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 曹志蕊
基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分級教學探析
□梁莉 曹志蕊
近些年,全國各高校不斷擴招,造成了公共課教學師資力量不足,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而分級教學不失為解決擴招帶來的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分級教學實行的幾年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從而阻礙了分級教學的順利進行。本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健康發(fā)展”的原則,擬從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存在的問題著手,設計出符合大學各門基礎課分級教學的科學的策略與途徑,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分級教學;問題;策略;綜合素質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綱)明確提出了改革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分級教學的要求,自此全國各高校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活動,其他公共課包括高等數(shù)學,計算機也相繼開展了分級教學。對分級教
學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分級教學”是指以學生的認知能力作為基礎,遵從認知的客觀規(guī)律和語言學習的目的,依據《課程教學要求》,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給予不同層次的指導,滿足不同層次的要求,從而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胺旨壗虒W“目的是讓學生人人有興趣,
各個有所得,實現(xiàn)每個個體的充分發(fā)展,增強學生
學習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雖然大學分級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著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分級的科學性,對學生心理產生的不良影響,測評機制的合理性等等,阻礙了大學分級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這就使得對大學分級教學的問題的分析以及策略的設計勢在必行。
擬從大學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為大學各門公共課即大學英語,數(shù)學以及計算機的分級教學提供更好的設計與規(guī)劃,以突破大學分級教學中遇到的瓶頸,進一步推動大學分級教學的展開,完善大學分級教學,對全國的大學公共課教學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1.“i+1”理論。大學分級教學是以美國著名的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語言輸入假說”(“i+1”)為理論依據。該理論認為人類只有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時,才能習得語言,完成“i”層次向“i+1”層次的過渡。在英語,數(shù)學與計算機各門大學公共課中,學生們只要在在現(xiàn)有的理解水平上去學習,才能更大的發(fā)揮能動性。在高于或者是低于現(xiàn)有水平的基礎上去學習,都不能達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2.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是指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過程。合理的大學分級教學將為大學生提供更優(yōu)良的學習“情境”,通過更加優(yōu)化的“人際協(xié)作活動”來實現(xiàn)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水平相當?shù)耐瑢W在一起比較容易互相激勵,從而構建出溫暖和諧的學習情境。
以上理論是大學分級教學的理論基礎,大學分級教學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是我國當前大學公共課程教學的明確要求。實行有針對性的分級教學,把水平相當?shù)膶W生集中在一個教學班級,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較好地保證學生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共同進步。但是實際的公共課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偏離了以上理論。具體問題如下:
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每學期的分級考試不合理。如采用不同的期末試卷,高級班學生認為初級班的考試題太簡單,容易得高分;初級班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在考試中學到的東西不及高級班,覺得不公平。而采用統(tǒng)一試卷考試卻不利于真正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也認為對于他們的測評機制不合理,未體現(xiàn)其真實的教學水平,對教師的評估“長官意識”濃厚,缺少“人性化”,不能起到激勵促進的作用。
大部分高校分級依據是在開學伊始,通過一次摸底考試把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依據Krashen的輸入理論,即學習的過程是通過理解稍高于目前能力水平的知識輸入而完成(i+1)。i指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稍高于現(xiàn)有水平即為i+1。由此可見,準確的確定學習者i的水平是分級教學是否科學和成功的關鍵。用一次分級考試作為學生分級的唯一標準缺乏科學性,加上各高校,各專業(yè)自行命題,試卷的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學生參加考試的時間、地點以及情緒等等都是影響學生考試成績的重要因素。
分級后,任課教師往往只注重教學內容的變化,忽視了教學方法的變化。Krashen公式中的i+1輸入要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還要經過學生的情感過濾,即還要注重用什么方式才能讓學生接受而不產生抵觸心理。一成不變的課型及教學法使分級教學改革顯得毫無意義。對我校2008級各專業(yè)參加了分級教學公共課程的學習學生發(fā)放了150份問卷,目的在于調查A,B,C各班授課方式的差異性,結果顯示總的來說他們認為差異不大,多達75%的同學認各班教學方式沒有顯著不同。
分級教學未能考慮學生的心理因素。一些A班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很好的功底,不用教也能學好;而B班和C班學生也有“分到這一級的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相應低一些”的心理,因此對教師講課不抱希望;同時,一些分到C班的學生,對學習產生了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C班甚至一些B班的學生產生了“抑制性焦慮(debilitatinganxiety);對在A級班中成績居中、下的學生來說,因為擔心自己被降級也同樣處于焦慮狀態(tài)之中,而焦慮是學習中最大的情感障礙。
改革考核標準是分級教學深化的關鍵。針對以上問題對學習者應加強形成性評估的權重,避免“一錘定音”;學生的形成性考核應應用學生記錄袋、教師觀察記錄、學生效果評價等工具,包括:學習過程、信息反饋、作品展示、課堂觀察、師生面談、作業(yè)提交、班級網頁、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估、單元測試、中期考試等等。終結性評估應根據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出比較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考試標準。對教師考核制度,應根據學生不同級別制定相關教學要求,對于教不同級別教師給予不同的考核標準,采用研究分析,確定結構和方法,信效度檢查,建立系統(tǒng)對教師進行考核的流程。
分級是分級教學的基礎。在分級標準上,要堅持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原則,尤其是對處在邊緣線上的學生要進行具體分析,比如考慮分項成績、高考成績等因素。在測試方面,要通過試前預測、試后分析、逐年累積分級試題等方式,建立以教學大綱為準繩的試題庫,做到試題層次分明,各種考試題型均應該科學地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分級原則上,分級教學的原則應以個人意愿與統(tǒng)一考核相結合,實際水平考試與考試結果相結合的原則。本人對2008級160名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10%的學生愿意分到C班,所以分級編班的比例要經過科學的論證,以免磋商學生的情感。
A班的學生普遍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比較高,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就是說A班的學生有比較不錯的積累,缺乏的是知識的輸出與強化訓練。這樣就要求在A級班更多地采用“問答式”和“討論式”“操作式“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活躍課堂,也給予基礎比較好的同學比較多的鍛煉機會;在B級班,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的基礎知識處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說該級班中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還不能夠達到教學的要求,所以應多采用“常規(guī)式”的教學方法,即教授與操練相結合的方法;在C級班,學生普遍底子比較薄,缺乏知識的基本積累與儲備,針對這種情況,課程應主要采用“傳統(tǒng)式”教學法,也就是主要是老師傳授基本的基礎,使得學生提高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為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學生的心理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針對大學分級教學對學生產生的不良的心理影響,大學分級教學應充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要針對學生對分級教學的不良心理及時引導;創(chuàng)造和諧環(huán)境,克服焦慮心理;實施滾動式動態(tài)分級法。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意識到分級并不是分層次,而是有針對性的進行更加科學的,個性化的教學與學習
大學各門公共課的分級教學問題的解決不但關乎大學課程教學的實施方法,更加關乎到未來社會建設者的語言素質,心理素質等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對于國家社會來說都有很深遠的意義。
[1]Krashen S D.The Im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QIL.Stakeholder’sConflictingAimsUnderminethe Washback Function of a High-stakes Test[J].Language Testing,2005,22(02).
[3]丁朝蓬.新建構教育高中新課程評價[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4]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佟慶偉,秋實.個體素質結構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6.
[6]王青.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婁底師專學報,2003(02).
責任編輯 謝榮國
本文系2009年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問題探析及策略設計”(課題編號:S090328)成果之一。
G712
:A
1001-7518(2010)35-0036-02
梁莉(1967-),天津人,河北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曹志蕊(1977-),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科技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