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學校和政府的管理,為全面建成服務于現代教育體系的,包括管理、評估反饋等主要內容的信息化支撐做好準備,需要建設學生數據庫、教師數據庫、固定資產數據庫、教育經費數據庫、教學質量數據庫,以及對基礎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更新的學校管理系統(tǒng)和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
關鍵詞:現代教育管理體系;信息化;基礎數據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G2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0)02-0077-03
一、背景
從管理學的角度理解,管理是管理者運用一定的原理與方法,在特定的條件下,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引導被管理者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種活動。教育管理則是教育管理者運用一定的理論與方法,在特定的條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引導教育人員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活動。
2008年2月,云南省教育廳就建設云南現代教育,提出了六個明確的目標:一是努力構建現代教育體系;二是努力建設現代教育體制;三是努力建設現代教師隊伍;四是努力建設現代化教育基礎設施;五是努力加強學校現代化管理;六是努力建設現代教育評價體系。
對于現代教育體系的建設問題,云南省教育廳提出“現代教育體制改革要抓兩點:一是理順政府與學校的關系,二是理順學校內部管理關系。兩個關系都涉及體制和機制問題,體制是黨委政府與學校的關系問題,機制是學校內部的管理問題。政府管理學校主要是三個內容:管主要領導、管評估、管撥款。對學校而言,校長的責任非常重要,要做好內部機制管理,即做好人事、分配、日常的管理,應用好黨委、政府賦予的權力。學校校長要加強微觀管理,首先要抓精細管理、細節(jié)管理,細節(jié)決定成敗,一人、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要管理到位。二是抓系統(tǒng)管理,整個系統(tǒng)都管理起來。三是抓全程管理,從師生入校到離校的全程管理。四是抓人本管理,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設計一套有利于調動師生員工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制度”。
對于上述表述可以用圖1模型描述。
通過模型,可看出評估是對管理的反饋,在現代教育體制建設中政府對學校的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現階段,對下級政府、學校的評估,各地大多采取“電子報表+一堆材料+實地檢查”的方式,存在著歷史資料追溯難、效率不高、撥款無準確的數據依據來源、無法準確掌握每年的變化情況等問題。由此也造成重復評估、多頭評估,加重學校的負擔。如何有效地評估學校、管理評估效果,如何有效地分配款項、管理撥款,如何有效地監(jiān)控資金的使用,如何用歷年的學校管理數據來動態(tài)評價學校的主要領導,是現代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二、基礎數據庫的需求分析
通過分析政府與學校的管理關系圖(圖1)可以發(fā)現:
學校實現自身的系統(tǒng)管理和全程管理,需要以學生、教師、固定資產、教學質量、教育經費等數據為基礎。對學校而言,其管理包括學生的學籍管理、教師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教學質量管理等方面。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學校管理系統(tǒng)來統(tǒng)一管理。
在教育管理的全過程中,對教育管理的評估,是基于學生、教師、辦學條件、教育經費和教學質量等信息,評價管理對教育的影響。如教育督導評估部門對學校進行評估、評價、督導等工作,是以學生、教師、固定資產、教育教學質量、經費等的匯總數據、統(tǒng)計數據和歷年數據的比較為基礎進行的。從業(yè)務的角度分析,不同的部門往往管理著不同的業(yè)務,但管理對象存在交叉。比如,基礎教育處管理著學生的學籍,財務基建處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籍規(guī)劃項目,分配資金。同時業(yè)務部門也要監(jiān)控數據的變化。由此可見,對省、州(市)、縣教育及其相關部門來說,也需要掌握學校的各方面數據,為撥款、評價、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因此,建設包括學生、教師、辦學條件、教育經費和教學質量等內容的數據庫是開展教育評估的數據基礎。這些數據在管理過程中會不斷發(fā)生變化,準確記錄其變化是評估結果真實反映管理情況的保證。為此,建設一個基于B/S的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包括學生學籍管理系統(tǒng)、教師管理系統(tǒng)、工程管理系統(tǒng)、經費管理系統(tǒng)、固定資產管理系統(tǒng)等,來滿足不同部門的業(yè)務要求,同時用于保障數據的更新。
“基礎數據 + 學校管理系統(tǒng) + 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的結構,保證了數據的采集、管理、更新,既能滿足學校的精細管理和日常維護,又能為相關業(yè)務部門和管理部門的管理和決策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A數據庫的組成如圖2所示。
三、基礎數據來源分析
建設基礎數據庫,必須要考慮的一點是基礎數據的來源。學生、教師、固定資產、教育經費、教學質量等數據必須是從學校來的。各級教育部門需要對數據進行審核。因此,建設基礎數據庫涉及學校、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學校與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的角色關系如圖3所示。
這種角色關系也揭示了數據的流向,如圖4所示。
圖4說明了建設基礎數據庫的兩種數據流向:
1. 由縣(區(qū))教育局直屬的學校通過縣上報基礎數據,由州(市)教育局審核,數據集中在省級數據中心;
2. 由州(市)教育局直屬的學校通過州(市)上報并審核后進入省級數據中心。
四、數據管理業(yè)務流程分析
根據基礎數據庫的構成情況和基礎數據流向,可以設計出學校管理系統(tǒng)、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的業(yè)務流程關系,如圖5所示。
五、基礎數據庫建設內容設計
從圖2中我們已經知道:基礎數據庫的設計包括基礎數據、學校管理系統(tǒng)和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三個部分。各部分的建設內容設計如下:
1.基礎數據
基礎數據由學生、教師、固定資產、教育經費、教學質量等五個子庫構成。
(1)學生數據庫:建設以學生個體為單位的數據庫。
(2)教師數據庫:建設以教職工個體為單位的中小學教職工數據庫。
(3)固定資產數據庫:建設包括以個體為單位的校舍基礎數據、校舍照片或視頻、語音室設備、圖書冊數、實驗室設備等的數據庫。
(4)教育經費數據庫:建設反映下撥到學校的經費,以及學校使用經費情況的數據庫。
(5)教學質量數據庫:以學生個體期末成績?yōu)椴杉瘜ο螅⒁粋€反映學生各學期成績變化的數據庫。
2.學校管理系統(tǒng)
學校管理系統(tǒng)為學校級單機版系統(tǒng),為學校提供日常的管理,包括學生管理模塊、教師管理模塊、固定資產管理模塊、教育經費管理模塊、教學質量管理模塊,實現對學生、教師、固定資產、教育經費、教學質量等基本信息的錄入、修改、更新、查詢、統(tǒng)計。同時系統(tǒng)中的相應數據可以通過本系統(tǒng)實現導入與導出。沒有上網條件的學校也能利用學校管理系統(tǒng)進行信息化管理。
3.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
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基于B/S結構,為縣、州(市)、省級相關部門管理服務。其中縣(區(qū))級通過本系統(tǒng)上報、修改本轄區(qū)內所有學校的學生、教師、固定資產、經費、教學質量等數據,實現對本級數據的全面管理。州(市)級利用本系統(tǒng)審核本轄區(qū)內所有學校的數據,同時實現本州(市)直屬學校的相關數據的網絡上報和接收;省級針對業(yè)務部門的需求,審核全省相關數據,監(jiān)控數據的變化。數據審核通過后,省級可將數據進行分解,并分發(fā)給相應的下級教育管理部門。各級管理部門通過本系統(tǒng)進行各級基礎數據的匯總、查詢。
結束語
現代教育管理體系包括管理、教科研、評估反饋等環(huán)節(jié)的信息化管理。而在現代教育管理體系中,基礎教育是重點。管理部門要實現對所有中小學的有效、高效管理和評估,必須以基礎數據的建設為前提,即用準確的學生、教師、固定資產、教育經費、教學質量數據及這些數據的動態(tài)變化記錄為依據,為管理、評估、決策、反饋提供支撐?;A數據庫的建設除基礎數據外,還包括對基礎數據的采集、管理、更新、統(tǒng)計等。學校管理系統(tǒng)為學校進行日常維護,并為學校上報準確的基礎數據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工具;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為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實現本級數據的全面管理、監(jiān)控基礎數據、查詢和統(tǒng)計相關報表數據提供了平臺。
(編輯: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