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葉,戴慧芳,鄒建峰
(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血管外科,浙江 溫州 325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種靜脈內血凝塊阻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見病和臨床常見并發(fā)癥,輕者可導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殘,重者可引起肺栓塞,病死率可達70%[1]。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DVT患者98例,通過觀察兩種不同路徑注射尿激酶治療DVT的臨床效果,并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DVT患者98例,男53例,女45例,年齡24~74歲,平均42歲,病程1 d至3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均經彩色超聲檢查診斷為DVT,其中左下肢68例,右下肢30例。臨床表現(xiàn):98例患者均有患肢腫脹,較健肢大腿增粗3~10 cm,平均5.7 cm,小腿增粗2~6 cm,平均3.5 cm(測量以膝上下10 cm為標準);84例患肢伴有疼痛;42例患肢膚色由潮紅至青紫改變;38例患肢出現(xiàn)淺靜脈曲張及色素沉著。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并采用水浸泡20 min后的海帶外敷于小腿再用保鮮膜覆蓋,每小時更換一次。并應用尿激酶溶栓,同時予以低分子肝素(速避凝)0.4 mL皮下注射,每12 h 1次,連續(xù)7 d??刂芇T較正常參照延長1.5~2.5倍,INR在1.5~2.5,APTT 80 s以內,TT時間<100 s。隨后口服華法令抗凝,持續(xù)6個月以上。治療組:在患側足背靜脈采用24號留置針穿刺成功后,25萬U尿激酶溶于50 mL的0.9%氯化鈉溶液中,經微量泵注入,持續(xù)1 h,每日2次,總劑量為50萬U。留置針保留2 d,在注射完畢用125 IU/mL濃度的肝素鈉溶液進行靜脈封管。對照組:患者上肢淺靜脈輸注25萬U尿激酶溶于100 mL的0.9%氯化鈉溶液中,注射時間為1 h,每日2次,總劑量為50萬U。
1.3 療效觀察 治療過程中及治療結束時測量健、患側肢體大腿、小腿膝上下10 cm處周徑,并行患肢多普勒超聲檢查,以判斷療效。顯效: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血流恢復;有效:血栓部分溶解,部分血流恢復,有側支循環(huán)建立;無效:治療前后肢體血栓無變化。所有患者均隨訪6個月以上,隨訪期間復查彩超以了解深靜脈通暢狀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
治療組在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徑縮小程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治療組有效率為85.7%(42/49),對照組有效率為63.3%(31/49),差異有顯著性(P<0.05)。彩超顯示治療組完全通暢率為71.4%(35/49),與對照組的49.0%(24/49)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6個月后彩超復查治療組完全通暢率為57.1%(28/49),與對照組的34.7%(17/49)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徑縮小程度的比較(±s,cm)
表1 兩組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徑縮小程度的比較(±s,cm)
與對照組比:**P<0.01
組別 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徑縮小的長度大腿 小腿
3.1 臨床治療 DVT多發(fā)生于手術、分娩、外傷后以及各種血液黏稠性增高及血液容易凝固的患者,約占下肢靜脈疾病的20%[2]。溶栓是目前治療DVT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尿激酶可以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使之轉變?yōu)槔w維蛋白溶酶,使血栓迅速溶解[3]。由于尿激酶在體內半衰期只有16 min,并經肝臟代謝,所以常規(guī)采用上肢淺靜脈滴入尿激酶后,其在深靜脈血栓部位的有效濃度明顯降低,很難達到好的治療效果。而通過足背靜脈給藥,使尿激酶直接作用于血栓表面及其遠端淤血部位,縮短了溶栓藥物到達作用部位的時間,且大大提高了病灶部位的藥物濃度,有效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本研究表明經足背靜脈給藥可以使得大、小腿周徑在溶栓后較溶栓前明顯縮小,有效率及彩超顯示完全通暢率與經上肢淺靜脈給藥組相比明顯升高,且在6個月后彩超復查完全通暢率也有明顯升高。這也進一步證實經足背靜脈注射尿激酶可以取得明顯的療效。
3.2 護理
3.2.1 患肢足背靜脈穿刺護理:由于本組病例的患肢腫脹明顯,靜脈顯露不清楚,在穿刺前必須充分了解足背靜脈的走向,采用足背向心與離心兩種靜脈穿刺置管術,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減輕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由于患肢藥物靜脈注入會增加患肢的疼痛,我們選用清水浸泡20 min后海帶外敷患肢踝關節(jié)至膝關節(jié)以下。海帶性寒味咸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利水等作用[4],因此濕敷海帶對患肢消腫、預防靜脈炎、緩解患肢疼痛均有一定的療效。用藥過程中要加強巡視,防止發(fā)生藥物外滲。每次尿激酶注射完畢后以125 IU/mL濃度的肝素鈉溶液正壓封管[5],發(fā)生堵管的時候,謹記不能用注射器推注,正確方法是回抽,以免將凝固的血栓推進血管內加重肢體的腫脹。
3.2.2 患肢的護理:下肢腫脹是DVT最主要的臨床癥狀之一,抬高患肢高于心臟20~30 cm,膝關節(jié)屈曲15°,這種體位能使髂股靜脈呈松弛不受壓狀態(tài)[6]。在臥床期間指導患者做患肢足背的伸屈,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腫脹。注意觀察患肢的皮膚溫度、顏色、感覺及動脈搏動強度,每日定人測量患肢不同平面(髕骨上、下10 cm、踝上)的周徑,并與健側作比較,以判斷療效。
3.2.3 并發(fā)癥的護理: ①肺栓塞:肺動脈栓塞是DVT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達20%~40%,約11%的患者在出現(xiàn)癥狀的1 h內死亡[7]。肺栓塞常常發(fā)生在血栓形成后10~14 d內,因此急性期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10~14 d,疼痛時禁止熱敷、按摩患肢,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胸痛、呼吸困難、咳嗽、血壓下降等異常情況,如有以上癥狀發(fā)生,應立即將患者平臥,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劇烈翻身,同時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并報告醫(yī)生,積極配合做好搶救工作。本組患者出現(xiàn)1例肺栓塞,觀察及時,搶救到位,轉危為安。②出血:出血是溶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8],用藥期間嚴密觀察患者有無牙齦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皮膚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況,如有上述出血癥狀應暫停或減量使用藥物,必要時給予魚精蛋白拮抗。每周定時監(jiān)測凝血功能,本組對照組中有5例在尿激酶用藥5~6 d時出現(xiàn)皮下注射部位出血、大片瘀斑,予停用低分子肝素針、減少尿激酶至25萬U/d,出血征象逐漸改善。治療組中未發(fā)生任何出血現(xiàn)象。
3.2.4 健康指導:針對本組病例中大多數(shù)患者飲水少的習慣,需加強入院健康宣教,鼓勵多飲水,進低脂及富含維生素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防止腹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1] 孫道玉.腘靜脈置管溶栓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3,9(11):809-810.
[2] 李令根,趙鋼.周圍血管病的臨床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41.
[3] 唐泓源,張黎明.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631-633.
[4] 郝玉芬.敷海帶治療輸液性靜脈炎療效觀察[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07,39(7):893-894.
[5] 楊景明,王忠珍,陳仕飛.靜脈留置針體外管腔正壓封管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3):1218-1219.
[6] 申今順.5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09,18(1):161-162.
[7] 胡德英,田蒔.血管外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297-302.
[8] 王春玲,李春燕.患肢微量泵入尿激酶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海南醫(yī)學,2010,21(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