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琴
(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yè)學校 江蘇 蘇州 215400)
德國教師一堂學習領域課程詳析
周美琴
(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yè)學校 江蘇 蘇州 215400)
一位來華德國教師用一堂學習領域課程向我們詮釋了德國當前職業(yè)教育的主流思想和教學觀點。他用一個“人”字展示了“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用一個“變”字演繹了“為了工作而學習”的教學理念和“通過工作來學習”的處置方式。
德國教師;學習領域課程;學習情境
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德國專家羅塔·格萊夫(Lothar Gr?f)先生(原中德唐山農(nóng)村職教合作項目一期德方長期專家組組長,以下稱格老師)受邀來我校指導數(shù)控專業(yè)課程的開發(fā)和相關實踐活動。格老師為我們帶來了可謂體現(xiàn)當前德國職業(yè)教育主流思想的學習領域課程。他以學習情境“滑輪的制作與裝配”(我校數(shù)控專業(yè)擬設13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包含3個學習情境?!盎喼谱髋c裝配”是學習領域“簡單組合件制作”的一個學習情境)的教學為例,為我們講了一堂示范課,他把傳統(tǒng)的專業(yè)理論課程演繹成了學習領域課程,讓我們大開眼界和備受啟發(fā),特別在當前職教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對我們的工作更具指導意義。
營造輕松的氛圍,讓學生找回學習的樂趣 格老師的課通過活動導入項目,開始就吸引了多名學生主動請纓參與小組活動。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小組分工有序,一人拉滑輪吊重物,兩人負責觀察滑輪中各零件的工作狀況為小組提供相關信息。5名小組成員主動交換角色,相互間不斷溝通,不時傳來“看清楚了嗎,要不要我再拉一次”、“不是這樣的,你再來看一下”等言語。在體驗和溝通過程中,學生對滑輪構造和裝配關系等越來越明了。在考評階段,格老師更是別出心裁,讓學生逐個上臺展示自己裝配的滑輪,同組學生輪流現(xiàn)場評價,在爭論不下時,老師才出面裁決。格老師摒棄了我們傳統(tǒng)的學習考評方式,學生很放松,沒有以前那種壓抑、緊張甚至害怕的感覺,學生爭先恐后搶著上臺,一展其成果的“風采”,課后還不時地聽到“我的滑輪轉動靈活”、“我的滑輪轉動時軸向竄動小”等贊許自己的言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輕松學習的場景。
優(yōu)化師生的主次關系,把探究的機會還給學生 在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格老師并不滿足于學生會做,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為此,他設計了相關的探究活動。比如,針對間隙配合這一知識點,格老師設計了小組實踐活動,在小組中的5名成員之間只循環(huán)交換軸套,與自己手中的軸進行一次次配合,通過測量、計算,每個學生都可獲得5個大小不一的間隙值,類似這些簡單工作都由組內學生各自獨立完成,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人人都有親身體驗。在此基礎上,格老師再引導組內成員之間比一比各自得到的間隙值是否相同;若間隙值不同是何道理;若出現(xiàn)部分間隙值相同,再比較一下軸和套的實際尺寸是否相同,這又是什么原因;對小組的全部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歸納這一配合間隙值大小會分布在一個什么范圍之內……類似這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就讓小組成員帶著各自的體驗進行共同探究,依靠團隊的力量共同解決。在格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小組活動熱鬧而富有成效。這樣的探究活動隨即又引發(fā)了學生對產(chǎn)品質量的進一步思考。有學生提出:這樣大大小小的間隙值出現(xiàn)在同一批產(chǎn)品中,產(chǎn)品的質量不就波動很大了嗎?那么企業(yè)在生產(chǎn)中是如何控制這種間隙波動,來保證產(chǎn)品質量的呢?在課堂上我們看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好學上進、究根問底的學習場景。
細化三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xiàn)自我提升 在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格老師處處著眼于學生專業(y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育,而且把這些能力細化為簡單的、可描述的、可觀察的東西,分解到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層面加以落實。比如,在實踐活動中,他會提示學生“你的測量、裝配等操作是否符合專業(yè)要求”,突出專業(yè)規(guī)范意識,在加熱裝配時他用幽默的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形成自我安全意識。又如,在小組活動中,他會關注合作過程,讓學生探求合作的方法。再如,在學生展示成果時,他會強調用專業(yè)語言進行表述,開展客觀、公正的評價,培育學生的處事態(tài)度,等等。所以,在課堂上,我們看到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學生爭相搶答、爭先展示的局面屢屢出現(xiàn)。我們聽到學生的發(fā)言,語言簡潔又不失專業(yè),聲音響亮又充滿自信;我們感到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對問題的探究已延伸到了日后的工作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格老師的調教下正在快速成長。
教學理念由“帶著學生去學習”轉向“引著學生去工作” 我們的教學往往以知識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孜孜不倦地探尋各種方法和手段,以圖把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地儲存知識,去完成教師交給的學習任務,教和學都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格老師的課給我們最大的感受是學生的學習不只為了學會知識,還為學會工作,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工作而學習”。所以,學習情境的目標直接指向了專業(yè)所對應職業(yè)的具體工作崗位,這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緊緊圍繞“滑輪的裝配”這一工作任務來展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邊做邊學,邊學邊做,在“做中學、學中做”的不斷反復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習得工作過程與工作方法,形成自己的工作情感、工作態(tài)度和價值觀。
教學設計由“教學內容設計”轉向“工作過程設計” 我們的教學設計往往是以學生掌握知識為目標,按照學科知識邏輯對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提煉和歸納。而格老師是以項目為中心,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的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工作內容的設計。按照項目的要求選擇和序化工作過程知識,其中既包括了專業(yè)理論知識,又有相關的操作技能,還有必要的過程知識和工作方法。二是工作情境的設計。創(chuàng)設了“滑輪的裝配”真實、完整的職業(yè)情境,工作內容有了配套的實施環(huán)境,在職業(yè)情境中展開教學活動,學生能邊做邊學、邊學邊做,收獲真實、完整的工作體驗。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工作中必然會遇到的和必須解決的真實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與方法進行活動設計,為教師組織活動提供策略,為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提供路徑和方法。
教學手段由“關注視覺效果”轉向“強調工作體驗” 隨著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教師大多采用PPT等來輔助教學,增強視覺效果,提升教學效果。而我們發(fā)現(xiàn),在格老師的這堂課中,他并沒有使用多媒體,更多地使用了自制的實物教具。比如,在前面提及的學生學習間隙配合時,格老師用了自制的教具讓學生進行探究和體驗活動。又如,在滑輪的裝配中有一處為過盈配合的裝配,以前由于受條件的限制,教師只能“紙上談兵”地介紹一通,或制作個動畫演示一下,學生往往無法親眼目睹“大”軸裝入“小”孔的過程,教師無法消除學生心存的“疑惑”。但格老師沒有輕易放棄,他就地取材,用烤面包的烤箱加熱軸套,還引導學生自己查閱該材料的膨脹系數(shù),計算出加熱溫度,最后讓每個學生親自完成“大”軸裝入“小”孔的工作。在真實的工作中,學生收獲了一個真實的工作體驗,有效地促成了學生經(jīng)驗的自我生成。
教學方式由“教學”轉向“導學” 我們的教學往往采用講解—演示—練習—鞏固—總結的慣用形式,教師普遍重視教法的研究主動地“教”,學生在教師預設的套路下被動地“學”。而格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展示了教師導學、學生自學的新型教學方式。一是格老師以滑輪裝配的工作過程為主線,設計了一系列引導問題,明確告知學生一步一步做什么和學什么,引導學生有序地開展自主學習。二是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難度,格老師精心地設計每個問題,解決問題需要各種不同的活動方式,提示學生怎么做和怎么學,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學習。三是在課堂中格老師憑借自身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深厚的教學功底,在組織者、引導者和激勵者之間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輕松自如地駕馭著整個課堂,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教學生態(tài)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 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激發(fā)。面對繁雜、枯燥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地、不情愿地、機械地接受,處于“要我學”的教學狀態(tài)。而格老師的課選用學生能力所及的真實工作項目為活動載體,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開展活動,一起探討學生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分析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格老師不是簡單地回答,而是引導或是組織小組活動共同探討,同時還表揚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提出問題。當全班學生都沉浸在完成這個過盈配合裝配的喜悅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又舉手問他:“那么這個零件以后怎么拆下來?”大家再次被驚呆了,看來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還遠遠沒有結束。格老師讓沉寂的課堂重新煥發(fā)出了生命的活力,教學生態(tài)由“要我學”的教學邊緣向“我要學”的教學中心回歸。
[1]魏新民.對德國能力為本位職業(yè)教育教學觀點的解讀[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31):49.
[2]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66.
[3]馬成榮.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9):70-74.
G712
A
1672-5727(2010)12-0137-02
周美琴(1980—),女,江蘇太倉人,中國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業(yè)2008級碩士研究生,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機械專業(yè)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