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靜
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自2004年起遼寧省建平縣婦幼保健院對嚴重性宮縮乏力出血試行子宮捆綁術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遼寧省建平縣婦幼保健院產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分娩4362例,發(fā)生子宮乏力性產后出血25例,嚴重者16例對其應用子宮捆綁術。其中初產婦12例,經產婦4例,平均年齡26歲,平均孕周38周。12例發(fā)生剖宮產術中,4例發(fā)生陰道分娩后。剖宮產指征為多胎、胎兒宮內窘迫、羊水過少、巨大兒、臀位、宮縮乏力性滯產、妊娠高血壓疾病子癇前期重度等。術中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和新式剖宮產術,胎盤娩出后發(fā)生大出血,繼而子宮不收縮,觸及子宮軟,輪廓不清,可立即行子宮捆綁術。
將子宮托出腹腔,雙手擠壓子宮,觀察出血明顯減少。以1號可吸收縫合線于子宮下段切口的右側中外1/3交界處的切緣下方2cm漿肌層進針,不穿透蛻膜層,至切口上緣2cm處出針,針距2cm,間距3~4cm,垂直繞向后壁,然后在與前壁相同的部位出針,再將縫針垂直穿過子宮前壁,助手雙手加壓子宮體,此時術者抽緊縫線后打結,觀察子宮色澤由灰暗轉紅潤,檢查無出血,生命體征平穩(wěn),宮縮乏力者見子宮體兩側有2條深的凹陷,方可常規(guī)關腹。
行子宮捆綁術后,子宮色澤由灰暗轉紅潤,變硬,縮小,出血明顯減少。顯效14例,有效2例,成功率100%。出血量400~1000mL,輸血4例,輸血量400~800mL。術后無再次出血,子宮復舊良好,病情平穩(wěn)。術后42d復查子宮大小、質地正常。B超顯示肌層回聲均勻,輪廓清楚。月經復潮時間無異常,隨訪1年未發(fā)現遠期并發(fā)癥。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fā)癥,居我國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其發(fā)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而引起產后出血的最常見原因是子宮收縮乏力[1]。以往遇到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常用的方法:①按摩子宮。②宮縮劑的應用。③宮腔紗條填塞。④結扎盆腔血管。⑤髖內動脈或子宮動脈栓塞。⑥切除子宮。育齡婦女切除子宮意味著終生失去生育能力。而子宮捆綁術也叫B-Lynch縫線術,是針對產后宮縮乏力而急行開腹處理或剖宮產術中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迅速控制子宮出血的新方法[2,3]。
近年來,我們在臨床中的體會是及早使用此術可減少出血,避免輸血及醫(yī)源性感染等并發(fā)癥。該術操作簡單,止血效果迅速,預后良好。子宮捆綁術能有效控制產后出血,是搶救產后出血非常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廣。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5.
[2]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803.
[3]連玉興,胡勝華.捆綁術在嚴重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的應用[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