖。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獲只停留在感知槐花美的層面上,其他一無所獲。教學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也缺少了語文學科應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
對策:主導主體和諧統一
新課程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并不意味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自主探究,通過自己的實踐、思考,獲取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這一層面上。
當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遇到困難時,教師的主導作用該充分發(fā)揮出來。當學生缺乏興趣時,教師要站出來激趣,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應站出來引導,撥通學生的思維;當學生的理解不深時,教師應站出來追問,讓學生的思維向縱深延展,讓學生的認識向高處升華;當學生之間意見相左時,教師應站出來點撥,引導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相互啟發(fā),碰撞思維,理清思路,統一意見。
在課堂教學中,既有學生自主體悟的時間和空間,也有教師智慧的引領,教師以自己理性的充滿智慧的引導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能力的發(fā)展,這樣的教學才是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和諧統一的教學,才是促進學生知識獲取和能力發(fā)展的有效的教學。
二、學生有效思維缺席
案例:教學《云房子》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畫一畫小鳥造的云房子,演一演小鳥到別的云房子做客的情景。孩子們一會兒畫畫,一會兒在教室里穿來穿去,興致極高??墒且惶谜n中始終靜不下心來好好品味語言,積累詞匯。
分析: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沒有動手實踐、動身表演、動情抒發(fā)的表現機會和空間。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直觀感受、親身體驗中表現自我。但是,有些教師由于對課標精神領會不到位,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氣氛而無目的地讓學生唱一唱、跳一跳、畫一畫,在朗讀、表演、討論、游戲、操作等大量涌入的熱鬧背后,高品質的思維活動卻逐漸淡出閱讀教學。
案例中的教師原本希望學生通過畫畫、表演來加深理解和體驗,可事實上,由于學生的活動沒有伴以思維同行,教師的“良苦用心”就難以體現。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相反,這貌似熱鬧、新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擠占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學生沒有了對語言文字思考感悟的時間和空間,思維活動的含量和層次降低。因而,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對策:把握時機,動中促思
唱歌、繪畫、表演等實踐活動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堂更輕松、活潑,使語文學習更快樂、高效。但是,什么時候用,以怎樣的方式用,還是要以發(fā)展學生思維、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為目的。一堂課活動的時間不宜過多,應用在關鍵處,如入情入境時、重點突破時,激思釋疑時,感悟積累時。
活動前,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與文本“磨合”的時間越長,思考越充分,個性感悟才會越深?;顒又泻突顒雍蠖紤摿舫龀浞值臅r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靜思默想,如讓學生看一看,在看中發(fā)現;做一做,在做中體驗;演一演,在演中理解;比一比,在比中區(qū)分;辯一辯,在辯中深入;玩一玩,在玩中記憶。
只有把豐富的教學活動與促進學生的思維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與文本語言充分感悟、對話,才能啟動、延續(xù)、促進思維向廣度與深度發(fā)展,才能讓課堂成為學生有效思維的訓練場所,成為孩子們智慧火花的燃放空間。
三、文本價值引領缺失
案例:教學《一路花香》一課,在學生自讀課文后,教師要同學們說說讀了課文后的感受。學生的發(fā)言大多在教師預料之中,可是,一個學生卻突然站起來說:“我覺得好水罐不如破水罐,因為破水罐既運了水,又澆了花,功勞比好水罐還大。”對此,教師不敢否定,便以“這是你的看法,其他人呢?”予以搪塞。學生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分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钡簧俳處熐饬恕皞€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chuàng)新。對脫離文本主旨,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認為否定就意味著傷害,糾正就意味著冒犯。
這種曲解文本,游離文本,對學生作出任何無關痛癢的遷就、低俗的認可,是價值引導的迷失,是—種負效的、不負責任的教學行為,將給學生精神世界的提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對策:基于文本,多元解讀
新課標強調“個性化”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是這種尊重應該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哈姆雷特還都是哈姆雷特,不可能變成李爾王。因此,尊重學生獨特體驗,不能忽視價值取向的引導。
學生由于認知能力比較低,對文本作出的多元反應有時并不正確合理,這就需要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教師首先要深刻理解文本的價值取向,對文本要有與時俱進的解讀,要積極創(chuàng)設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示心靈、張揚個性、交流思辯。
在珍視學生自由感悟的同時,教師應或啟發(fā)爭論、思辯,或進行富有人情味、說服力的耐心引導,促成思想自由地交匯、碰撞、升華。當學生的獨特體驗出現偏差的時候,教師應以平等的對話,把學生錯誤的思維引到正確的價值軌道上來,將注意價值取向和尊重獨特體驗統一到“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上來,使獨特體驗和價值引導和諧統一。如本案例中,針對學生的錯誤觀點,教師可以這樣點撥:文中水罐的本職工作是什么?是在什么情況下挑水工夸它的?夸破水罐是不是意味著對好水罐的否定?
四、教學資源拓展無度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番茄太陽》一課時作了八次拓展:
拓展1:開頭介紹作者衛(wèi)宣利,介紹她如何在17歲花季因一場車禍而失去雙腿。由此引導學生體會衛(wèi)宣利當時的心情:灰暗。
拓展2:讓學生找和灰暗意思相近的詞語。(悲觀、自卑、消沉、傷心、憂郁等)
拓展3:課文結尾說衛(wèi)宣利的心情變得溫暖起來。找出和灰暗意思相反的詞語和溫暖作比較。
拓展4:閉目體驗30秒盲童生活,請學生談感受。
拓展5:作者聽到明明銀鈴樣清脆的笑聲會想些什么?
拓展6:想象爸爸在給明明介紹蔬菜時是怎么說的,教師出示句式進行說話練習。這是黃豆芽……;這是大冬瓜……;這是……。
拓展7: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創(chuàng)作的小詩《番茄太陽》前半部分,模仿教師的寫法完成后半部分。
拓展8:課后閱讀衛(wèi)宣利的作品《流淚的月餅》、《母親的聲音》。
分析:課程資源開發(fā)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課程意識的確立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使教學從內涵到外延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于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經驗,在實施層面上便出現了教學內容的泛化現象,語文課呈現給學生的內容越來越多,而對文本本質內涵的把握卻得不到時間保證。
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教師為了追求完美,往往費盡心思,充分挖掘教材,設計各種可資訓練的點,以期成為教學的亮點,結果貪多求全,面面俱到,導致教學內容紛繁復雜,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一堂課的教學時間只有40分鐘,內容一多,教師不是拖堂就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因此,人們呼吁,語文課要“消腫”“減肥”“瘦身”,語文教學要做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對策:學會取舍,一課一得
哲學上講有舍才有得,語文教學也要學會取舍,要突出重點,一課一得,得得相連。雖然我們通過深入鉆研文本,會發(fā)現它很多教育因素,但教學時間有限,我們必須有所取舍。
取舍的標準,宏觀的來說是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對照年段目標,我們知道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具體的來說是我們設定的整篇課文的目標和課時目標。根據目標決定取舍,有的內容盡管好,但與教學目標不符,要下決心舍去。
一節(jié)課選的點不宜過多,貴在以少勝多。選什么“點”大有講究。要選擇兼具人文內涵和語言因素兩方面都有教育價值的語料,至少也是在某一方面有價值的語料,如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fā)展的生長點等。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化繁為簡,削枝去葉,突出主干,凸現主體,理清主線。
除了以上例舉,還有諸如脫離課文情境、無視生成或片面追求生成等有效性缺失現象,受篇幅影響不再枚舉。任何一種盲求形似、急功近利、滿足于貌合神離的形式包裝,都會使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出現問題不可怕,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勇于發(fā)現,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就一定能構建起求真務實、清新鮮活的有效的語文課堂。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