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峰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三醫(yī)院針灸科,河北 石家莊 050031)
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qū)發(fā)生的疼痛,即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的疼痛癥狀群。多見于男性青壯年,單側為多[1]。2007-01—2009-11,筆者采用電針加火療治療坐骨神經痛 120例,并與單純電針治療 78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198例均為我院針灸科門診患者,根據隨機抽樣原則分為 2組。治療組 120例,男 86例,女 34例;年齡 20~80歲,平均 50歲;病程 7 d~30年,平均 15年;原發(fā)性坐骨神經痛 40例,繼發(fā)性坐骨神經痛 80例(根性 55例,干性 25例)。對照組 78例,男 48例,女 30例;年齡 22~75歲,平均 48.5歲;病程 10 d~25年,平均12.5年;原發(fā)性坐骨神經痛 28例,繼發(fā)性坐骨神經痛 50例(根性 32例,干性 1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①沿坐骨神經分布區(qū)的放射性痛,神經根病變時,咳嗽、噴嚏等動作常使疼痛加重。為了減輕疼痛,脊柱常有側彎,臥床時膝部常有微曲。②沿坐骨神經分布區(qū)有壓痛點,如腰點、髂點、臀點、腘點、腓點及踝點等。③坐骨神經牽扯征常陽性,如克匿格(kernig)征、拉塞格(Lasegue)征、Bonnet征、Neri征及 Sicard征等。 ④坐骨神經支配范圍內,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反射和自主神經障礙,常見的有患肢趾背屈力弱,小腿外側感覺減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張力降低等。⑤由于病因不同,尚可有其相應的病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異常表現[2]。根性坐骨神經痛表現為咳嗽、噴嚏時疼痛加劇;干性坐骨神經痛表現為沿坐骨神經徑路壓痛明顯[1]。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電針治療。主穴:腰2~5夾脊穴、環(huán)跳(患側)、委中、陽陵泉。配穴:委中、殷門、腎俞、肝俞、大腸俞、次髎、足三里、三陰交、昆侖、丘墟,均取雙側。操作:主穴必取,配穴據癥酌加。根性坐骨神經痛加腎俞、次髎;干性坐骨神經痛加委中、殷門、昆侖、丘墟;腰痛明顯加大腸俞;向下肢外側放射(病少陽經)加懸鐘、委陽;向下肢后側放射(病太陽經)加承山。正氣不足加足三里、三陰交。環(huán)跳宜深刺,大幅度捻轉結合提插,使針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陽陵泉亦須深刺,以同樣手法令針感到達足背。其他穴位也力求針感向遠端放散。一旦得氣即可留針。選擇 4~8個穴位,接上 BT701-1B電針治療儀(上海華誼醫(yī)用儀器廠),用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留針 30min,每日 1次。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火療,火、藥并用法。中藥以散寒除濕、破瘀通經為大法,協定處方痹證Ⅰ、Ⅱ號。痹證Ⅰ號以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為主,藥物組成:乳香 15 g,沒藥 15g,威靈仙 20 g,透骨草 15 g,伸筋草15 g,木瓜 10 g,防風 15 g,羌活 15 g,桂 枝 12g,附子 10g,狗脊 12g,牛膝 12 g,雞血藤 15g,杜仲 12 g,松枝 12 g;痹證Ⅱ號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藥物組成:當歸 15 g,紅花 15g,莪術 15 g,澤蘭 15 g,生地黃 10 g,桂枝 10 g,白花蛇 12g,全蝎 9 g,蜈蚣 6 g。將痹證Ⅱ號研成末加酒,以1∶3比例放入 2 000m L的玻璃或陶瓷容器內密封,制成藥酒,每日振搖 1次,浸泡 1周后開始外用。操作:取痹證Ⅰ號每日 1劑,文火加水煎取汁 300mL,將 1塊消毒方巾浸透藥汁,制成藥巾,平鋪在腰背及患肢處。另取粉碎粗制藥面 50g,用 75%酒精 10mL調制均勻,沿膀胱經及督脈條形撒在藥巾上,點火(點燃的是與酒精攪拌均勻的粗制藥面,藥巾是濕的,故藥巾不會起火。患者感到灼熱后即熄火,故不會燒傷),火起,當患者感到灼熱后用備用濕巾滅火,反復操作 3~4次后,待余溫散盡,撤掉藥巾。另取痹證Ⅱ號藥酒 20mL,均勻灑在塑料薄膜上,平鋪在腰背及患側下肢,休息 30min后撤掉藥膜。隔日1次。
1.3.3 療程 2組均 10 d為 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3~5 d,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活動自如,可留有輕微神經體征;好轉:疼痛減輕,體征改善;無效:經治療后疼痛無緩解,體征無改善[2]。以治愈、好轉統(tǒng)計總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AS 8.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
治療組 120例,治愈 98例,好轉 20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為 98.33%;對照組 78例,治愈 30例,好轉 36例,無效 12例,總有效率為 84.62%。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現代醫(yī)學認為,坐骨神經痛起病多為急性或亞急性??梢允菃为氁粋€病,即坐骨神經炎,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繼發(fā)于其他疾病的綜合征。病損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經痛 2種:根性坐骨神經痛多由椎間盤脫出、椎管內占位、腰骶神經根炎、脊椎關節(jié)炎等引起;干性坐骨神經痛多由坐骨神經炎、髖關節(jié)病等引起。究其病因有 3個方面:①破裂的椎間盤組織產生化學性物質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應使神經根發(fā)生炎癥;②突出的髓核壓迫或牽張已有炎癥的神經根,靜脈回流受阻,增加水腫,從而對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壓的神經根缺血,大多坐骨神經痛為神經受鄰近組織炎癥及壓迫所致[1]。
坐骨神經痛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病因病機雖以正虛受邪、虛實夾雜為其特點,又與體質強弱、生活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本病的發(fā)生,以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為內在因素,以風寒濕熱之邪入侵為外在因素。一般初起以邪實為主,病位多在經絡;久病則正虛邪戀,虛實夾雜,除氣血不足外,亦可損及肝腎。發(fā)病初期由于風寒濕邪之氣侵襲肌膚,流注經絡或跌仆閃挫,經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而致。坐骨神經的分布走向與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循行有密切的關系,故臨床上多選取該二經上的腧穴進行針灸治療。環(huán)跳為足少陽與足太陽之交會穴,能祛風濕、利腰痛;筋會,陽陵泉為八會穴之一,能瀉實祛邪,舒筋通經;委中疏通經絡,行氣止痛,針感至足可以行氣活血,通經活絡止痛,氣至而有效。針刺環(huán)跳、委中、陽陵泉3穴,以有觸電感及酸脹感向整個下肢傳導,并至足趾為佳。諸穴合用,共奏祛風散寒除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之效。發(fā)病中后期邪氣漸衰,正氣已虛,取足三里、三陰交補中益氣,通經活血。取腎俞、肝俞補益肝腎。針后輔以電針有較好的鎮(zhèn)痛、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作用。
火療是傳統(tǒng)中醫(yī)學火灸療法的簡稱,《靈樞°官能篇》指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坐骨神經痛多由風寒夾濕侵襲肌膚,經絡凝滯,氣血不能宣通而致。血停為瘀,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通道,營衛(wèi)失其流暢。治宜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溫通之法。電針后施中藥火療不僅運用了灸療的經絡熱效應的作用,又綜合了針灸的中藥貼敷法,即藥氣經過經絡當中的穴位滲透于全身。燃燒部位以督脈和膀胱經為主,因為人體病邪的產生均以督脈氣血的強弱變化有關。脊柱為督脈“從腎貫脊”之所。督脈作為一身陽脈的總匯,既可督率周身之陽氣,又可以統(tǒng)攝真陽。腎藏精,精能生髓,髓匯于腦而養(yǎng)益骨骼,精化元氣,又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當腰背及患肢燃燒時,貼敷的藥物成分會通過皮膚的十二皮部進入體內,調動五臟六腑的功能,從而達到調理陰陽平衡,扶正祛邪,祛除體內風、濕、寒、熱、毒等,具有溫補腎陽、溫通經絡、統(tǒng)領諸經的督脈氣血暢達及振奮陽氣的功效。
酒是一種良好的溶劑,不僅可以提高其他藥物的效果,本身也是效果最好的藥,具有通血脈、御寒氣、行藥勢的作用[3]?;鸠熀笱亟浗j敷以自制藥酒薄膜,使藥物與皮膚廣泛接觸、浸潤、滲透,有效成分透過真皮滲透到肌肉、骨骼及血液中,能使藥直達病所,增強藥效。
臨床觀察表明,采用電針加火療治療坐骨神經痛,總有效率達 98.33%,明顯高于對照組。該療法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療效高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陳清棠,余宗頤.臨床神經病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723-726.
[2]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198.
[3] 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S].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1916-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