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洪鈞,裴男哲
(1.安圖縣醫(yī)院五官科,吉林安圖133600;2.延邊中醫(yī)院五官科,吉林延吉133000)
慢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為鼻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主要特點為鼻腔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多,病程持續(xù)數(shù)月以上或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常無明確的致病微生物感染。一般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筆者運用朝醫(yī)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根據(jù)全國高等院?!抖茄屎眍^頸外科學》教材中關于慢性鼻炎的診斷標準,符合(1)鼻塞,流涕,頭痛。(2)檢查:下鼻甲黏膜充血、腫脹或肥厚,鼻腔底和下鼻道有黏液性或黏膿性分泌物。(3)慢性病史者為納入病例。
1.2 一般資料 2006年3月-2009年3月在安圖縣中醫(yī)院五官科門診就診并診斷為慢性鼻炎患者268例,男122例,女146例;年齡12~74歲,平均34歲,病史3個月~12年。
根據(jù)朝醫(yī)“藥乃局限于人”的學術思想將患者分為3種體質辨證用藥。(1)凡身材魁悟,肌肉堅實,性格內向的患者用清肺瀉肝湯(葛根10 g,黃芩10 g,藁本10 g,萊菔子5 g,桔梗5 g,升麻5 g,白芷5 g,大黃5 g)。(2)凡臉圓,肌肉浮軟,性格穩(wěn)重的患者用十全大補湯(人參、白術、白芍、炙甘草、黃芪、肉桂、當歸、川芎、白茯苓、熟地黃各5 g,姜3片,大棗2枚)。(3)臉型較瘦,口唇薄,性格急,善于言談的患者用荊防導赤散(生地黃15 g,木通10 g,玄參7.5g,瓜蔞仁7.5 g,前胡5 g,羌活5 g,獨活5 g,荊芥5 g,防風5 g)。
根據(jù)鼻腔通氣,分泌物多少,下鼻甲黏膜恢復程度分為4種:鼻腔通氣正常,無分泌物,下鼻甲黏膜恢復正常為痊愈;鼻腔通氣明顯改善,無分泌物或少量分泌物,下鼻甲黏膜明顯恢復為明顯好轉;鼻腔通氣部分恢復,有少量分泌物,下鼻甲黏膜恢復不明顯為部分好轉。全部患者用藥7~21 d,平均12 d。治療后6個月隨訪,痊愈194例,明顯好轉49例,部分好轉9例。痊愈率,明顯好轉率及部分好轉率分別為72.4%,18.28%及3.35%。
慢性鼻炎屬于中醫(yī)學“鼻窒”范疇,與外感時邪有關,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犯肺,稽留不去停于鼻竅或飲食勞倦傷脾,運化失健致升降失職,濕濁困鼻,或體虛正不勝邪,邪毒久留不去阻于鼻竅脈絡,氣血阻滯則發(fā)為鼻窒。治宜祛邪通竅、調和氣血、行瘀化滯、健脾滲濕、祛風通竅等[1-2]。
“藥乃局限于人”是朝醫(yī)所獨有的藥性觀。朝醫(yī)學家們根據(jù)“藥乃局限于人”的學術思想,創(chuàng)立了藥物歸象,按象用藥,辨象施治,隨癥加減的獨特用藥規(guī)律,闡明了藥物的異象反應原理。通過觀察將人分為四種,在朝醫(yī)學家李濟馬先生所著的《東醫(yī)壽世保元》中說:“人稟臟腑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陽人;肝大而肺小者名曰太陰人;脾大而腎小者,名曰少陽人;腎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陰人。”后代醫(yī)學家將其總的歸納為“太陽人:腦頤之起勢盛壯,而腰圍之立勢孤弱;容貌方圓;性質長于疏通,才干能于交遇;性情暴怒深哀,欲進而不欲退;龍之性。太陰人……?!边\用朝醫(yī)的四象理論對慢性鼻炎進行治療,太陰人肌肉堅實,先天的正氣較強所以用清肺瀉肝湯,其中葛根、黃芩、萊菔子、大黃清熱攻下,桔梗、升麻、藁本、白芷去除外邪。少陰人肌肉浮軟,先天正氣較虛運用十全大補湯,其中人參、白術、白芍、炙甘草、黃芪、肉桂、當歸、川芎、白茯苓、熟地黃補益中氣,通過固本培元,提振正氣來驅除外邪。少陽人先天脾胃多熱故給予荊防導赤散,其中生地黃、前胡、羌活、獨活、荊芥、玄參、防風清脾胃熱,木通、瓜蔞仁疏通臟腑之瘀滯,進而使邪熱瀉下。朝醫(yī)根據(jù)個體先天臟器功能的差異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具有明顯的療效。朝醫(yī)的臟腑學說與中醫(yī)也不相同,朝醫(yī)四象臟腑以四端論的觀點,研究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以上從原理上對疾病的認識與中醫(yī)有所不同。朝醫(yī)“藥乃局限于人”符合當代個性化醫(yī)療的要求,更加看重個體的差異,而在個體差異之中又有共性,朝醫(yī)以上的特點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1]蒙慧菊,李貞培.慢性鼻炎治療新進展[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09,25(15):2407-2409.
[2]施正賢.痰瘀同治法治療慢性鼻炎30例[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