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廷立 莊天慧 張國培
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產物,是在我國特殊的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本文著眼于外出進入城鎮(zhèn)從事二、三產業(yè)的離土又離鄉(xiāng)的農村勞動力。按照西方學者的文明接觸理論,農民工進城后接受了城市先進文明的洗禮,一些落后、不文明的觀念習慣就會改變,變得文明起來。受過城市文明洗禮的民工一旦回鄉(xiāng),對城市先進文化和先進觀念的傳播起著很大的作用,這也是帶動整個農村社區(qū)文化改變和發(fā)展的動力。我國西南地區(qū)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這些農民工必然對西南地區(qū)流出地農村的文化風俗產生影響,本文將對此展開研究。
1.文化生活。西南地區(qū)的農民隨著收入增加,物質生活基本步入“小康”,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但是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而貧乏,總體上是活動少、渠道窄、形式舊。大部分基層文化單位的硬件設施老化陳舊,缺乏相對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農民平時在家中除了看看電視,玩點帶‘小意思’的牌便成了惟一的文化生活。人們戲稱是“早上聽雞叫,白天聽牛叫,晚上聽狗叫”。
2.衛(wèi)生習慣。目前西南地區(qū)的農村臟亂差現象與現代文明要求形成鮮明的反差:相當一部分村鎮(zhèn)沒有垃圾池,沒有垃圾處理設施;禽、畜放養(yǎng),垃圾沒人管理,有些農戶室內整潔,室外臟亂;一些村社道路破爛不堪,隨意占道、亂堆亂放。農村環(huán)境的臟亂差導致了空氣、水源污染,蚊蠅滋生和細菌繁衍,農民患腸道和其他傳染病的幾率增多。
3.勞動力素質。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不同思潮的激蕩使少數人群中出現了道德失缺、心理失衡、行為失范等現象。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tǒng)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在產業(yè)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對黃賭毒邪等缺乏辨別能力;在文化素質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4.生育觀念。調查發(fā)現,西南農村地區(qū)傳宗接代的封建觀念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嚴重。
5.贍養(yǎng)觀念。西南地區(qū)是我國主要的少數民族貧困聚集地之一,農民收入普遍偏低,絕大多數老人沒有積蓄,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后無經濟來源,而且多數地方留守兒童現象普遍。本該享受子女照顧的老人不僅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晚年幸福,還要擔負起照看孫輩的責任。由于子女常年外出務工,無法從精神上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愛,精神贍養(yǎng)缺失問題突出。
1.研究數據來源與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針對西南農村地區(qū),以四川為例,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分平原、丘陵、山地三種區(qū)域類型,選取有代表性的村落,通過實地考察和直接訪談的方式進行調查。然后對訪談筆記資料進行手工處理,對問卷調查數據運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據分析采用兩個步驟:(1)計算變量的頻數和基本百分比,對數據作基本的描述;(2)采取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建立相應回歸模型,以分析多個自變量對一個因變量的影響程度。
2.模型設立與變量選擇
由于行為很難用數值直接表示和測量,本文用“0-1”指標法表示農民工外出打工對流出地農民文化生活的影響,“1”表示農民工外出打工對流出地農民文化生活有影響,用“0”表示農民工外出打工對流出地農民文化生活沒有影響。由于農民文化生活因素與另外多種因素,如掌握市場信息、參加技術培訓、講究衛(wèi)生、重視子女教育等存在依存關系,這些因素共同對農民文化生活產生影響,作為影響其分布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在調查、理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影響農民文化生活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Yi= β0+ β1X i1+β2X i2…….+ βkX ik+ εi,其中,Yi為變量Y的第i個觀測值,Xij為第j各變量的第i個觀測值,εi為隨機擾動項;β0為常數項:βj(j=1,2…k)為 y對 Xj的回歸系數。 在進行變量分析前,先明確變量的含義、取值范圍以及取值的含義,具體見表1。
3.回歸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運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所調查的139份相關數據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模型估計結果見表2。
通過表2分析可以看出,流出地農民工對當地農村農民文化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村里的文化活動和村民觀看或參與文藝演出的積極性顯著性較高,均在在1%下,可見農民工對這兩方面影響較大。具體來說:
一是與務工前比,農村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了。參加村文化活動的影響系數B為2.475,在1%下顯著,說明近年來外出務工的人員增加對農村文化活動有正向影響,且效果顯著。
表1 模型中相關變量的說明
表2 農民進城務工對當地農民文化影響因素模型估計結果
二是與務工前比,觀看或參加文藝演出的積極性的影響系數B為0.244,顯著性為0.001,成正相關,這說明農民工對流出地居民觀看或參加文藝演出產生影響,且效果顯著。
1.研究數據來源與方法
四川是西南地區(qū)勞務輸出最多的省份,當地農民工對西南流出地社會風俗的影響具有代表意義,因此本研究利用四川農民工流出地取樣實地調查數據來估計社會風俗影響模型。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社會風俗的影響方面較廣,本文采用娛樂方式、消費觀念、婚姻觀念、贍養(yǎng)父母、封建迷信、生產意愿、紅白喜事幾個主要因素來反映。
2.模型設立與變量描述
本文采用以下模型來分析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社會風俗的影響:其中,Yi為變量Y的第i個觀測值,Xij為第j各變量的第i個觀測值,εi為隨機擾動項;β0為常數項:βj(j=1,2…k)為 y對 Xj的回歸系數,具體見表 3。
3.回歸結果與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模型,本文就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社會風俗的影響進行多元線性回歸估計,結果見表4。
通過表3、表4分析,農民工外出務工對流出地風俗習慣產生影響如下:
一是對娛樂方式的影響。從表4模型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與務工前比,農民工更喜歡城市居民的娛樂方式,娛樂方式的影響的系數為4.326,在1%以下顯著,說明城市的娛樂方式影響到了農村流出地的習慣,且效果顯著。隨著農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加和自己素質的提高,農民對于休閑娛樂的追求也在發(fā)生著變化:除了保留以往看電視、打麻將等傳統(tǒng)的娛樂習慣以外,上網和參加健身活動成為新的發(fā)展趨勢。
二是對消費觀念的影響。與務工前比,城市的消費觀念對農民工的流出地產生的了較大的影響。從實地調查數據來看,當問及“與務工前相比,您的消費觀念”問題時,選擇“變化很大”的農民占17.27%,選擇“變化較大的占49.6%。這就是說,接受調查的農民中有半數以上認為與務工前相比,自己的消費觀念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隨著農民工外出務工增多,流出地當地農村消費觀念的發(fā)生的變化也越大。
表3 模型涉及的變量與數據描述
表4 農民進城務工對當地農民風俗影響因素模型估計結果
三是對贍養(yǎng)父母和農業(yè)生產意愿的影響。與務工前比,四川農民工流出地農村贍養(yǎng)父母狀況不如以前,這是由特定的社會原因所決定的。盡管現在國家對于三農的政策優(yōu)惠、補貼逐年增大,但與城市相比,農民的收入依舊很少。生存壓力增大使許多中青年農民不得不向外尋求生存空間,常年不在家減弱了對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子女多以金錢、物質上的回報作為補償,老人精神上的空虛得不到彌補。村民們對農業(yè)的重視、依賴程度也不同于以往,這也與我們實際調查一致。
四是對抵制封建迷信的影響。與務工前比,封建迷信減少很多。實地調查中,當問到"與務工前相比,村里看風水、建豪墳、看相算命、驅鬼治病、超度亡靈這些現象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時,選擇"比以前少很多"的農民占21.6%,選擇"比以前少一點"的占37.4%,選擇"沒什么變化"的占20.9%,也就是說選擇"比起前少或者沒什么變化"的占調查總人數的五分之四以上,影響效果比較明顯。農村在青年務工回來后,不僅自己思想產生轉變,同時也在影響著家人,村里上述封建迷信現象相對減少。在西南地區(qū)廣大農村,隨著合作醫(yī)療逐步普及,農民有病一般都到醫(yī)院去醫(yī)治,不再相信鬼神。
一般而言,現代文明首先是與城市文明聯(lián)系在一起的,現代城市社會不僅是現代文明的產物,而且是現代文明的象征?,F代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生活方式等,總是首先被城里人接受,然后才向農村輻射的。農民工是先進文化和現代城市文明的傳播者,農村和農民現代化的推動者。許多農民工進城后,很快適應了城里人的生活,在參加城市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學到新知識、新技能,逐步適應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和契約化社會關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鍛煉,實現了自身素質和精神風貌的現代化。終年在外風塵仆仆的農民工回到農村時,不僅帶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帶回了先進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引導流出地的村民更加關注信息社會的動態(tài),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識學習、子女教育培養(yǎng)、優(yōu)生優(yōu)育、贍養(yǎng)老人等方面的問題。實證分析證明,農民工在先進文化的傳播中起著獨特的作用,我們應高度重視并發(fā)揮這種優(yōu)勢。
1.艾君:《農民工問題與三農問題芻議》,載《中國三農問題報告》,2005年。
2.詹玲:《農民工:城鄉(xiāng)和諧文化的推動者》,載《農村·農業(yè)·農民A》,2009年第5期。
3.趙明智:《中國西部農村基本問題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朱洪斌:《中國民間婚喪習俗》,金盾出版社,2009年版。
5.夏江敬、林慧:《“文化反哺”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正向功能研究》,載《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6期。
6.博杭健、裴君:《淺析我國新農村建設中返鄉(xiāng)農民工的作用與激勵對策》,載《科學論壇》,2007年第13期。
7.劉錫鈞:《文化與道德建設》,載 《天津師大學報》,1997年。
8.方秋梅:《簡析當代武漢鄉(xiāng)村社會風俗的變遷》,載《探索與爭鳴》,2005 年。
9.李艷芳:《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的傳播作用研究》,載《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5期。
10.趙麗芳:《流動與傳播—西部外出農民工調查》,載《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1.雷振揚、唐鳴著:《中國鄉(xiāng)鎮(zhèn)政權建設與社會發(fā)展》,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2.申存慧:《流動農民與非流動農民的現狀性比較研究:對豫北一個村落的調查》,載《社會學導報》,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