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連盛
讓“活動”成為品德課教學的有效載體
● 孫連盛
品德課對兒童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而品德課教學的現(xiàn)狀卻是多流于表面的知識性的學習,脫離了生活實際,僅僅為測試而教學。這樣不但背離了品德課程的最初設計理念,而且最終會造成學生的知行脫節(jié)。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只有讓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將知識寓于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品德課教學的效果。
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在品德課教學中,老師要重視指導學生參與活動,更多地通過體驗領悟,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如教學《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一單元《新朋友新伙伴》一課時,學生們剛從各個幼兒園跨入小學,彼此都不相識。認識同學、溝通交往成為他們最迫切的一種需要,也是每個孩子進入小學面臨的第一個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師就要注意幼小銜接,營造良好的學生交往氛圍,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主動、積極、愉快地交往。愛游戲是小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在游戲中不僅找到了朋友,興趣相同的孩子還尋找到了共同的話題。一個簡單的游戲,不僅增強了兒童的交往意識,提高了兒童的交往能力,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兒童對品德課的興趣。
品德的形成不是靠灌輸知識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自由、主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而形成的。如開學初,學生衛(wèi)生習慣未養(yǎng)成,常亂丟廢紙等廢物。據此,在第一冊《我自己會整理》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把自己書包里無用的廢紙清理出來并隨便丟在地上,不一會兒,整個教室就像一個垃圾場。好多學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的學生就問,廢紙不是應丟在垃圾桶里嗎?我漫不經心地反問,這樣不是很方便嗎?對此,很多孩子提出反對意見。這樣,不用老師講道理,這種反面的體驗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成為增強環(huán)保觀念的新起點。在教學《春天說了什么》這一活動時,我首先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欣賞、感受春天的美,讓學生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與大自然的美和樂趣。然后,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與想象和春天一起玩,想想春天說了什么。在活動中,大家都非常有興趣,在濃濃的春意里陶冶了情操,了解了一些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并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新課程倡導活動化教學。教師也在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轉變。
品德課中有很多教學內容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比較近。如文明上網、環(huán)境保護、節(jié)約時間等等。在教學時我們不應只是空洞說教,而應多注意組織活動。如教學《遵守交通規(guī)則》,可以在校園內模擬人行橫道和紅綠燈場景,讓學生“真實”體驗如何遵守交通規(guī)則,怎么才是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在教學《學習真快樂》中,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或同伴最近的進步,通過互相欣賞來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我,樹立更科學的學習觀、人生觀,激發(fā)學習的欲望。在教學《保護環(huán)境》時,讓學生走出校門去調查,發(fā)現(xiàn)流經城區(qū)的云溪河污染嚴重,兩岸的居民都把垃圾倒在河灘上,河水中不時可以看到小動物的尸體,黑色的河水散發(fā)著臭味。我又和學生一起寫了倡議書,到各個村居委會去發(fā)放;幫助他們出黑板報。讓學生體會到,品德教育不僅僅是在書本上、在學校里學習的“紙上談兵”,在社會上更是無處不在,讓他們學習的知識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品德課教學中的活動應以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原則,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化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激趣,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提升。
孫連盛/山東省膠州市膠東辦事處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