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國靜 賀薔 楊祎
北京太洋樹康中藥飲片廠
萊菔子,別名蘿卜子、蘿白子、菜頭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蘿卜的成熟種子。全國各地普遍栽培。萊菔就是蘿卜,萊菔子就是萊菔(也就是蘿卜)的種子。蘿卜是一種傳統(tǒng)的價廉物美的蔬菜,全國各地均產。它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生吃熟吃皆可??捎脕黼缰葡滩?,可炒著吃,可煮著吃,也可做包子餡。作為藥材,萊菔子是中醫(yī)常用的化痰、行氣、消積的良藥。
▲萊菔子植物
▲炒萊菔子
清朝年間,有個關于萊菔子的傳說。傳說慈禧太后有一年過生日,由于山珍海味及各色精美食品吃得過多,她病倒了。政治上一貫機敏的慈禧這次在飲食上卻失算了。她不理解這是因貪吃厚膩而得的病,反而命令御醫(yī)用上等人參煎成“獨參湯”進補。這對她的病無疑是火上加油。服過“獨參湯”,不但沒有使她病體好轉,反而日甚一日地覺得頭脹、胸悶,渾身無力,不思飲食,并且脾氣暴躁,鼻孔流血。御醫(yī)們沒能治好,只得張榜求醫(yī)。有一位郎中看了皇榜,經過分析,心里有了數(shù),便揭榜而去。他進宮給慈禧診斷之后,即從藥箱里取了三錢萊菔子,將其研為細末,再用茶水、面粉調勻,做成藥丸呈上去,美其名曰:“小羅漢丸”。沒想到,慈禧服了三天,病竟然好了。慈禧大喜,賜給這位郎中一個紅頂子。這就是“三錢萊菔子,換個紅頂子”佳話的來歷。
古書《本草綱目》記載,有人因好吃豆腐而積食,與一賣豆腐的人說及此事。賣豆腐的人說,有一次他正在做豆腐,其妻誤將蘿卜湯滴入鍋中,結果豆腐不但沒做成,反而更稀了。病者由此得到啟發(fā),回家榨取蘿卜汁液痛飲一頓,把豆腐積食治好了。這與慈禧服“小羅漢丸”的道理是一致的。
萊菔子為類卵圓形或橢圓形,稍扁。表面黃棕色、紅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圓形種臍,一側有數(shù)條縱溝。種皮薄而脆,黃白色,有油性。
萊菔子是臨床常用中藥,性平,味辛、甘歸肺、脾、胃經。其功效為消食除脹,降氣化痰。古稱“萊菔子治痰,有推墻倒壁之功”??捎糜陲嬍惩?,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萊菔子味辛,能行能散,降氣化痰,對肺氣不降之咳喘尤為適宜,常與白芥子、紫蘇子等配伍用。
現(xiàn)代萊菔子的炮制方法,也是以清炒法為主。炒萊菔子的火候很重要,如炒嫩,其作用與生品功效無差異,煎制時易“渾湯”;炒老則損耗大,且影響療效。其火候標準以萊菔子鼓起、斷面呈黃色、用手能捻成碎片而不成粉末為宜?,F(xiàn)行《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收載有炒萊菔子,要求取生萊菔子,除去雜質,至熱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鼓起,有香氣溢出時,取出,晾涼,用時搗碎。搗碎后的萊菔子有很濃的蘿卜味。李時珍說,萊菔子“長于利氣,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fā)瘡疹”,如勝金方等;“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氣后重,止內痛,皆是利氣之效”,如保和丸、三子養(yǎng)親湯等。由此可見,萊菔子生熟有別,功效不同,說明了炮制的作用和意義。
萊菔子在臨床使用時有一些注意事項,如果誤服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反應。經過現(xiàn)代臨床觀察證實,萊菔子與何首烏、熟地配伍可致皮疹;人參不能和萊菔子一起服用,因為人參補氣易壅滯,萊菔子順氣易化氣,因此,藥力容易抵消或發(fā)生不良反應。萊菔子辛散耗氣,氣虛、無食積、痰滯者慎用。但也有其個別案例特意將兩種藥配伍使用的記載,不過一般來講,這種配伍非常少,用時還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