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政府要真正讓利于民,真正把住房這個民生拿在手上,甚至作為最大的民生之一,下決心平息民怨的沸騰。
房價是怎么貴的,政府心里最明了。一味地把房價貴的罪責落在房地產(chǎn)老板頭上,其實是瞎說,或故意轉移視聽。
誰都知道,房價高,是高在地價,以及附加在房產(chǎn)開發(fā)上的各種收費、收稅。市場猛烈的需求是一個方面,大家都想買房子、換房子,全世界都一樣,不獨中國有,所以要的人多,不是主要原因。
中國最早賣地,有一個說法,叫經(jīng)營城市。這說法本身就可疑。既然是經(jīng)營,便要講成本、講利潤,利潤從哪里來?從房子中來。以土地換取發(fā)展,最終會生發(fā)多少社會性問題,歷史自有公論。反正政府只要一沾“經(jīng)營”,總會有大問題出現(xiàn)。先不說政府取得的利潤都干了什么,問題是政府的這些利潤,最終是誰買了單?無疑的是買房子的人,一般的民眾。
看起來是開發(fā)商交的稅費,但這些都構成成本,進入房價了。這就形成一個悖論,政府說為了解決人民的房子問題,就加大地價,加大收稅、收費,這錢卻是老百姓出,一般人更買不起房了。
土地是政府手中變錢的法寶。只要還有住房需求,這法寶就法力無邊,能有七十二種變化。一切的權力、利益、不公、矛盾,都從土地中變化出來了。
附加在土地上的費用很多。這些一部分進入財政收入,平衡了財政預算,一部分進入了權力部門的小金庫,滿足了部門利益的分配。比如,土地出讓金,是財政收入的一部分,本來應當用于與土地開發(fā)有關的事宜,改善城市公共居住狀況,包括建設更多的經(jīng)適房,解決特別困難人群的住房問題,但多數(shù)只是平衡一般預算。
再比如,土地占補平衡是要造新地的,可惜造地多數(shù)時候都只是個樣子。所以多少年來,國土問題不查不要緊,一查嚇一跳,土地只是在占,補在哪里?
除了出讓金、占補平衡等幾大塊國家收取的費用外,另外要收的還很多,有彈性,可收可不收,這里面問題就多了,如城規(guī)部門收的、消防部門收的、土地勘測部門收的,甚至文物、水利、教育、環(huán)保等等五花八門的收費,應有盡有。
一塊地從農(nóng)民手上拿回來,每畝幾萬元,經(jīng)政府一倒手,地價與各樣的稅費加起來,一般要上漲幾十倍,高的幾百倍。地價上去了,房價能降下來嗎?弄來弄去,還是政府與民爭利。
解決房價過高的問題,真是沒有辦法了嗎?問題其實太過簡單,簡單得沒人愿意相信。那就是政府真正讓利于民,真正把住房這個民生拿在手上,甚至作為最大的民生之一,下決心平息民怨的沸騰。
政府可以如此操作:
一、放開高檔房,完全按市場原則去做。
二、廣開經(jīng)適房建設資源。這部分,政府把地價降下來,主要是降各樣費用,實行“1+1”的辦法,開發(fā)商建設一平米的高檔房,同時必須承擔建一平米的經(jīng)適房,否則不批你的建房。全國商品房建設每年數(shù)量巨大,解決了這個問題,廉價的房源還愁嗎?
三、政府自行建設一批廉租房,真正解決那些買不起房的困難家庭住房問題,這可以作為各級政府的成績考核。這件工作政府必須親自做。因為政策性太強,牽涉大量基礎性工作。
四、引入社會力量建設廉價房。在勞務輸入大的城市,鼓勵有遠見的企業(yè)建設務工人員的廉租房,政府給以補貼或減稅。允許城市居民在統(tǒng)一規(guī)劃的前提下,建設用于城市出租的房屋。在城鎮(zhèn)和城鄉(xiāng)結合部,允許農(nóng)民建廉租房,落實全產(chǎn)權。
五、當然,最解決問題的,還是增加民眾的收入。不能迷戀勞動力的低成本,解決中國經(jīng)濟增長轉型問題,靠壓低勞動者報酬,時間長了只是一劑毒藥,只能使轉型的過渡期更長,更加影響中國產(chǎn)業(yè)競爭力的提升。
(作者為陜西省寧陜縣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