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春好
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高職生學習觀的比較研究
□刁春好
為探討高職生學習觀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關系,對223名高職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高職生的學習價值觀、學習過程觀以及學業(yè)自我概念等的影響都達到了顯著水平。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通過影響學習機會、學習動機等不同途徑影響著學生學習觀的形成。學校應加強學習素質教育,構建合理的學業(yè)評價體系并加大投入,努力改善高職生的學習條件等來改善和轉變經濟文化背景不利學生的學習觀。
社會經濟地位(SES);家庭;高職生;學習觀
科技發(fā)展和勞動組織方式的不斷變革,使得勞動者除了具備企業(yè)要求的職業(yè)能力外,還必須具備不斷學習、不斷進行知識更新的能力。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我們發(fā)現,因學習觀不同,即對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不同,導致高職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一線人才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差異很大。這個問題也引起國內外研究的廣泛關注:學習觀作為一種內隱的元認知知識,是活動、教育和文化背景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宋蔚等(2009)從家庭背景的視角進行研究,其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觀受父母親職業(yè)類型與社會分層、家庭經濟條件、父母文化水平潛移默化地影響[2]。為了進一步了解家庭社會背景對高職生學習觀的影響,我們擬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不同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簡稱SES)家庭的學生的學習觀進行全面的綜合考量,從學習知識觀、價值觀、過程觀及學業(yè)自我概念四個方面深入了解家庭SES對學生學習觀的具體影響。希望通過本次研究,能對高職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以培養(yǎng)其全新的學習觀。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在江蘇省南京市某職業(yè)技術學院抽取223名大一學生作為被試,其中男生107名,女生116名。
本研究根據美國社會學家鄧肯(Duncan)提出的社會經濟地位量表框架[3],父親的學歷、父親的職業(yè)和家庭收入的評分標準參照范曉光、肖樹娟的研究[4][5],對223名被試的家庭SES進行測查,其中具體賦值標準見表1。
表1 社會經濟地位具體賦值標準
綜合計算后,本研究將被試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分為高(7~9 分)、中(5~6 分)、低(3~4 分)三個等級。按這個標準,選出的223名被試,其家庭背景分布情況為:高層41約占18%;中層53個,約占24%;低層129人,約占58%??梢?,在高考成績既定的情況下,各種資源都不占優(yōu)勢的社會中下階層家庭的學生受到家庭經濟、文化、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制約,更傾向于接受收費低廉、就業(yè)實惠的高職教育。
學習觀問卷。學習觀是指學習者對學習現象和經驗所持有的直覺、潛在的認識,涉及對知識經驗及其掌握的本質、形式、過程、條件、結果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1]。國外許多學者把學習觀稱作“認識論信念”。本調查問卷是根據國內外大量有關學習觀、數學觀、科學觀測量[1][6][7][8]的問卷改編的,歸納起來包括:學習價值觀、學習知識觀、學習過程觀以及學業(yè)自我概念四個維度。并在初步試測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其中維度一包括3個項目,旨在考察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學習價值觀涉及對知識的有用性的認識;如“努力學習可以幫我找到一份好工作”、“學習就是為了畢業(yè)的那張文憑”等。高分者傾向于認為學習是有用的,是可以充實自己、對求職有作用的;而低分者傾向于認為學習是家長交給的任務,于工作沒有什么實質性幫助。維度二包括5個項目,旨在考察學習知識觀。學習知識觀涉及對所學知識的確定性問題、簡單性問題、社會性問題的認識;如“不同學科知識之間是沒有什么緊密聯系的”等。高分者傾向于知識是呈網絡狀聯系、相對的、非簡單的、來源于生活、具有實用價值的;而低分者傾向于認為知識是確定不變的、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什么用途。維度三包括7個項目,旨在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觀。學習過程觀涉及對學習過程、策略及其影響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的認識;如“學得好不好,要看考試考得好不好”、“學習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等。高分者傾向于認為知識是主動建構獲得的、沒有固定程式、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學習;低分者表現為迷信權威,強調嚴格按照編排的順序學習、傾向于死記硬背、套用書上公式、法則。維度四包括6個項目,旨在考察學生學業(yè)自我概念。涉及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認識、對自我以及對自我學業(yè)情感體驗的認識,如“我天生不是學習的材料”、“靠自己解決了難題心里說不出的高興”等。高分者傾向于認為學習要靠自己努力,堅持思考,并從中體會到成就感;而低分者依賴性強,即使問題得到解答,也往往把自己的好成績視為是一時的好運氣。整個問卷的Cronbachα系數為0.762。題目采用利克特五級評定:“完全不符合”、“少部分符合”、“一半符合”、“多數符合”、“完全符合”,分別計分“1”、“2”、“3”、“4”、“5”;否定性題目反向計分。
對223名被試使用《高職生學習觀問卷》進行測試。收回有效問卷223份。對所收集數據應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將搜集的數據采用t檢驗法,考察各個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學習觀的差異,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學生學習觀的差異比較
從表2中可以看出,家庭SES不同的高職生學習觀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在學習價值觀、過程觀和學業(yè)自我概念方面都存在0.05水平上的顯著差異;與此同時,家庭SES高的學生對學習價值的認識(2.97〈〈4.13)明顯低于家庭SES低的學生。另外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知識觀這一項上的得分普遍偏低。
無論是生態(tài)學理論還是發(fā)展背景理論都強調家庭是對人類發(fā)展最有直接影響的環(huán)境因素,而在家庭這一重要的環(huán)境中,父母則是其中的核心角色。個體受其父輩認識的影響、情感的熏陶和行為的帶動,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和父輩類似的對某些事物(包括學習)的認識、理念和觀念。Vondracek等人也認為,孩子最可能從父母身上習得知識、技能、價值觀等。地位實現理論(Status AttainmentTheory)認為,父母的社會地位影響子女的受教育水平,而受教育水平又影響其個人發(fā)展[9]。還有研究表明,農民家庭、工人家庭和干部家庭的學生在學習觀上的差異是顯著的。本研究也證實了這個結論:家庭SES低的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優(yōu)于家庭SES高的學生;而在學習過程觀和學業(yè)自我概念兩方面則明顯低于家庭SES高的學生。
1.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U.)等人從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的立場出發(fā),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從不同系統(tǒng)層面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家庭作為青少年生長和接受教育的場所,是微系統(tǒng)中最靠近青少年的一層,對其各方面發(fā)展都起到重要作用[9]。無論父母是否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目標指向,父母都是青少年發(fā)展的主要影響源,特別是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家庭SES較低的工人、農民家庭,他們的子女要想改變現有的狀況,唯有通過加倍努力學習才能實現,這些家庭的學生中有58.7%的學生認為 “學習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表現出學習的功利性取向。這部分學生中有36.4%的學生選擇“當前就業(yè)難的狀況,降低了我學習的積極性”,可見他們學習動機受市場需求的影響也比較大。而干部家庭的學生,由于他們的父母往往手中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并有著良好的人脈關系,即使學習差些,將來也會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這就導致出身農民、工人、干部家庭的學生對學習的價值的認識明顯不同。
2.對學習態(tài)度和機會的影響?;籼m德(Holland)強調個人的興趣受父母的興趣以及父母為其所提供的機會的影響,正所謂“類型生成類型”[9]。父母文化水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興趣,知識水平不高的家長,有時衡量孩子學習好壞,很大程度上帶有功利主義的傾向,過于重視升學、分數和名次,而對于學習策略性的認識卻非常淡化,學生最終形成功利主義的學習觀,表現為學習內容選擇上的狹窄性,對學習的本身如滿足求知欲、自我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關注不夠,缺乏培養(yǎng)多方面能力的主動性,較少參加社會實踐,在眼前利益和長遠發(fā)展上,存在有功利主義傾向。此外,經濟壓力對學生參與課程之外(如專升本)的學習愿望形成了鉗制,有的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差,雖有參加多種培訓輔修學習的機會和愿望,但因收費高,不得不放棄。
3.對自我認知的影響。許多調查顯示,當前父母普遍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特別是農村等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希望孩子能有朝一日“鯉魚跳龍門”,一旦孩子沒能達到家長的預期,家長不鼓勵其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反而加以諷刺、挖苦,常常使學生形成錯誤的個體效能判斷。我們知道自我效能既是一種認知因素,又帶有動機性質,同時也是一種主體性因素?!皞€體一旦失去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目標所需行為過程的能力的信念”(班杜拉),將影響個體目標的確立、行為的選擇和堅持性。即使有某一行為能力,卻不能選擇則某一行為目標,或不能成功地實施達成某一目標所需的行為。
4.對學習策略的影響。家庭經濟狀況還直接影響著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僅對教育機構的選擇而言,因家庭SES不同而出現的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相當突出,從幼教開始到九年義務教育到高中,經濟條件越好的家庭能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會越多,子女接受的基礎教育就會越好。而好的教育機構教師的教育觀、學習觀無不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認識。研究表明,在建構主義課堂上,學生會意識到知識的性質是不確定的;對真理的解釋也是開放性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從不同角度組織信息片斷,來建構自己的理解和解釋。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常常做低水平的多項選擇題測驗,他就可能認為知識就是事實的集合,為了測驗而學習就是要學會使用記憶和復述策略。更為重要的是,學習活動的形式也影響著學習觀的形成。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學習經驗越多,其學習觀就會變得越成熟。學習內容是經過系統(tǒng)組織好了的;練習被設計得十分整齊規(guī)則;問題是結構良好的,旨在讓學生套用那些眾所周知的算法或程序來加以解決。這些教學方式逐漸使學生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學習過程必須遵循一個固定的順序;知識最好由權威者或專家來傳遞;課本信息正是他們理所當然要學習的。導致很多學生讀完大專三年卻不知道如何從圖書館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
幫助高職生培養(yǎng)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努力。家庭在青少年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提示高職院校教師,在中國這樣重視家庭甚至家族影響的文化中,關注學生學習觀、價值觀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家庭因素對學生的影響。
首先,要抓好入學教育和就業(yè)指導,幫助高職生正確定位,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有很多學生是因為經濟等原因,被迫選擇了職業(yè)院校,針對高職生存在的負面學習心理,做好入學教育和就業(yè)指導。使其明白自身的價值,“30萬聘不到高級技工”絕非個案,學校只是成功的外部條件、是外因,而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是關鍵。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切實加強對高職生的學習素質教育。要引導學生實現學習觀的轉變,進而形成正確有效的學習策略,就必需首先從強化學生的學習素質教育抓起。目前不少大學(如西安交通大學)都已開展了《學習學》等課程和講座,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這是高職院校值得借鑒的經驗。此外,高職院校還應積極探索學生學業(yè)評價的合理體系,建立健全以學習為中心,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具有可選擇性、高自主性和鮮明個性特征的開放式學習制度。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定位、自我設計,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計劃,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好每門課程。在教育教學中要適當采用分級教學,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把長期的、困難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近期的、簡單的目標,使學生從復雜學習任務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進步及時給予適當的歸因反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最后,還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高職生的學習條件,增大高職生的學習機會。由于近年來全國性的高校擴招,使得學校資源變得更加緊張,作為高校教育,要樹立大職業(yè)教育的思想,打開圍墻,面向社會,大力發(fā)展遠程教育,建設虛擬學校、網上學校,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職業(yè)教育的功能,實現職業(yè)教育突破地域和時空的限制,滿足各類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地位較低的學生學習要求。
[1]劉儒德.學生的學習觀[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4).
[2]宋蔚,等.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家庭背景狀況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
[3]O.D.Duncan.A socioeconomic index for all occupations and Properties and charact erristic of the socioeconomic index,Occupation and Social Status (A.J.Reiss,Ed),Free Press,Glencoe,ILp109-161.
[4]范曉光.城市中年人非正式養(yǎng)老準備問題初探[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7,13(5).
[5]肖樹娟,馮曉霞,等.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兒童的入學數學準備狀況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9,(3):3-8.
[6]王學臣,周琰.大學生的學習觀及其與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8,31(3):732-735.
[7]楊新榮,李忠如.初中生數學學習觀的年級差異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5,14(2):73-76.
[8]姚梅林,項麗娜.不同經驗群體的學習觀比較[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20(1):43-47.
[9]侯志瑾.家庭對青少年職業(yè)發(fā)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3):90-95.
G712
A
1001-7518(2010)30-0031-03
刁春好(1975-),女,江蘇連云港人,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文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
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資助項目 “職業(yè)教育課程開發(fā)的理論基礎研究”(課題編號:06SJB880016),課題主持人:董仁忠。
責任編輯 徐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