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語文公開課“作秀”的痕跡越來越明顯了,“包裝”得也越來越精美了。對此,我卻愈來愈有些擔憂。有時為了講好一節(jié)公開課,教師無法安心正常的教學工作,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十天地準備,還要有專家指導、教師協(xié)助、學生預習等,簡直成了集體“成果”,成了精彩的作秀“表演”。而在這些準備之中,不僅要耗費專家、教師、學生很多的精力與時間,而且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習中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與創(chuàng)造活力。一節(jié)公開課演示“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真諦的喪失。近期,區(qū)里又舉辦了中學語文優(yōu)質(zhì)課大賽,筆者跟著聽了十多節(jié)課,學習收獲之余,也看到了諸多不足。其中一些共性的問題,值得反思。
1.濫用多媒體,教師成了放映員。多媒體的好處,“前人之述備矣”,不再贅言。但現(xiàn)在卻被一些老師當成了彌補課堂教學呆板凝滯的一劑良方,似乎唯有如此,課堂才能生動活潑、異彩紛呈起來。如一個老師講《狼》,開篇先播放齊秦《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的MV,畫面上那匹狼一副桀驁不馴的樣子,不時還來幾聲長嗥。不知這跟蒲松齡要揭示的“狼亦黠矣”“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有何關系?依我看,這些不僅沒有關系,而且還沖淡了對課文主旨的理解。試想,當學生被齊秦的“狼”先入為主地征服之后,還能那么快地進入角色并接受蒲松齡的“狼”嗎?
另一位老師講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時,把學習重點、學習難點、目標要求、重點句子、段落層次、意境感悟、拓展延伸、課堂反饋等幾乎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投射在大屏幕上。整堂課,她都在不停地點擊鼠標切換畫面,“請看大屏幕”之聲不絕于耳。與此同時,聲光熱電、電閃雷鳴,用視覺、聽覺上的沖擊力取代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感悟。
2.動輒“合作探究”,缺乏必要的講解。語文教學近年特別流行所謂的“探究”,仿佛誰不“探究”誰就違背了新課改精神。于是,幾乎每一堂課你都可以看到老師們不遺余力地發(fā)動學生轟轟烈烈去“探究”的場景。一些價值不大、理解起來也沒多大難度的問題卻被小題大做。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講解,這些“合作探究”大多淺嘗輒止。教材所選的多是名家名篇,不適當講解學生怎能理解?不禁想起武鳳霞老師的文章《讓講解帶著學生去遠方》中一段話:“學生以童年的閱歷閱讀成年人的生活,以今天的眼光審視歷史的深邃,這中間,偏差到底有多大,無法用語言估量。”我以為,講解應該依然是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形式。
3.老師的感情虛飾過了頭。冷場似乎是公開課的第一大敵,而熱熱鬧鬧地搶答問題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于是,不少教師在執(zhí)教公開課時,應接不暇的“低幼水平”的問題迭出。如果說這些只是反映出講課教師的知識層面、情感調(diào)動機能有問題的話,一些教師在“救場”時的表現(xiàn)則讓人看到了其教學機智的欠缺。比如,一旦“冷場”,教師便用鼓勵甚至是討好的目光四處搜尋著發(fā)言者,還不停地鼓勵著:“不要怕,不要怕,大膽地說出你的看法,錯了也不要緊!”終于有學生站出來了,哪怕他答得風馬牛不相及,老師也會欣喜若狂,并強按牛頭把他引領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更耐人尋味的是,許多老師在聽到學生的回答后,會很自然地說聲“謝謝”,學生回答問題是他的“天職”,你“謝”他什么——是出于“禮貌”,還是出于“感激”?感激他“配合了你”,幫你擺脫了“困境”,你要用語言給他頒發(fā)一面錦旗?如此這般“跪著”教學豈不可悲?我要說的是,如何上課,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從教態(tài)度與為學態(tài)度,是一種心態(tài)的外現(xiàn)。我覺得,偶爾的、一時的功利需要,上課不樸實、求花哨、求轟動,甚至嘩眾取寵,是可以諒解的。但如果總是抱定一種不樸實、不真實、不扎實的人生態(tài)度,從教態(tài)度,是不可能達到真境界的。語文教育說到底是一種藝術,藝術的高境界就是樸實,是無法之法,真心處之,渾然天成。語文課的“形”容易操作,那種劇場里的轟動效果也容易策動與模仿。而語文課實際流露出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是靠你的一顆心在支撐。如果心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那么,課堂是很容易流露出跡象來的。
的確,虛假做作的公開課造成的一片“繁榮景象”,給人的感覺不是教學效果的“豐收”而是“歉收”。語文教學如果沒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沒有在深入解讀基礎上的感悟升華,就只能泛出一大堆“教學泡沫”而已。我以為,造成公開課上述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放正心態(tài),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講課當然要首先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而絕不能上成“課件展示課”“教師風采展現(xiàn)課”。真實而樸實的課也許少了所謂的“特色”,但卻是本色的語文課。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