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霞,謝光榮,李恒芬,李幼輝
1)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長沙 410011 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精神醫(yī)學科鄭州 450052△女,1970年5月生,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焦慮障礙發(fā)病機制,E-mail:csx866@126.com
焦慮障礙是一組患病率較高的精神障礙[1],包括驚恐障礙、恐怖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強迫障礙、急性適應障礙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近年來,有關焦慮障礙人格特質等影響因素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個性特質、自我效能感等在焦慮障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對其作用機制仍有不同意見[2-5]。作者使用本土化的中國人個性量表-情感量表(CPAI2-E)、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及自我效能感量表評定焦慮障礙患者的個性傾向、焦慮特質及自我效能感等影響因素,建立焦慮障礙發(fā)病模型,通過路徑分析評價上述心理因素對焦慮障礙發(fā)病的影響程度,探討焦慮障礙可能的病理心理學發(fā)病機制。
1.1 研究對象
1.1.1 焦慮障礙組 研究對象來自河南省心理咨詢中心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集期限為 2005年 6月至 2006年 3月。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Ⅳ)有關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②年齡 18~60歲,漢族。③貝克焦慮自評量表(BAI)測評,粗分BAI≥45分[6];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S)14項≥14分[7]。④無器質性疾病、精神活性藥物濫用史及重癥精神疾病史。⑤知情同意。共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焦慮障礙患者 153例,其中 9例因低頻量表得分高于 12分或一致性指數低于 3分被剔除,余 144例納入研究,其中男 75例,年齡(30.1±11.2)歲,女69例,年齡(35.9± 12.1)歲。
1.1.2 對照組 對照人員來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職工、新鄉(xiāng)市某社區(qū)、工廠、大學和鄭州市、開封市某社區(qū)、商丘地區(qū)某村及門診伴診家屬,按照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城鄉(xiāng)等分別進行 1:1配對選擇,同時要求身體健康、無精神病史、非相關專業(yè)背景且知情同意。
1.2 評定工具
1.2.1 CPAI2-E 為中國人個性量表的情感臨床量表部分,包含內容量表和效度量表,共 98個條目。內容量表包含 6個因子,分別為自卑-自信因子(IS)、焦慮緊張因子(ANX)、抑郁因子(DEP)、軀體癥狀因子(PHY)、軀體化因子(SOM)和性適應不良因子(SEM);效度量表包含低頻量表(INF)、好印象量表(GIM)和答題一致性指數(RCI)。分2級評分,0表示與條目所述內容不一致,1表示一致,總得分越高表示不良個性傾向越明顯。
1.2.2 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 包含 40個條目,第1~20條目為焦慮狀態(tài)量表,用來描述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時間段的焦慮情緒,即焦慮狀態(tài)(STATE);第21~40條目為特質焦慮量表,用于評價人們經常的情緒體驗,即焦慮特質(TRAIT)。采用 1~4級評分,得分高者表示較嚴重的焦慮情緒體驗和焦慮傾向。
1.2.3 自我效能感量表 包含10個條目,分 4級評分,高分表示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GSES)。
1.3 評定方法 自編一般人口學調查表,記錄受試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民族、職業(yè)、婚姻狀況及經濟狀況。研究對象按照各量表的統(tǒng)一指導語填寫答題卡,焦慮障礙組單獨完成;對照組中 50例同步完成,同一房間操作,余單獨完成;答題者互不溝通,互不干涉;指導者無任何暗示;測查時間不超過1 h。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STATE為因變量,其余因子為預測變量;對各預測變量進行直線相關分析;根據當前存在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結果設計焦慮情緒產生初始模型路徑圖,使用路徑分析來檢驗模型的可靠性。檢驗水準 α= 0.05。
2.1 各預測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 見表 1。各變量均可導入回歸分析。
表1 預測變量相關矩陣
2.2 路徑分析結果 見表 2、圖 1。
表2 路徑分析參數
圖1 焦慮障礙發(fā)生模型
焦慮障礙患者存在廣泛的情感問題和人格偏移。焦慮障礙的癥狀包括心理性警覺如恐懼性預測、易激惹、對刺激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和擔心的想法等和自主性警覺,如胃腸道、呼吸、心血管和泌尿生殖等軀體癥狀,以及肌緊張、過度換氣和睡眠紊亂等。作者發(fā)現,焦慮障礙患者焦慮特質的個性基礎突出,伴有明顯的軀體癥狀,多以軀體不適為主訴,看待事物缺乏自信。相關分析也證實個性特質越突出,軀體癥狀越明顯,自信程度越低,焦慮癥狀越嚴重。焦慮障礙患者焦慮緊張因子、抑郁因子、身體癥狀因子、軀體化因子、性適應不良因子和焦慮特質等相關的顯著個性偏移可能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
為進一步探明諸因素在焦慮障礙發(fā)生過程中的病理心理機制,作者采用路徑分析對初始設計模型進行了統(tǒng)計學檢驗,結果顯示,各條路徑系數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焦慮特質和焦慮緊張傾向是影響焦慮的“直接”因素,抑郁、軀體化、軀體癥狀、自卑、性適應不良等個性傾向和低自我效能感則通過焦慮特質和焦慮緊張傾向“間接”影響焦慮情緒的產生,這些因素可能是“中間變量”。提示個體間不同的心理社會因素、不同的認知模式均可導致焦慮情緒。
路徑分析還發(fā)現這些“中間變量”之間也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低導致個體負性認知圖式,從而導致消極情緒和抑郁的發(fā)生[8]及產生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焦慮[9-10],而抑郁發(fā)作也可以使認知功能受損,導致自我效能感下降[11]。抑郁的產生常伴有軀體不適,而軀體不適的個體也常有抑郁情緒的發(fā)生[12],軀體化與焦慮的關系密切;軀體癥狀嚴重,對自身的關注必然增強,擔心和焦慮程度可能就越嚴重;國外文獻[13-14]也報道了抑郁與軀體形式障礙、焦慮與抑郁有較高的共病率。無論是精神分析理論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強調“性”的重要性,性壓抑會使肌體產生沖突,不成熟的防御方式會使之指向軀體,并常使肌體處于焦慮緊張之中,臨床現象也表明焦慮個體常常伴有性功能不良。因此,焦慮情緒產生途徑中各變量存在交互作用,焦慮障礙可能是多種不良個性傾向、人格特質和負性認知交互存在和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者認為,各因素影響焦慮障礙可能的機制是:低自信的個性特征和軀體癥狀或軀體化傾向加重了個體的抑郁傾向;性適應不良、自卑的個性傾向和軀體化傾向促進了焦慮緊張個性傾向的致病作用;低自我效能感、抑郁和焦慮緊張傾向加重了焦慮根源特質的易感性,后者與焦慮緊張個性傾向及其他因素導致了焦慮情緒的產生。
該模式中,對焦慮產生的原因,尚有 0.815的殘差不能為以上因素所能解釋,這也說明焦慮障礙的發(fā)生有著復雜的病理機制,除個性傾向等因素外,尚涉及其他心理、社會及生物學因素。焦慮障礙患者可能已具有了某種人格特質和生物學基礎,從而成為焦慮障礙發(fā)生的易感素質,在生活事件和不良社會環(huán)境共同作用下,導致了焦慮障礙的發(fā)生。
致謝 感謝香港中文大學張妙清教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建新教授提供了量表和悉心指導!
[1]Gelder MG,Lopez-Ibor JJJr,And reasen NC,etal.The new 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12
[2]Andrade L,Gorenstein C,Vieira Filho AH,et al.Psychometric p roperties of the Portuguese version of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factor analysis and relation to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J]. Braz JMed Biol Res,2001,34(3):367
[3]鄧穩(wěn)根,雷良忻.不同焦慮類型的自我圖式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4,24(1):70
[4]侯永梅,鄭江敏.醫(yī)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4,13(1):70
[5]Hendy J,Lyous E,Breakwell GM.Genetic test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J]. Br JHealth Psychol,2006,11(Pt 2):221
[6]Beck AT,Epstein N,Brown G,etal.An inventory formeasuring clinical anxiety:psychometric p roperties[J].JConsul Clin Psychol,1988,56(6):893
[7]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8]Matsunaga H,Kiriike N,Matsui T,etal.Gender differences in 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ong Japanese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Compr Psychiatry,2000,41(4):266
[9]Wittchen HU,Zhao S,Kessler RC,et al.DSM-Ⅲ-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J].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5):355
[10]Mancebo MC,Eisen JL,Grant JE,et al.Obsessive compu 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agnostic difficulties,and treatment[J].Ann Clin Psychiatry,2005,17(4):197
[11]Rodrigues Torres A,Del Porto JA.Comorbidity ofobsessivecompu lsive disorder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a Brazilian controlled study[J].Psychopathology,1995,28(6):322
[12]Diaferia G,Bianchi I,Bianchi ML,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obsessive-compu 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Compr Psychiatry,1997, 38(1):38
[13]Tallis F,Rosen K,Shafran R.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OCD:a replication employing a clinical popu lation[J].Behav Res Ther,1996, 34(8):649
[14]Nestadt G,Samuels J,RiddleM,etal.A family study of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 2000,57(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