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眼下所面臨的危機,與其說是豐田的危機,不如說是對所有汽車巨頭敲響的一次盛世警鐘,在擴張的誘惑和價值觀的堅守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度,這是所
有高速發(fā)展企業(yè)都繞不過去的課題。
去年的這個時期,正是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集體受難的日子,時隔一年,通用、克萊斯勒尚未舔盡傷口上的鮮血,汽車業(yè)的又一個龐然大物——豐田汽車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
近段時間以來,豐田汽車深陷“召回門”,據媒體公布的數據,包括卡羅拉等暢銷車型在內的全球召回數量高達850萬輛,幾乎是豐田一年的產銷量。撇開召回、停止銷售及消費者賠償所帶來的直接損失不講,單單對豐田品牌所造成的傷害就將是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召回事件發(fā)生后,雖然中國并不是豐田汽車召回的重災區(qū),但豐田在中國市場的月銷量已跌出前10名,說明召回事件已經對消費者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自1937年成立以來,豐田汽車以模仿起家,走創(chuàng)新之路,歷經豐田喜一郎、豐田英二、大野耐一、張富士夫、渡邊捷昭等幾代超級掌門人的不懈努力,打造了一個龐大的汽車帝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已經成為全球汽車巨頭之一,并以高品質、對顧客負責享譽世界,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信賴。2008年,豐田首次超越通用,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制造商,迎來了企業(yè)發(fā)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刻。此時的豐田,假如是一個國家,堪比開元盛世時的大唐帝國、康乾盛世時的大清王朝,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
正如國家的興衰更替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處于巔峰期的豐田在看似風光無限的背后,潛藏著巨大的危機。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擴張的結果,使豐田在產銷量急劇上升的同時,也在不經意之間放松了對“品質第一,客戶至上”原則的堅守,特別是對于成本和利潤的過度追逐,過分關注于眼前的利益,導致許多本該在萌芽狀態(tài)解決的小問題,在一次次僥幸中,轉化成了雪球一般滾動積累的大問題,終于在一個時刻集中爆發(fā),釀下了難以吞咽的苦酒。根據媒體披露的信息,此次召回事件中涉及的多種質量問題,其實豐田在2007年甚至更早時候已經知曉,并且已在著手解決,但為了省錢,僅僅采取了小批量召回和政府公關措施,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在金融危機、貿易保護等多種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刺激下,終于沒能捂住鍋蓋,在美國全面兜底,進而演變成為一場全球性的召回風暴和信任危機,這個結果,恐怕是豐田決策層始料未及的。在擴張的誘惑和價值觀的堅守之間,豐田終于沒能守住自己的底線,沒有把握住一個合適的度,在一路攻城略地、贏了無數場戰(zhàn)役之后,因為在一個不合適的時機,犯的一個不應該的錯誤,丟掉了自己,輸了一場戰(zhàn)爭。
憑心而論,處于亂世之秋的豐田也仍然是一個強大的豐田,雖然豐田汽車的召回數量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紀錄,品牌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但本人認為,豐田產品的質量水平也仍然處于汽車業(yè)的前列,甚至遠遠超過許多從未有過召回紀錄的汽車企業(yè)。此次召回風暴,固然有豐田自身的問題,但從某種程度上講,豐田確實屬于被槍打了的出頭鳥,成了國家利益相爭的犧牲品,替整個汽車業(yè)背了黑鍋。
在替豐田扼腕嘆息的時候,我并不替豐田的未來擔心,我相信,真正強大的企業(yè),一定會在跌倒后重新爬起來,走得更穩(wěn)更快。我倒是反反復復在想,如果中國的任何一家汽車企業(yè),面臨豐田同樣的危機,要召回相當于一年產銷量的汽車產品,還有沒有機會再重新站起來。
眼下,國內汽車企業(yè)正面臨著難得的發(fā)展機遇,拼命地尋找著做大做強的空間,恨不得一夜之間進入全球五強,成為豐田、通用、大眾似的汽車巨人,在一片摩拳擦掌、歡呼喝彩聲中,我總忍不住想悄聲提醒一下各大企業(yè)的領軍人物,在急劇擴張的道路上,您是不是該堅持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