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敏生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yī)院,466600)
小兒消化不良中醫(yī)稱“疳積”。筆者2004年6月~2008年6月應用參苓化積牛黃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60例,療效顯著,現(xiàn)介紹如下。
本組均為我院門診病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4~13歲,平均8歲;病程1~3年 28例,4~5年 19例,5年以上13例。
診斷標準:①形體消瘦,面黃少華,毛發(fā)稀疏;②食欲不振,厭食,精神欠佳;③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苔薄微黃;④胃透、微量元素、血常規(guī)未見異常。
參苓化積牛黃湯組成:黨參 6g,茯苓10g,山藥10~15g,砂仁、肉豆蔻各 6g,焦山楂 15g,雞內金6g,牽牛子6g,大黃8g(后下)。納呆食少,加建曲、炒麥芽各10g;胃痛重者加延胡索8g,丹參15g;嘔吐噯氣加旋覆花6g,竹茹12g,半夏6g;脘腹脹滿加炒萊菔子10g,厚樸 6g;氣虛加白術 6g,黃芪12g;疼痛重加三七參3g(沖服),五靈脂6g;便溏加車前子15g(包),生薏苡仁 15g。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主癥和次癥完全消失;顯效:主癥和次癥明顯減輕;無效:主癥、次癥無改變或加重。
結果:本組 60例,治愈 42例,顯效 15例,無效 3例,總有效率達95%。
患者,男,6歲。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華、厭食3個月余。精神倦怠乏力,大便干,舌質微黃。尿檢、胸透、胃透、肝功能五項、微量元素五項檢查正常,B超、肝膽脾胰無異常;經用雙歧桿菌、多潘立酮、枸櫞酸鉍鉀沖劑、四聯(lián)活菌片等藥治療,中藥健脾益氣、參苓白術散、健胃消食藥等治療,療效欠佳。求余診治,查其苔脈指紋淡白,結合癥狀,診為西醫(yī)消化不良,中醫(yī)疳積,故取參苓化積牛黃散治療月余,囑其禁食方便面、火腿、辛辣等食物,食欲明顯增加,精神轉佳,便干消失,苔脈指紋恢復如常。體重增加3kg。
小兒“臟嬌嬌嫩,形氣未充”,五臟六腑的形和氣相對不足,肺脾腎三臟更為突出,對疾病抵抗能力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能自節(jié),外易六淫侵襲,內為乳食所傷,因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運化功能尚未健全,生長發(fā)育所需水谷之精氣,較成人更為迫切,故易出現(xiàn)積滯、嘔吐等癥,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之癥吻合。
根據小兒消化不良的生理病理特點,取參苓白術湯,黨參、茯苓、山藥健脾利濕,以壯中州;焦山楂,炒萊菔子消乳食之積,焦山楂擅消肉食之積,消積理脾;沉疴頑疾,非峻下之藥不能祛其邪,故用牽牛子、大黃蕩滌積滯,推陳致新。全方消中有補,補中有瀉,共奏健脾消積,利濕導滯,使中氣復,積滯化,納運正常,消化不良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