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羊灘
語文的話題門檻大抵很低,一點火星,總會蔓延成全民的論辯狂歡。這一次,引燃討論的柴薪是一些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居然沒有語文科目,語文缺位。
與“不考語文”事件頗有些淵源,一種裸露已久、更為堅硬的社會現(xiàn)實卻是“不學語文”。語文事實上的邊緣化現(xiàn)象,并非危言聳聽。語文的落寞真實而生動。這種落寞從經(jīng)濟社會甚至家常日用的諸多方面都可看到端倪,無論是口語表達還是實用寫作,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閱讀體驗,均呈現(xiàn)出粗糲、毛糙、肆意的情形。
語文涼熱,“不考”可能導致“不學”,教學考試作為語文教育的主渠道責無旁貸。不過,校園之外,語文其實就植根于每一個國人的心間,那是一個滲透、影響、移易、浸潤的過程,春雨潤物,大象無形。易言之,那種以為一考就可以定乾坤、不考就會江山異色的想法,不僅天真,更是一種文化上的狂妄。當我們在指責中學語文教育的“標準化”時,強調(diào)的是語文的文化傳承功能;而當我們指責大學招生不考語文時,往往又在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性。標準的游移反映出心靈的干巴。悠遠的、美好的、精致的、粗獷的母語,其實已經(jīng)在這樣的游移中被割裂為實用主義的工具。我們的心與承載千年文化萬里情懷的漢語之間,已經(jīng)蒙了厚厚一層膜,靈動沒有了,鮮活消失了,彈指之間卻不啻萬水千山。
我們看到,即以那些情緒激烈的語文衛(wèi)道者而言,何嘗沒有值得檢討的地方?上海律師“痛斥”高校不考語文,一上來就是語氣粗暴,上綱上線,大扣帽子。至于一些批評不考語文現(xiàn)象的論者,也不過高聲重復了一些常識而已,語文很重要,不應該不考語文云云。
社會也需要檢討,與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相比,社會在漢語的使用上影響更大。政治上的語體沿用、套用、借用,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新八股文體的質(zhì)木無文、套話連篇且不必說;那些有著無數(shù)粉絲的演藝明星,那些網(wǎng)絡上的風云人物,電視訪談類節(jié)目中的主持人,往往是大眾語文失范的始作俑者。然而,公眾很少能夠看到這些人物的個體努力、內(nèi)心省察??偸钦f,語言是一個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靈魂所在,問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于這樣的“呼吸”。
這樣的文化論爭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引起社會關注,不過,也不能過于樂觀。因為在論爭中,只是看到了對他人道德正確、義正詞嚴的指責,并沒有絲毫自責的意思。語文失落,為什么個體不反躬自省、找找自己的原因呢?“反求諸己”、“向內(nèi)尋求”,正是漢語承載的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錯的何以都是別人?這是很霸道的一件事情。如此論爭,注定是風雨過后一切故我。
據(jù)說,某年秋天,文化人王小波在北方一個小城市遇到一撥兒耍猴的人?!八麄冇锰教靽鴹钚闱宓目谖钦f,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現(xiàn)在給大家耍場猴戲。”王小波說,猴戲當然沒看,我怕看到猴子翻跟頭不喜歡,就背上反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罪名,也希望有人把這些順嘴就圣化自己的人管一管。同樣是文化人的梁文道就此點評道:“我們很喜歡在文化論戰(zhàn)的時候把自己捧得很高很神圣,占據(jù)道德高地?!痹谶@場“不考語文”文化風波中,筆者似乎也隱約看到了那些走江湖者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