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瓊 山丹縣第三中學 734100
讓學生的思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任玉瓊 山丹縣第三中學 734100
在當前的科學教學中,探究學習已成為小學生科學活動的主要方式,但透過這些探究學習的活動形式,我們靜心思考,如果我們僅僅把“以探究為核心”理解為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多活動”,就是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那這種認識無疑是膚淺片面的,探究活動只是科學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學思維才是探究的靈魂,探究的本質(zhì),是科學學習的核心。
探究熱情;知識儲備;方案和分工;探究動機;探究習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主題學習,就是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直到得到比較全面的答案。旨在激發(fā)學生對事物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識,訓練他們的開放性思維能力,促進和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積極進取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他們的交際與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自主活動能力。所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小學生”、“提高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然而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于小學生來說,盡管他們對科學現(xiàn)象有種種疑問,他們迷惑,好奇,他們有了解(探究)的欲望。他們有豐富的想象能力,他們能想象出外星人的模樣、生活,他們有探索宇宙、開發(fā)宇宙的遐想,他們有追究事物根源的熱情,可是他們有限的觀察能力,社會經(jīng)驗、知識結構以及生活地域、生活環(huán)境,限制了他們對一些事物、現(xiàn)象的探究能力。這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師應努力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掌握和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這無疑對小學科學教師將是一次新的挑戰(zhàn)。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yǎng)出能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人?!毙W科學作為一門綜合課,在內(nèi)容上大量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天文、歷史和地理等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積極性,并有大量的觀察、實驗等課內(nèi)外活動,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zh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如何讓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科學課堂上綻放?筆者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調(diào)動和增強學生參加探究活動積極性的前提和保障。激發(fā)探究學生熱情的意義就在于解決學生的內(nèi)部動力問題,旨在使學生真正活動起來,對學習內(nèi)容、學習活動產(chǎn)生興趣,生發(fā)出求知欲望,激發(fā)探索的勇氣。小學科學教師如果能營造一個與學習內(nèi)容相符合的寬松、自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能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nèi)進入探究狀態(tài),將會對學生的順利探究起到重要的先導作用。例如:教學《研究磁鐵》一課時,在輕松的樂曲聲中,我出示一幅美麗的百花圖,一只用曲別針夾住的紙蜜蜂向學生提問:“誰能讓這只蜜蜂在百花叢中飛舞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上來表演。我請了兩位特別自信的學生上來,結果這兩位學生在全班同學的嬉笑聲中宣告失敗。此時,我說:“我來試試,看行不行?!比嗤瑢W睜大了眼睛,等待著我的失敗。當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鐵放在畫板后輕輕移動,蜜蜂也隨之飛舞,學生十分驚奇,我露出得意的樣子問學生:為什么老師有這樣的本領呢?學生們一下子“頓悟”:老師,因為你的手里藏著磁鐵,是磁鐵吸引了蜜蜂身上的鐵針,老師,我還能讓小鳥飛,讓烏龜爬呢?……在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在探究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如集中話題中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引出學生對該問題、時間或現(xiàn)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良好課堂氛圍,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并在發(fā)現(xiàn)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卻得到了訓練,經(jīng)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后續(xù)活動,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fā)揮和發(fā)展。例如,《水結冰了》是在學生經(jīng)歷了前面三個單元植物、動物和我們自己的觀察活動后,學生對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認識、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較的方法來觀察、研究水,進而對自己的感官有進一步認識、了解這一堂課。在這堂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水結冰后有什么特點,進而讓學生了探究水的狀態(tài)變化?;趯W生前面的學習基礎,相信這堂課的學習、探究,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將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能對事物提出科學問題作為教學設計的重點。指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感官并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事物;學會自己設計并觀察記錄表。讓學生對周圍事物產(chǎn)生興趣,能留心觀察并進行觀察、探究等活動。通過探究比較,學生對水結冰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認識。為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教師又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水的現(xiàn)象和對水提出科學問題,至此,學生情緒高漲,思維異?;钴S,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然后進行課后拓展,讓學生帶著有興趣的問題下課,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究活動。雖然科學探究是一種讓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方式,但顯然不是惟一的方式。課堂中有效的學習要依靠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只用一種方式來完成的,教師需要考慮設計一個“探究過程”。使學生的探究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fā)。
2.1 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物質(zhì)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課前準備是師生共同的事情,學生的準備主要是預習課文,老師要布置有針對性的預習要求,準備一盒火柴,一枚生銹的鐵釘,一根蠟燭,一張白紙,圖片。老師的準備則更多,除了熟讀教材、熟悉教學內(nèi)容,了解學生,還要參閱教輔教參,準備實驗材料,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知識信息,另一方面教師講課時也能夠游刃有余。
2.2 開展知識拓展性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新課程標準提出,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綜合素質(zhì),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要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形式,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活動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在學習活動中,當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要學生通過討論等方法明確這次活動的具體任務,需要做什么,具體怎么做,注意哪些問題,用什么材料,要達到什么目標,比如研究《磁鐵》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如果沒有交代清楚任務,沒有細致的研究方案,學生可能就沒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教師要示范磁鐵性質(zhì)之一,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示范時,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展示后,老師就是嘴里什么都不說,學生也能知道磁鐵的性質(zhì)了。同時任務要進行一定的分工,每個人做什么事分工明確,這樣學生就不會無所事事,每人都參與,有事做,都向著目標努力,而不是旁觀者。分組時還要注意學生的搭配,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組合,動手能力強的、擅長表達的、能力一般的、稍差的等互相協(xié)作,避免出現(xiàn)能力差距過大,好的組很快完成了,其他組半天沒有進展。
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tài)。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勇于探索、用于創(chuàng)造、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問題的產(chǎn)生通常要比它結論的得出更重要。學習科學的過程就是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總結從而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能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領。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焙闷?、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供了培養(yǎng)他們興趣、求知欲的機會,恰當引導學生的好奇心,使其興致盎然地進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狀態(tài),為新課教學做好了鋪墊。妙趣橫生的游戲,引人入勝的故事,設有懸念的實驗。教師激趣導入后教師就應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機會。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各種各樣的葉》教學時,課前布置學生帶各種各樣的樹葉,同時還讓學生上交“問題卡”.問題卡上有關樹葉的問題很多:
1).樹葉為什么很多都是綠色的?
2).為什么秋天會落葉 ?
3).為什么秋天葉子會變黃顏色 ?
4).為什么松樹,仙人掌的葉子像針一樣?
5).樹葉有的橢圓形,有的像我的手掌……自然界有幾種形狀的樹葉?
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這一點,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但時間很有限,控制很嚴,學生質(zhì)疑的教學流程往往一帶而過。這樣做一是害怕學生提出問題漫無邊際;二是擔心浪費時間,影響整個教學進度。其實不然,學生肯問就是在思考,尋求發(fā)現(xiàn),教師要耐心傾聽,適當點撥引導。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的關鍵,學會不斷自我矯正提問,決不能操之過急,自以為是,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兩個層次:第一,積極鼓勵,使學生“敢問”。小學科學教師要特別鼓勵學生“敢問”的精神,愛護他們主動發(fā)問的積極性,評價得當。激勵鼓舞學生的問題意識,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敢問”的輕松愉快的民主氛圍,使其心里有“敢問”的安全感。同時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威,使其大膽質(zhì)疑,從而使課堂上出現(xiàn)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第二,傳授方法,使學生“善問”?!吧茊枴笔菚柕母咭粚拥木辰?。科學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提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很多,比如從探究的題目、線索、懸念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和比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課文的學習目標,預習提示、課后練習等發(fā)現(xiàn)問題。經(jīng)過持之以恒的訓練,學生就會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睛”來進行調(diào)動學生的探究動機。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笨茖W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再通過學習來生成新的問題,打破時空界限,開展課后的后續(xù)性研究活動。如講《我們周圍的動物》一課后,學生通過學習激發(fā)了觀察動物的興趣。有的學生喜歡觀察螞蟻,我就鼓勵他,課后,你觀察一下螞蟻,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歡吃什么?它是怎樣找食物的?并做好記錄。通過學生課上課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許多新的問題,如螞蟻搬家說明了什么?冬天它為什么躲起來?螞蟻會迷路嗎?等等。
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富于個性化的問題與表述,并及時給予點撥和激勵,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習慣。對于愛提“稀奇古怪”問題的學生,可以給予正面的引導,切忌抹殺學生獨到的思維。作為教師請時刻提醒自己,“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北热缬幸粋€學生“虎子”,在班里是有名的刺頭,愛提問題。有時甚至是故意給老師制造“麻煩”。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在一塊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大家認為,這個學生雖然有些調(diào)皮,但智力水平比一般同學要高一些,應該給其正面引導,使其克服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于是,老師們在教學中達成默契,對他所提問題采取思維誘導、行動示范、激勵創(chuàng)新等方法,效果很好。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科學探究之路在不斷地向前延伸,以上只是我在這條路上行走時的幾點思考,但我總認為:新課程的理念只有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只有體現(xiàn)在教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個不經(jīng)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才富有靈性。只有樹立起為學生而教,根據(jù)學情而教,讓學生看有所感,思有所啟,探有所獲,讓科學課堂真正成為探究知識,經(jīng)歷過程、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為學生的發(fā)展、成長考慮一生,科學探究之路才能永遠鮮花滿地。
[1]杜威教育論著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2]肖川.教育的視界.岳麓書社.2003年1月第1版.
[3]傅道春編著.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大學出版社.2001.
[4]崔相錄, 曾天山.中小學探究教學實踐.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7月.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