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佳君 張文鵬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 610054]
口語報告法的分類及其在語言認知研究中的應用
□蹇佳君 張文鵬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 610054]
口語報告法作為認知研究的重要手段被廣泛應用到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研究領域。在回顧了口語報考法的起源及相關研究后,從報告時間、報告內容、報告方式上對口語報告法進行了分類,討論口語報告法在語言認知中的應用及其發(fā)展趨勢。
口語報告分類; 語言認知研究; 口語報告的應用
口語報告法是認知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人類語言認知研究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谡Z報告法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Wundt提出的內省法。20世紀初隨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起,關注心理意識研究的內省法遭到否定,真正意義上的口語報告已現(xiàn)雛形。20世紀50年代認知心理學崛起,口語報告法開始用于問題解決研究和知識加工等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來,Simon & Newell等人采用口語報告法分析人類推理的信息模型,使口語報告法得到進一步的肯定。20世紀70年代末期口語報告法逐漸運用到教育心理學,特別是閱讀策略研究領域中。Ericsson & Simon出版的《口語報告分析》確立了口語報告法作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的地位[1]。20世紀80年代口語報告法被應用于與語言領域更緊密相關的文學閱讀、第二語言習得和翻譯過程研究中。目前,口語報告法作為研究人類語言認知行為的可靠方法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重視。
鑒于目前關于口語報告的分類有多種觀點。本文從報告時間、報告內容和報告方式上對口語報告進行分類整理,歸納語言認知研究中對口語報告的應用,希望能找出適合不同語言層面最適合的研究方法。
(一)按報告時間分類
Ericsson & Simon按報告時間把口語報告分成了同時性口語報告和追述性口語報告[1]。同時性報告就是讓受試者一邊完成測試內容,一邊報告出自己的所有心理活動,描述其思考過程而無需解釋原因,思維與口語報告同時進行。同時性報告所提供的短時記憶是獨立而可靠的,因為報告的內容與短時記憶中編碼的形式一致,思維序列沒有發(fā)生變化,是對當前信息進行加工和貯存。雖然這一過程會減緩任務完成的速度,但是并不影響報告內容的可信度。不足的是由于思維的獨特發(fā)展模式,口語報告內容略顯零散而不具連貫性。
追述性報告要求被試在完成任務之后,回憶其思考過程,整個過程可以錄音或錄像,事后測試者和受試可以一起通過音像資料來回顧整個測試過程。報告開始時間可以在完成任務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周后。但及時性的追述報告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延時報告更完整,因為延時報告內容會因受試者所描述的心理過程被額外加工而變得不準確。延時報告還會因遺忘、干擾等原因,而遺漏一些重要細節(jié),或受試結合原有經驗對思維內容進行推論和補充。
(二)按報告內容分類
口語報告按其內容可分為自述式報告、自我觀察式報告、自我啟示報告[2]。自述式報告是指受試對他們的語言學習行為的描述,如“當我遇到我不認識的單詞時我會通過上下文猜測其含義”;或者是對自己學習特性的描述,如“在我的床頭都放有方便記憶的單詞卡片”。這些表達常常是建立在受試對自己語言學習的認識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對某個特別事件的觀察上的。
自我觀察式報告是指有意識地注意自己行為的各個方面,然后通過報告內容對已有狀態(tài)和行為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該報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人憑其非感官的知覺審視其自己的狀態(tài)和活動以認識自己;另一種是要求受試把自己的心理活動報告出來,然后通過分析報告內容得出結論。個人特性、語言和非言語行為,以及環(huán)境特性都應作為報告研究的變量。
自我啟示報告也稱作自我外化(self-externalization)既不是受試對測試任務行為的解釋,也不是對特別事件的觀察和反省,而是受試對測試任務的直接的沒有加工過的思考過程的反映。Cohen指出,自我啟示報告比自我觀察式報告能更準確地反映受試的實際思維過程。也有學者提出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上,受試自我外化數(shù)據的收集對測試者來說是很大的考驗,即使熟練的測試者也需要相當?shù)臅r間和精力對受試報告數(shù)據進行整理分類和分析。
(三)按報告方式分類
內省式報告分為經驗內省和實驗內省報告。經驗內省是指個人憑非感官的知覺審視其自身的某些狀態(tài)和活動以認識自己。實驗內省要求受試通過觀察和分析任務中的感知,然后陳述其思想,最后研究者通過分析報告資料得出某種結論。經驗內省由于太依賴意識經驗而逐漸受到研究者的冷落。實驗內省式報告中由于受試者在觀察的過程中還充當分析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也因口語報告內容過于主觀而備受爭議[3]。
有聲思維報告是指受試者一邊完成測試任務一邊用語言描述其思維過程,思維與口語報告同時進行,無需解釋思維動因。有聲思維數(shù)據具有高度靈活性,實驗過程易被測試者觀察,受試者會很放松,更有利于報告其認知過程。Ericsson & Simon認為有聲思維數(shù)據只是對當前信息進行加工和貯存,因而數(shù)據是獨立的且具有可信度[1]。Branch指出對某些受試而言,會因其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局限而影響有聲思維的報告數(shù)據[4]。受試所提供的有聲思維數(shù)據不一定能全面揭示其認知過程。
對話式報告法(dialogue protocols)是指兩個或多個受試者通過討論共同完成測試任務。其要求是通過對話說出思維過程。對話式報告法雖然能提供更為豐富的有聲數(shù)據,但受試者思維容易受到影響,從而不能反映出其真實的思維。同時兩個受試者中的一個可能會處于強勢地位,而另一個受試者可能會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
訪談也是比較有效的報告方式。從時間上分為共時性訪談和追述性訪談,從結構上又可分為結構性訪談和非結構性訪談和半結構性訪談。非結構性訪談也稱深入訪談或開放式訪談是在訪談框架下即興的對話。雖然通過深入訪談能收集到大量細節(jié)信息,但由于訪談者的偏好和即興的因素,所獲得的數(shù)據可比性較差。結構性訪談又稱為標準化訪談,和問卷調查相似,針對受試的問題及其順序具有一致性。但在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結構性訪談靈活性低,因而較難獲得比較有用的信息。半結構性訪談也叫焦點式訪談,是對上述兩種訪談的綜合。訪談者事先列出要探討的問題,訪談中進行開放式提問。
口語報告不僅可用口頭表達,還可以文本的形式呈現(xiàn)。問卷調查、日記以及書面報告就是研究者常用的收集研究材料,了解受試對知識、對事物的態(tài)度等的方式。問卷調查和書面報告雖然方便研究者對數(shù)據進行快速有效的統(tǒng)計,但難以了解在回答問卷式過程中的隱蔽思維。日記內容具有持續(xù)性、系統(tǒng)化等特點,通過研究日記對受試的認知思維或行為能有清楚的認識。但是日記數(shù)據的效度因受試寫作中存在的主觀性和歷時時間長而受到質疑。
心理學家和方法論者在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發(fā)展了認知訪談。認知訪談是通過不同方式或順序,從不同角度詢問或喚起回憶等方法更深入準確地了解受試的隱蔽思維。Branch發(fā)現(xiàn)認知訪談更有利于研究者對有聲數(shù)據的理解和分析。因為訪問者常常是主動地、有意識地去挖掘問題,并通過對訪談或問卷的分析進一步了解受試的無意識思維。
問題和提示報告法與認知訪談不同,是指測試者會在受試完成測試的任務過程中提問或暗示,受試者應當場回答測試者提出的問題,說出當時的思維[5]。問題和提示內容可以在報告前準備好也可以由測試者現(xiàn)場即時提出。問題和提示報告法的優(yōu)勢在于測試者明確問題所在,從而縮短測試時間,減少不必要的口語信息,節(jié)約研究者分析口語數(shù)據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問題提示法和認知訪談的不同點是前者具有同時性,相同點是都容易出現(xiàn)錯誤警報和遺漏的情況。所謂錯誤警報是指測試者在以為會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受試卻認為沒有問題,因此測試者很難得到對所提問題如實的回答。由于容易打斷受試者的思維使他們難以對任務本身有整體的認識,因而影響思維過程,降低任務完成質量。遺漏是指受試可能做出了自認為正確其實是錯誤的回答,因此就不可能做出對錯誤進行更正的報告,從而導致其認知過程出現(xiàn)了信息缺失。
口語報告法在人類語言研究和認知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認知語言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人們的語言行為的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行為背后內在的規(guī)律。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和科技發(fā)展,口語報告在語言認知研究中的應用范圍得以拓寬,應用方式也呈多樣化。
(一)應用范圍的拓寬
在語言認知研究中口語報告最早用于外語閱讀和寫作過程研究[5]。隨著對語言認知研究的深入,又被廣泛地用來研究二語測試、翻譯過程和策略、母語思維、語用學等。例如Robinson首次綜合運用語篇補全問卷調查和有聲思維法以及追述性訪談法,從語用學角度研究日本英語學習者的中介語拒絕言語行為模式[6]。Goh利用追述性報告法對16名受試者的二語習得的聽力情況進行研究[7]。O’Loughlin分別采取了觀察法、訪談、問卷調查、追述性訪談等方法研究受試對2種版本的口語測試三個階段的認知過程[8]。Brown et al分別運用追述性口語報告法和話語分析法對口語測試評分者的評分標準和受試的口語能力進行了評估[9]。
(二)應用方式的多樣化
靠單一的試驗方式或測試手段無法得到對研究對象的深度考察??谡Z報告法在語言認知的研究中的應用也從單一性的應用方式向多樣化發(fā)展。有聲思維最早被應用到語言認知研究中。Olshavsky用有聲思維研究受試的閱讀策略,指出對文章主題興趣高的受試比興趣低的受試使用了更多的閱讀策略[10]。Flower & Hayes 運用有聲思維法對受試的寫作過程進行分析,建立了由任務環(huán)境、受試的長期記憶和寫作過程構成的認知模式[11]。Zamel 通過訪談和觀察對受試的寫作過程進行分析。Marquer & Pereira (1990) 結合反應時間法和口語報告法研究15個受試在句子-圖畫驗證任務中采用的認知策略[13]。Matrat運用了兩種口語報告法——有聲思維和對話式報告法對翻譯過程進行研究[14]。結果表明有聲思維更適合發(fā)現(xiàn)新手譯者的翻譯策略,而對話式報告法適合揭露所有水平譯者在翻譯中更深層次的認知過程,更具有解釋性。Ramb?k結合鍵盤錄入法和追述性口語報告對受試的翻譯認知過程進行研究[15]。Hy?n? & Nurminen 綜合眼動追蹤和問卷調查研究成年人在閱讀中所使用的不同策略。Dalgarno et al(2006)綜合運用書面報告、問卷調查、訪談、FMRI(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采集數(shù)據,比較受試在指導實驗條件下和交互模擬實驗條件下多媒體學習認知過程和學習輸出[17]。Pan etc al 采用認知訪談對四個對比組(西班牙語、漢語、韓語、俄語)從詞匯、語法、語用的角度研究了問卷調查翻譯中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問題[18]。
本文對口語報告法的分類整理目的是為了便于研究者對此報告法的認識。分類并不是絕對的。如在報告方式分類中除了問題和提示報告法外,其他的報告方式都能以同時性和追述性報告這兩種形式呈現(xiàn)。在報告內容分類中的自我觀察報告其實就是內省法,而自我啟示報告通常也是指代的有聲思維法。本文通過綜述口語報告法在語言認知研究中的應用,發(fā)現(xiàn)口語報告法的多種報告方式能為研究者提供多種選擇。但是不同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受試群體、不同的測試任務、不同的研究語料,因而研究者所采用的口語報告方式也會因人而異。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即研究者已經從使用單一的研究方式轉向立體的多樣化的口語報告方式??谡Z報告法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和心理生物學研究中各種腦功能成像技術和大腦活動測量技術的提高,結合反應時間、錯誤率、眼動追蹤等研究手段等,在語言認知的研究課題方面將進一步擴大,其深度和觀察測量的客觀性和準確度將更加強??谡Z報告也將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人類語言認知過程。
[1] ERICSSON K A, SIMON H A. Verbal Reports as Data [M].Cambridge,MA:MIT Press, 1984.
[2] COHEN A D.Using verbal reports in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A). In C.Faerch & G. kasper(eds): Introsp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7: 82-95.
[3] J??skel?inen R.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A]. In Tirkkonen-Condit,S.(ed) Recent trends in empirical translation research[C]. Joensuu: University of Joensuu Faculty of Arts, 1993:99-120.
[4] BRANCH J L. Investigating the information-seeking processes of adolescents: The value of using think-alouds and think afters [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0,22(4): 371-392.
[5] IMPERIO M. Think-aloud protocols as a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process of translation [D]. Diploma in Scienze della Mediazione Linguistica Marzo, 2008.
[6] ROBINSON M S. Introspective methodology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research [C]. In G. Kasper (ed.). Pragmatics of Japa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 (technical report # 3)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1992:27-82.
[7] GOH C C M. How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listening abilities us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998, (2): 124-147.
[8] O’LOUGHLIN K. An investigatory study of the equivalence of direct and semidirect speaking skills. Studies in Language Testing 13[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CLES, 2001.
[9] BROWN A, IWASHITA N, MCNAMARA T. An examination of rater orientations and test-taker performance on 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 speaking tasks. [M]. TOEFL Monograph. Princeton, NJ:ETS, 2005:10-68.
[10] OLSHAVSKY J E. Reading as problem solving: 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es [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76/77, (12): 654-674.
[11] FLOWER L S, HAYES J A.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81,32 (4):365-387.
[12] ZAMEL V. 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 Six case studies [J].TESOL Quarterly, 1983, (17): 165- 187.
[13] MARQUER J, PEREIRA M. Reaction times in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in 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A reconsidera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Section A, 1990, (42):147-168.
[14] MATRAT C M. Investigat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ink-aloud versus joint activity (joint translating) [D]. University of Delaware ,1992.
[15] RAMB?K I.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xpressed in retrospective and concurrent verbal report [C]. Romansk Forum, 2004:7-17.
[16] Hy?n? J, NURMINEN A M. Do adult readers know how they read?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 patterns and verbal reports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6, (97): 31-50.
[17] DALGARNO B, KENNEDY G, BENNETT S. Who’s learning? Whose technology? [C].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annual ascilite conference.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2006: 179-188.
[18] PAN Y L, LANDRETH A, HINSDALE M, et al. Methodology for cognitive testing of translations in multiple languages[C].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62nd Annual Conference,Anaheim,California, 2007.
Classification of Verbal Repor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anguage Cognition Studies
JIAN Jia-jun ZHANG Wen-pe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Verbal report as an indicator of cognition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the research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This paper classifies verbal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port time, report content and report procedure. The application of verbal report to language cogn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are also discussed.
classification of verbal report; language cognition studies; application of verbal report
H005
A
1008-8105(2010)02-0050-04
編輯 劉 波
2009 ? 06 ? 25
蹇佳君(1976?)女,電子科技大學外語學院教師;張文鵬(1953?)女,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外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