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公民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本文提出了通過開發(fā)信息技術的隱性課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的觀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素質教育;信息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454(2010)02-0033-02
一、當前信息技術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普通高中技術領域課程標準(信息技術部分)》指出:普通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入手,在持續(xù)學習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形成個性化發(fā)展,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新的課程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提高了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然而高中所規(guī)定的信息技術學科課時并沒有增加。對于信息技術這樣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沒有反復的接觸是不可能形成素養(yǎng)的。
以筆者所調查的連續(xù)三屆學生為例,他們在高中信息技術會考中的合格率是100%,但是讓他們去完成一個簡單的主題網站,卻存在很多實際問題:部分學生可以快速構建網頁框架,但不知道如何去自主地獲取相關素材,來豐富所建的頁面;相當多的學生完成了站點的制作,但不會在因特網上申請空間、發(fā)布站點;而九成以上學生不善管理他們的網站,站點中的各種文件與文件夾存放雜亂無序。究其根本,主要就是因為課時不足,學生缺乏充分的體驗與實踐,還不能實現知識的遷移。
要解決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要求提高與課時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不能僅依靠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還要依靠整個教育體系的合作,來開展持續(xù)的、多方面的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fā)其他形態(tài)的相關教學活動,從各個層面來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必將成為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主要渠道。
二、開發(fā)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隱性課程一般指學校范圍內除顯性課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體化的培養(yǎng)目標規(guī)范設計的校園文化要素的統稱,它所傳遞的價值觀、態(tài)度等,是“不教而教”,是學校重要的無形資產。信息技術隱性課程指既可能是以其他課程名稱出現在教學計劃,而實際上進行信息技術教育,也包括那些沒有包含在教學計劃中的,由學校信息技術環(huán)境建設而提供的信息技術教育。隱性形態(tài)信息技術課程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學校校園網絡環(huán)境、其他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的自主學習等均屬于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范疇。
由于隱性課程的普遍性、彌散性和持久性,使得它比顯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尤其是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它能為學生多方面地營造提高信息素養(yǎng)所需的環(huán)境與手段。學生在信息技術顯性課程中所獲取的知識與技能,通過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得以綜合應用,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能水平。以隱性形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教育,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理解、建構知識,正符合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的理論觀點。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網絡硬件環(huán)境基本成型、軟件資源也日趨完善,這為實施信息技術隱性課程提供了物理支撐,營造了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同時,信息技術手段也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學生每天都能在其他課上感受到信息氛圍。在此基礎上,再去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科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對學生加以信息技術方面的引導,這正是信息技術隱性課程開發(fā)的主要內容。
三、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主要類型及開發(fā)構想
1.課程整合中的信息技術教育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深入,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已成為目前學科教學的常見手段。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有利于知識建構的學習環(huán)境,使信息技術既能改善教師的教,又能促進學生的學。
過去講到整合,往往只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科教學提供了便利,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從另一層面看,我們就可以發(fā)現:課程整合也起到信息技術教育的功能,是一種隱性形態(tài)的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實際上達到了一種雙贏的效果。
教師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活動,最簡單的莫過于Powerpoint或Flash形式的課堂演示,雖說這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但實際上教師起到了一種榜樣的作用,其身體力行地使用信息技術的行為,能對學生信息意識、信息情感的培養(yǎng)起到良好的促進功效;而基于WebQuest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則能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加工、管理與表達能力,并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信息甄別與評價水平,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與責任感。
開發(fā)構想: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通過對其他教師進行相關培訓,使各學科教師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技能,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水平。同時,可以在校園網上提供如Blog空間與WebQuest模板之類的教學資源,這既能為學科教師實施教學、開發(fā)課件提供便利,也能給學生提供體驗與實踐信息技術的機會,達到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效果。
2.校園網建設與應用中的信息技術教育
校園網的信息化教學和管理環(huán)境構成了現在的校園網絡文化,這是另一種重要的信息技術隱性課程。一般的校園網上都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便利的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利用它們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及專題討論。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會大量使用到信息的檢索、整理加工與存儲等操作,這可以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能,而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網絡交流環(huán)境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倫理道德與社會責任感。
學生制作的班級、團隊、個人主頁是目前多數校園網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建設和維護網絡的部分資源,學生通過這些活動綜合性地應用信息技術,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
開發(fā)構想: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教師層面,各學科教師可以開辟相應的BBS子論壇與教學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研究、答疑的場所,既擴展了學科教學的空間,又鍛煉了學生信息技術交流能力,增強了學生信息技術情感的體驗。二是學生層面,可以在校園網上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欄目,讓學生自己來豐富、管理與維護,也可以開展一些網頁設計、多媒體制作等比賽,把學生的作品放到校園網上,由學生自己做裁判,在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同時,也起到了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鑒賞與評價能力的功效。
3.社會活動中的信息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流都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學生的許多社會活動也無形中得到了信息技術工具的幫助,他們在這些影響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著信息技術教育。
根據對筆者所教學生的調查,約有30%的學生已把E-Mail作為與親朋好友通訊交流的主要工具;有15%左右的學生會在購買物品時先進行網絡查詢,了解其功能、比較其價格。社會活動中的信息技術體驗,能使學生把學校教學中獲取的技能進行實踐,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開發(fā)構想: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鼓勵一些有特長、有余力的學生多參加青少年科技活動指導站開展的信息技術教育活動,發(fā)展他們的個性。還可以邀請信息技術方面的專家來校開設講座,把他們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對信息社會發(fā)展趨勢的理解介紹給學生,促進學生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計劃、有目的地開發(fā)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多方面為學生營造信息化資源環(huán)境,讓學生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技術熏陶,對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目標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