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翌 山東濟寧學院文化傳播系 273155
孔子師生關系觀中“人與人和諧”的理念
丁翌 山東濟寧學院文化傳播系 273155
儒家“和諧”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厚的底蘊和深刻的內(nèi)涵,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要義。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其師生關系處處彰顯儒家“和諧”思想的魅力。
孔子;師生關系;和諧
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是個體作為完整的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fā)展則是實現(xiàn)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tǒng)一的必要前提。教育的使命就在于通過培養(yǎng)、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進而提升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孔子適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下移”的趨勢,打破了“禮之專及”、“學術官守”、“學在官府”的局面,設壇講學、授徒傳道、濟世天下,成為中國私學教育的第一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育思想,這些經(jīng)驗和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奴隸社會推行的是“禮不下庶人”的教育,只有貴族和奴隸主才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平民特別是奴隸受教育的權利完全被剝奪?!坝薪虩o類”思想的提出,打破了奴隸主和貴族在教育方面的壟斷,摧毀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通過廣泛的吸納學生,使教育向下層、向大眾轉移。
“有教無類”的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學生不分貧賤富貴。他的學生有大貴族出身的南宮敬叔、孟懿子;有鄙人出身而后成為“結駟連騎”的大商人子貢;有曾經(jīng)做過盜賊的顏涿聚;更多的則是平民出身,如“三年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窮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的顏淵。其次,年齡不分長幼。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比孔子小6歲的顏路,還有比孔子小53歲的公孫龍。同學之間的年齡差距達47歲。再次,不分地域和國別。他的弟子來自各諸侯國,分布地區(qū)廣泛。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弟子有姓名者77人,分別來自魯、齊、衛(wèi)、晉、蔡、秦、宋、薛、吳、楚等廣大地區(qū)。
孔子和諧師生關系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來源上的“有教無類”,而且表現(xiàn)在對待學生態(tài)度上的“一視同仁”?!墩撜Z·季氏》記載:“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陳亢退而喜之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睂W生陳亢不僅從孔子的兒子孔鯉處得知了學習《詩》和《禮》的重要性,而且還明白了像孔子這樣的正人君子,對自己的兒子也是不偏私的。
孔子善于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聽其言觀其行,對學生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例如他認為“由也果”(子路果敢),“賜也達”(子貢為人豁達、大度),“求也藝”(冉求多才多藝),“柴也愚”(高柴較遲鈍),“參也魯”(曾參較耿直),“師也辟”(子張較偏激),“由也喭”(仲由較魯莽),這樣孔子才能有的放失地對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又如,《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司馬牛、仲弓和顏淵問仁,孔子做出了四種不同的回答。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鳖仠Y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笨鬃訉ν粏栴}做出了四種深淺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個學生的思想實際,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鬃拥牡茏又阅茉诘滦?、政事、言語、文學方面各有所長,正是孔子尊重學生個性,發(fā)揮學生專長,因材施教的結果。
孔子的“師道尊嚴”是建立在與學生平等互愛的基礎之上的??鬃訉W生謙和友愛,從不凌駕于學生之上。他對學生的教育總是在“結伴郊游”、“席地而坐”的交談之中展開的。在交談之中孔子注意營造一種自然、友愛、誠懇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據(jù)《論語·公冶長》記載,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鳖仠Y曰: “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孔子可以向學生提出“各言爾志”的要求,學生也可以向他表示“愿聞子之志”的愿望。通過這種對話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與弟子之間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教學相長”正是寓于這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之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2]。又如,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從而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孔子與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師生之間猶如父子。“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牗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3]哀痛之情溢于言表、一覽無余。又如,孔子門下最得意的弟子當屬顏回,但顏回短命早夭?!啊伝厮溃涌拗畱Q’。從者曰:‘呼慟乎!’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4]孔子惋惜、哀痛之情令人無限感傷。
孔子對學生的無限熱愛同樣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由衷的熱愛。如,《論語·子罕》篇: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專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如,《論語·先進》記載:“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為死矣?!唬骸釉?,回何敢死?’”師生之情親如父子,由此可見一斑??鬃铀篮螅姷茏尤鐔士煎?,以喪父之禮待之,在墓旁守孝三年,而子貢仍不忍離去,又繼續(xù)在墓旁留守三年。之所以會有這種守孝三年、六年的學生,就是因為有“誨人不倦”的老師。
孔子既注意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同時又注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教民,并將其發(fā)展為《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jīng);提倡“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5];強調“為政以德”[6];提出“六經(jīng)皆藝”。從對人的發(fā)展作用而論,禮、樂側重于“智”,射、御側重于“體”,六經(jīng)則諸育兼?zhèn)洌瑥亩龠M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孔子師生關系觀中所蘊含的平等、民主、公平的理念,為擺脫傳統(tǒng)“師道尊嚴”觀念的束縛,構建新時期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1] 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述而.第7章[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 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子罕.第9章 [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 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雍也.第6章[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 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先進.第11章[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 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述而.第7章[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 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為政.第2章[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