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是思辨的學說,“覺解”和“意義”是其基本的出發(fā)點,以“理”為核心的共相說是其形而上學理論基礎。這種人生境界說將人生境界劃分為高低不同的層次,強調(diào)要獲得人生最豐富的意義和價值就要追求對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它突出理性、強調(diào)道德行為的自覺原則,突出公利、強調(diào)社會利益和公眾利益等觀點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它仍存在一些偏頗。
關鍵詞:馮友蘭:人生境界說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5-0049-03
馮友蘭哲學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其強烈的人生哲學傾向。這與馮友蘭對哲學功能的認識有關。他在《人生哲學》中曾說,哲學就是求“好”之學,就是于實際的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是對于人生之最高觀念。后來他在《新原人》中又指出:“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地反復的思想?!痹谒磥恚驼軐W不能給人以積極的知識而言,哲學是無用之學;但就其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言,哲學又有“大用”,“哲學能使人成為圣人,這是哲學的無用之用。如果成為圣人,是圣人之所以為人,則哲學的無用之用,也可稱為大用?!彼J為,人生問題就是哲學家的課題,哲學家不能離開人的本質(zhì)和人的價值去玄談。而應關注時代。關注人類的靈魂。因此,馮友蘭哲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通過對人的本質(zhì)、人生價值的思考而形成的人生境界說。
一、人生境界說的主要內(nèi)容
人生境界說是思辨的學說。馮友蘭運用西方近代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對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進行了新的解釋,為中國哲學注入了理性主義精神,使他的境界說建立在理性知解的基礎之上。
根據(jù)馮友蘭的解釋,境界問題既是一個“覺解”問題,又是一個“意義”問題,因為每人對世界有不同的覺解,所以世界對每個人就會有不同的意義。每人又有不同的境界?!坝性S多事物,有些人視同瑰寶,有些人視同糞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雖有人送他,他亦不要?!币虼?,境界的高低。“以到某種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覺解的多少為標準。”
對于覺解。馮友蘭解釋道:“覺是自覺”,“解是了解”?!白杂X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了解是一種活動”。人做某事,了解某事的性質(zhì);他于做某事時,自覺他是在做某事,也就是說,他對于做某事有覺解。“人生是有覺解底生活,或有較高程度底覺解。這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人生之所以異于別底動物的生活者。”有覺解是“人生的最特出顯著底性質(zhì)”?!坝钪骈g底事物,本是無意義底,但有了覺解,則即有了意義了?!庇X解和意義是不能分開的,意義是靠覺解才能獲得的,無覺解則無意義,覺解不同意義也不會相同?!坝X解”與“意義”理論是其境界說的出發(fā)點。
由于個體差異,每個人對宇宙人生覺解的內(nèi)容和程度是不同的,因而覺解對象對每個人的意義也是不同的。這種不同的意義就構成了各個人的精神境界。根據(jù)人們對宇宙人生覺解程度,馮友蘭將人生劃分為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覺解較低的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對宇宙人生一片渾沌,對于自身行為不識不知,其行為只是順才(生物學上的性)順習(習慣),“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們對于自然法則和社會規(guī)范的尊奉主要出自本能和習慣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他們既沒有自覺的自私自利之心,也不具備自作主宰的能力,始終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的自在生活。這種生存狀態(tài)與時代變遷和文明程度無涉。它不僅存在于原始社會而且也能存在于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社會。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種異化狀態(tài)。是盲目地受外在規(guī)律或他物支配而自失真我的狀態(tài)。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價值取向是為個人謀私利。他們的覺解要高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對于“自我”和“利”有清楚的認識,其行為不再受盲目的本能和自在習慣的支配,而是出于心靈的計劃,他們或是求增加財產(chǎn),或是求發(fā)展事業(yè),或是求增進榮譽。功利境界中的人雖然有了自覺的自私追求,但并不等于他們具備了自我主宰的能力,依然受到名韁利鎖的束縛。而道德境界中的人行為是行義的。他們真正覺解到了人之為人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即人是一種具有道德理性的社會存在。功利境界中的人把社會制度、道德規(guī)范看作是外在于人的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而道德境界中的人則認為,個人與社會之間存在著一種內(nèi)在的統(tǒng)一。社會是一個全,個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離開了全,即不成其部分。個人不能脫離社會組織而生存,只有通過社會才能實現(xiàn)其完全性,社會是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正是基于對人的社會性的覺解。生活在道德境界中的人處處按“應該”行事,而不計較個人的利害:“行義者,其行為遵照‘應該’以行,而不顧其行為所可能引起底對于其自己的利益”。按“應該”行事包含著一種主體的選擇。道德境界中的人并不是不知道寶貴是可欲的、貧賤是可厭的、威武是可畏的,不是不知道利可以使自己快樂、害可以使自己痛苦,但他選擇了寶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他們的行為,只是成就一個“是”,既不為其能使自己得利而如此。也不因其能使自己受害而不如此。“生亦所欲,義亦所欲,如二者不可得兼,即舍生而取義。這種取舍之間,有一種特別有意義底選擇,有一種努力?!奔热坏赖戮辰缰械娜说膬r值取向是為群體謀福利的,那么他們是以何種方式來實現(xiàn)的呢?由于人在社會中就如同社會關系網(wǎng)中的一個結點,因此,“凡社會的分子,在其社會中都必有其倫與職。~倫”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職”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位分,它們既標識著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也決定著個人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道德境界中的人正是通過盡倫盡職的躬身踐履,才得以窮人之理,盡人之性,從而挺立起作主宰的“真我”。
不過,道德境界中的“真我”,是他自己的主宰。而在天地境界中的“真我”,則不僅是自己的主宰,而且也是全宇宙的主宰。天地境界中的人已經(jīng)超越了個人與社會構建的狹小天地,以新的視角和高度來審視萬物與蒼生,他們不僅覺解到自己是宇宙大全的一部分。而且自同于宇宙大全。因此,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盡倫盡職是所以窮天之理、盡人之性。而天地境界中的人事贊化是所以窮世界之理,盡世界之性。天地境界中的人自同于宇宙大全,并不是“我”即是宇宙大全的主宰。天地境界與道德境界之間的差別不在于熟練程度,而在于覺解程度。天地境界中的人覺解最深,可以“游心于無窮”。從“無窮”的觀點來看事物,則人世間一切都是渺小無足道的。因而,其道德行為不是出于特別有意的選擇,而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梢?,天地境界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對物理世界有了深透覺解。能夠看破成敗利害。“物來而順應。廓然而大公”的圣人氣象。這是馮友蘭所期許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對人生境界進行分類之后,馮友蘭還從三個維度對其進行了比較:一是四境界各自表現(xiàn)不同,已如上述。二是境界有高低。自然境界為覺解程度最少的最低境界。功利境界高于自然境界而低于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則又低于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為覺解最多的最高境界。最低者所享世界小,最高者所享世界大;最低者求人爵,最高者享天爵;最低者為下愚,最高者為圣賢;最低者不知有我,最高者見“真我”;最低者心未主宰,茫然自失,最高者心統(tǒng)性情,盡性至命。三是境界有久暫。低者難以保證自己進入高層境界,高者需要有學養(yǎng)功夫常駐此境界;低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可以一貫到底,高者是精神創(chuàng)造而需要努力保持;低者其指向最明白易懂,高者與低者的差別需要加以充分的分辨才能明白。
二、人生境界的形而上學理論基礎
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的理論基礎是以“理”為核心的共相說?!笆庀唷迸c“共相”的關系是馮友蘭新理學探討的主要問題。其中,共相是抽象的、無影無形的,殊相是具體的、有形狀的;共相是客觀的、普遍的,先于并決定殊相。在他看來,“理”就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的本質(zhì)之所在,“某種事物是某種事物。必有某種事物之所以為某種事物者?!币皇挛镉幸皇挛镏?,一類事物有一類事物之理,現(xiàn)實事物之所以構成不同的類。就是因為一類事物必有其依照之理,沒有理,必然沒有某物之類。所以,“某之類,究極言之,即是某之理?!庇墒挛镏砗铣傻氖澜?,就是“真際”?!袄怼本褪菨摯嬗凇罢骐H”的共相。因此,理是本質(zhì)論意義上的。是超時空、無限制、無動靜的第一性的永恒存在,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眾理之全體構成了“大全”,即一切的有,也即“宇宙”、“天”,它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至上觀念。它是永恒的,無所謂開始,也無所謂終止。從范圍上說,大全大于實際世界;從邏輯上說,大全先于實際世界,它是世界的本質(zhì),是最高層次的共相。
既然每一事物都是按照該事物之理而存在的,因此,人也應該按照人之理而存在。所謂人之理。即人之所以為人者。只有按照人之所以為人者去生活、去做人,使人的生活符合人之理,人生才有最大的價值,才會獲得豐富的意義。而人之理包括動物性、社會性和理性。其中動物性是人與禽獸所共有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
如前所述,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是根據(jù)人對人之理的覺解程度而劃分的。覺解不僅是人與禽獸區(qū)別的標志。而且也是區(qū)別道德行為與合乎道德行為的標志。馮友蘭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基于覺解即基于理性認識的行為,“嚴格的說,只有對于道德價值有覺解底,行道德底行為,始是道德行為?!弊匀痪辰绮恍枰X解人之理,更談不上按人之理而行事,故層次最低;功利境界只需要了解人的動物性,按人之動物性行事,所以層次也較低;道德境界需要了解人的社會性,按人的社會性而行事,所以層次較高;天地境界需要達到對人之理的最高層次的了解,需按宇宙大全之理而行事,故層次最高。
馮友蘭認為,在人生四境界中,自然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兩種特殊的境界。處于前者之中的人不完全等同于動物,但嚴格說來,這種人又不能真正算是人,因為他對宇宙人生完全沒有覺解,只是順其習慣或社會習俗而行事。處于天地境界的人也不是普通的人。普通人會自覺地根據(jù)自己對人性的覺解,按照人性的規(guī)定去行事,但處于天地境界的人卻能突破“人”的高度,從宇宙大全的角度來覺解,他們發(fā)現(xiàn)了人之理對于宇宙之理的意義,從而達到了知天、事天、樂天、天地合一的境地。
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境界。處于功利境界的人。就其行為為一己之私利、不能把人與社會統(tǒng)一起來而言,與動物無異:而處于道德境界的人覺解到了人是社會的動物,其行為的目的是為社會做貢獻,從而超越了人與社會的對立。
馮友蘭認為,從人的觀點來看,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總是在社會中生活。社會生活中人所應當遵循的人之理就是社會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吧鐣闹贫燃捌溟g底道德底政治底規(guī)律,并不是壓迫個人底。這些都是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中,應有之義。人必須在社會底制度及政治道德底規(guī)律中,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為人者,得到發(fā)展。”也就是說。在社會中要按人之所以為人者為人,就應遵守社會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因此,道德境界高于功利境界。但是從宇宙的觀點來看,道德境界還不是最高境界。因為社會在宇宙中又是部分,宇宙才是大全,宇宙之理才是至高無上之理,是完全的理。對宇宙的了解,也就是對人生最后的了解。理想的人格即在于達到完全的理性。天地境界能覺解宇宙大全之理。所以天地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是道德修養(yǎng)所追求的理想目標。
三、對人生境界說的分析與評價
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在很多方面值得肯定。首先,他的人生境界說是對傳統(tǒng)儒學的繼承和開新,其所接引的“活水源頭”是儒家的道德心性之學和內(nèi)圣外王的思維傳統(tǒng)。因此,他極力推崇道德理性在人的本體論結構中的特殊價值,闡揚了儒家道德人類學或道德哲學的思想,從而使他的整個學術充滿了對社會的人文關切和道德關切,這種思路對于今天技術理性泛化所帶來的危害無疑具有補偏救弊的功效。
其次,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具有明顯的超功利主義色彩,突出了群體和公利的價值。在對人生境界的分析中,他一方面承認了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在社會人群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廣泛性,同時又以理性的態(tài)度對其進行了分析,認為利雖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但卻不是最高價值。人應該有超乎利之上的更高追求,不應忘記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和崇高。他主張以道義為指導去處理復雜的利益關系,要求人們不可一味利己,必須兼顧他人和群體的利益,以公為重。此種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是合理和有益的。社會是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是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條件。只有重群利類,才能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和有序。只有社會的穩(wěn)定和繁榮。才能為個人境界的提升和超越提供強有力的外部支撐。所以,個人應該服務社會、奉獻群體,這是人生價值突顯的最佳途徑。
再次,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也存在缺撼。一是,人生境界由低到高的發(fā)展構思太過玄妙。使人無法從中發(fā)現(xiàn)逐級提升的操作方法。圣賢與凡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表象相同。只是由于覺解程度的不同而導致人生境界的迥異。但是,覺解是人的主觀世界的展現(xiàn),難以捉摸,故而凡夫向圣賢越遷的具體辦法難以把握。二是,馮友蘭對人生境界的設計排除了現(xiàn)實的具體條件。一方面。當馮友蘭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判定為“自然禮物”時。就堵死了獲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現(xiàn)實要素合理支持的道路;另一方面,當馮友蘭把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視為“精神的創(chuàng)造”時,就把人生境界應當在現(xiàn)實境遇中提升切換成了精神王國的觀念游戲。這種把精神和物質(zhì)截然二分的思維方式表明馮友蘭仍未能突破中國傳統(tǒng)人生哲學中空對空言說的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