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一位三十幾歲的青年從波蘭來到西德,手里拎著個小提箱,里邊只有一架打字機和幾本書,急于要找工作,經人介紹來到當時擔任德國西南廣播電臺編輯的霍斯特·克呂格爾家里。這青年情緒十分激動,一直在房間里來回走著,嘴里不停地講著話。令克呂格爾先生驚奇的是,使這位青年如此激動不安的不是當時知識分子異常關注的阿登納政府的方針政策,也不是人們擔憂的原子彈的威脅,更不是他如何在西方站住腳跟的迫在眉睫的困境,而是德國文學的現(xiàn)狀,他顯然在摩拳擦掌準備進行改變??藚胃駹柛械竭@個談及文學便熱血沸騰的青年,一旦得到合適的工作,日后必然迅速登上事業(yè)頂峰。他的預言不久便得到應驗。這青年便是后來被稱為“文學教皇”的賴希-拉尼茨基。他很快就因為文學評論而嶄露頭角,得到了為報紙撰稿的機會。他的評論在知識界反響強烈,也頗為普通讀者所青睞,于是社科類重量級報刊《時代周報》約他擔任文學評論員,一干就是十二年。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大報《法蘭克福匯報》一俟他離開《時代周報》,便聘請他主持文學和文學生活版面。十五年后,雖然離開主編崗位,但仍然繼續(xù)主編詩評專欄“法蘭克福詩選”。同時他應邀于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七年參加一年一度的“四七文學社”朗讀新作活動?!八钠呶膶W社”對德國“二戰(zhàn)”后文學的發(fā)展貢獻卓著,德國當代重要作家如伯爾、格拉斯、巴赫曼、瓦爾澤等都曾在這里獲獎。一九七七至一九八六年,他出任克拉根福特市巴赫曼評獎委員會首席評委,許多有才華的青年從這里走上文壇。一九八八至二○○一年他主持了德國電視二臺推出的“文學四人談”節(jié)目,在讀書界引起強烈反響。 在此期間他出版了多部文學評論選集和作家評論專集,評論了從萊辛、歌德、海涅、馮塔納、托馬斯·曼、卡夫卡、布萊希特到當代作家伯爾、格拉斯、弗里施、伯恩哈德等一系列重要作家和作品。他還主編了多種文學作品選集。二○○二至二○○六年,他與島嶼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由他編選的《德國文學范本選》,包括散文、長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五種共五十卷,其他一些出版社也加盟出版。同時,他被國內外許多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和名譽教授。演講、講學的足跡遍及歐洲、北美和亞洲。他無疑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評論家,對文學生活影響之大無人能與之相比。無論欽佩他的人還是反對他的人,都不能缺失對他的依賴,有位作家的話很有代表性:“他評論我,故我在。” 他還在世就成為神話傳奇了。
賴希-拉尼茨基的成功源于他對德國文學從心底里發(fā)出的熱愛。他出生在波蘭一個猶太家庭,母親原籍德國,堅決主張把兒子送到柏林讀書。賴希-拉尼茨基以優(yōu)異的成績在柏林一所高級中學畢業(yè),德語成績尤為突出,任課教師曾對他說,你將來會成為評論家,足見他年紀很輕便顯露出文學評論的才華。一九三八年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他被遣送回波蘭。德國法西斯的罪惡戰(zhàn)爭奪去了他父母及許多親人的生命,繼續(xù)深造的夢想也隨之破滅。戰(zhàn)后,因熟練的德語技能他在波蘭與德國文化交往中做過不少事情,甚至擔任過駐外領事,但終因所謂政治上不堅定而被投入監(jiān)牢。身陷囹圄的他,手捧著安娜·西格斯的小說《第七個十字架》,那顆始終與文學割舍不斷的心再次劇烈跳動起來,他認識到德國文學才是他的精神家園,他這一生最熱愛并有能力從事的工作不是別的什么,只能是文學批評。出獄后他以為報刊撰寫書評謀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實踐和積累,他決定到德國去,將評論德國文學作為畢生的職業(yè),于是有了本文開始的那一幕。
文學就是他存在的核心,是他生命的依托,甚至可以說文學還是他的救命恩人。那是一九四三年,他與妻子從運往克雷布林卡集中營(實際上就是用煤氣毒害猶太人的地方)的行列里僥幸逃脫出來,躲在一個排字工人家里。食品的緊缺,以及隨時因窩藏猶太人而招致的生命危險,讓這家人常常無法堅持繼續(xù)收留他們。在那漫長的冬夜里,是文學作品故事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賴希-拉尼茨基生動講述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陰謀與愛情》、《艾菲·布里斯特》和《哈姆雷特》等文學作品愉悅了他們,成為他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讓他和他們一起堅持到了蘇聯(lián)紅軍的到來。
賴希-拉尼茨基成功的另一方面原因,是他淵博的文學知識。一位文學評論家應該非常熟悉本國和相關的外國文學史,同時還要對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藝術、音樂等方面有較好的素養(yǎng)。他博聞強記,德國文學重要作家的作品爛熟于心,他能隨時隨地引用作家和評論家的著作來強調他要說明的觀點。什么作品是好的,什么作品是不好的,以及為什么是這樣,他心中都有許多具體例證。他不寫詩,不寫小說,不寫散文隨筆,只寫文學評論。他一生全神貫注,滿腔熱忱去做的就是這一件事。他的知識結構建立在對德國啟蒙主義、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等文學流派的兼收并蓄,對萊辛、歌德、海涅等代表作家的悉心研讀。在文學評論方面,他以“文學評論之父”萊辛為榜樣,繼承他的啟蒙精神,堅持文學和文學批評都應該體現(xiàn)出健康的理智和道德,具體說就是注重文學的三種功能:哲學的、教育的和娛樂的。賴希-拉尼茨基尤其強調娛樂的功能。他認為,文學的娛樂功能不僅不排斥前兩種功能,而且恰恰是更好地發(fā)揮它們。他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文學給予人們的娛樂是思想受到啟迪得到的快樂,是精神感到愉悅帶來的快樂。
然而,光具備這些條件還不夠。作為文學批評家,賴希-拉尼茨基把自己工作的對象定位在文學愛好者身上,即為讀者服務。書籍市場浩如煙海,多數是平庸的書、爛書。批評家的任務就是告訴讀者什么書是好的,什么書是不好的,以及為什么。批評家就像羅馬神話中守護門戶的兩面神,一方面是肯定、促進和幫助,另一方面是批評、阻攔和消除?!扮P除那些虛偽、謬誤之作,讓那些平庸、丑陋之作走開,為好的、美的作品騰出地盤?!?德國浪漫派理論家、文學評論家弗里德里?!な┤R格爾關于評論的論述)為達此目的,首先要求觀點鮮明。賴希-拉尼茨基素以直言不諱且措辭尖銳、犀利聞名。他痛恨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尤其是遇到寫得糟糕的作品,在指出其問題之后,絕不會像通常評論者那樣用“盡管如此”、“雖然和但是”或者“一方面,另一方面”等搞調和與折中,相反,他往往還要措辭夸張地進一步強調作品的失敗,以便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一九五八年,他一亮相“四七社”年會,他的批評風格立即讓人們的精神為之一振。作家很少有不自戀的,你寫文章贊揚他們的書可以,你不要指望他們會因此感謝你,不,那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好,你作為文學評論家理該如此。你如果批評他們,說他們哪一本書不好,那可就罪莫大焉了!賴希-拉尼茨基不管這一套,無論你是怎樣有名的大作家,不管你獲得了德國最有影響的畢希納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只要你哪本書寫得不好,對不起,你就別指望他能放過你。他曾毫不留情地批評對他有知遇之恩的作家伯爾(德國最高文學獎畢希納獎得主,后來獲諾貝爾文學獎),指出盡管他的短篇小說寫得好,但對長篇的把握能力不夠,比如《九點半打臺球》,敘述角度變化太多,非看第二遍無法弄清楚是誰在講述,惹得伯爾指責賴希-拉尼茨基的評論隨心所欲沒有標準。上世紀九十年代,文學創(chuàng)作正如日中天的君特·格拉斯(畢希納文學獎得主,后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說來話長》也遭到賴希-拉尼茨基的狠批,《明鏡》周刊封面刊登了一幅賴希-拉尼茨基把該書撕爛的漫畫。他直截了當地指出,這本書從書名到內容都與德國著名作家馮塔納相關,遺憾的是作者卻沒有像這位作家所擅長的那樣,把抽象的思想轉化成可感知的文學元素,把精神具體化,讓其有血有肉,書中的議論和直接、間接引述太多。格拉斯的回應是,他賴希-拉尼茨基不過是個文學愛好者而已,言外之意:他沒有受過大學教育,怎么會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文學。賴希-拉尼茨基沒有讀過大學,不是科班出身,他在一九六一年才第一次跨進大學講堂,那是哥廷根大學邀請他前去演講,他的名字前面既沒有教授也沒有博士頭銜,但這并不妨礙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學評論家。他始終堅持獨立思考,絕不人云亦云。一九八一年,卡奈蒂因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備受贊譽,賴希-拉尼茨基卻指出這位作家的作品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的水平都相當有限。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當年推崇卡奈蒂的人,不得不佩服賴希-拉尼茨基的眼力和膽識。他對耶利尼克和赫塔·米勒這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保留自己的看法。他的鋒芒畢露的批評招致許多作家的憎恨。他曾批評了鮑姆加特的一本小說,二十七年后,這位作家兼文學評論家借批評賴希-拉尼茨基的書《西、東方德國文學》之機,竟說寫這樣一本書的人沒有資格對文學發(fā)表看法。漢德克更是因為賴希-拉尼茨基批評了他的兩本小說而認為他整個人不可理喻。批評家和作家之間矛盾激化以至于轟動幾乎整個文化界的,當屬二○○二年作家馬丁·瓦澤爾發(fā)表《批評家之死》那部小說引發(fā)的爭端,該書諷刺的矛頭直指賴希-拉尼茨基。這位作家在多年遭受他的批評后,心中的郁悶終于爆發(fā),用一本書來表現(xiàn)作家如何為批評家的話語霸權所傷害。該書在發(fā)表前就讓不少人褒貶不一,發(fā)表后媒體上出現(xiàn)了長時間的針鋒相對的爭論。還有一類攻擊讓人匪夷所思。在《文本與評論》雜志上,作家赫爾穆特·海森比特爾有一篇文章竟稱賴希-拉尼茨基精神不正常,根本沒有能力寫文學評論。后來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賴希-拉尼茨基從事文學評論幾十年沒有評論過這位作家,讓這位作家十分惱火,因為這等于否認他的存在。在許多作家眼中,賴希-拉尼茨基是手持大刀的劊子手,是面目猙獰的兇神惡煞。上世紀七十年代,當他被聘為《法蘭克福匯報》文學部主任、同時還在多種評獎和推薦機構出任評委,登上了所謂權力頂峰時,一時間輿論大嘩,嘲笑、諷刺和反對之聲響成一片,甚至有人驚呼,文學界法西斯專政時代開始了!如果說賴希-拉尼茨基執(zhí)掌了文學的生殺大權,成為評論界擁有尚方寶劍的黑臉包公,那么,賜予它寶劍的不是皇上,而是讀者這個上帝。賴希-拉尼茨基的評論不僅旗幟鮮明,而且文章寫得生動,他要讓讀者與他分享讀佳作的樂趣,要讓讀者與他一起鄙視那些拙劣之作,因此他的評論從不故作深奧、不刻意堆砌辭藻,盡量少用或不用外來語。他的文章語言平實而不平淡,通俗易懂的表達中閃爍著真知灼見。 比如在評論安得施的作品時,他似乎不經意間附帶的一句“他的作品里總在下雨”,很風趣的一筆,但批評的力度卻是毀滅性的。他喜歡用比喻去調動讀者的想象力,比如,他寫海涅沒有歸屬的處境:“在法國他是德國人,在德國他是猶太人,在浪漫派里他是叛逆者,在革命派中他是懷疑者……他總是一個坐到所有椅子中間的人?!彼恼Z句常因簡短、意義深邃而讓人過目不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哲學家、作家阿多諾為表達新思想運用了極富個性的、復雜的語言,到了他的學生那里則變本加厲,常常被濫用成了嚴重滯障交流的語言怪物,一時間充斥著媒體副刊和大學講堂。賴希-拉尼茨基的文章無疑像橫掃陰霾的清風,成為讀者了解文學作品的首選,是各家報刊和出版社競相爭取的對象。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算起,賴希-拉尼茨基從事文學評論整整半個世紀,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德國文學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
首先,他始終重視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的傳承,認為讓作家和讀者了解歷代德國文學的成就,對于促進文學健康發(fā)展十分有益。德國作家忽視傳統(tǒng),甚至不要傳統(tǒng)也是有傳統(tǒng)的。當年浪漫派就嘲諷席勒的詩歌,把《陰謀與愛情》說得一無是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成長起來的作家,普遍無視托馬斯·曼對文學的重要貢獻,有人甚至稱他為反面作家的典型。德國文學總喜歡重新開始,杰出的作家總受到后來者的詬病,致使優(yōu)秀作品得不到后世的重視,平庸之輩的作品卻得以不斷流傳。文學評論方面也是如此,像施萊格爾這樣重要的文學理論家、評論家,在身后幾乎一個世紀里無人問津。賴希-拉尼茨基視研究、闡釋和介紹文學傳統(tǒng)為批評家的重要職責,也是完善批評家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提高理論水平之必須。他對歷代經典作家的研究和闡釋,促進了德國文學和文學批評堅持以人性和人道主義為底線的價值標準。他主編了三卷《昔日小說今日讀》,這是他在主編《法蘭克福匯報》期間邀請著名學者、教授、文學編輯、文學史家和作家,來評論他們最喜歡讀、認為最有意義的一部小說,首先登在報紙上,頗受讀者歡迎,之后結集出版,極大地推動了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他在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本著為讀者挑選好小說,為好小說培養(yǎng)好讀者的精神,編選了五卷短篇小說集,包括自一九○○至一九七二年一百六十三位作家的二百三十九部作品,受到廣泛關注,他卻因此被人指責為保守。殊不知沒有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何談創(chuàng)新。其實他并不是只往后看,他也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人新作,把那些敢于標新立異、創(chuàng)新的作家推薦給讀者。比如是他發(fā)現(xiàn)了很早就運用意識流手法的克彭,人們在讀了喬伊斯的作品之后才認識到克彭的價值。賴希-拉尼茨基還高度評價了具有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特征的作家托馬斯·伯恩哈德、薩拉·基爾施等,他從一開始就看好后來以小說《香水》而名聲大振的帕特里克·居斯金德。
第二,他促進文學大踏步走向受眾。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以外,賴希-拉尼茨基為推動德國詩歌的發(fā)展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那就是他在一九七三年出任《法蘭克福匯報》文學部主編后,決定該報開辟占三分之一版面的詩歌評論專欄,每次發(fā)表一首詩和一篇解讀文章。他邀請文學評論家、詩人、日耳曼學者、教授自主選題,新詩、舊詩不限,他只規(guī)定評論稿的長度,建議文章要寫得生動、易懂。談起歐洲文學,人們通??偸钦f“英國的小說”、“法國的戲劇”和“德國的詩歌”,可見德國自古以來就是“詩之國”。直到二十世紀前半期,德國詩歌仍然彪炳于歐洲文壇。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學受到學生運動的猛烈沖擊,詩歌更是首當其沖,尤其是抒情詩,被宣布為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工具,詩歌很少有人寫有人讀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賴希-拉尼茨基獨樹一幟,大張旗鼓地為詩歌的發(fā)展吶喊,為創(chuàng)作和欣賞詩歌提供園地。可能他自己也始料未及,一做就是幾十年,直到現(xiàn)在。每年將發(fā)表的詩歌及評論結集出版,至今已出三十三卷,題為《法蘭克福詩選》。這些文章評論了自古至今各個時期的詩歌一千八百首,堪稱世界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這一舉措的意義,還不僅僅在于出版了多少本詩集,賴希-拉尼茨基從舉辦書評到詩評,像指揮家一樣指揮著由專家、學者、教授以及編輯和記者組成的交響樂團,大大地縮小了學院批評和媒體批評之間的距離,使后者提高了理論水平,前者聯(lián)系了實際,文學評論空前普及,廣大讀者得到了實惠。
另外,萊?!だ岽幕⒁獾?,隨著電視工業(yè)的發(fā)展,尤其在已進入電腦和網絡時代的今天,文學受到前所未有的競爭和挑戰(zhàn)。文學評論亦應利用各種媒體去爭取讀者、培養(yǎng)讀者。他開始“觸電”,到廣播電臺談文學,上電視介紹作家和作品。這里要特別提及的是電視節(jié)目“文學四人談”,這檔由德國電視二臺推出的節(jié)目完全是由他策劃和導演的。沒有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也不炫耀視覺效果和其他娛樂手段,就是三位文學評論人和一位嘉賓,后來增加了觀眾。四個人當著觀眾的面評書,每次評論五本書,他們的發(fā)言直率、尖銳,常常爭論得面紅耳赤,形成激烈的論戰(zhàn),讓這臺節(jié)目頗受觀眾的青睞。一個純粹的文學評論節(jié)目,而且是放在周五較晚的時段,從一九八八年初開播,一直持續(xù)到二○○一年底,長達十三年之久,觀眾將近百萬,如此盛況實屬罕見?!拔膶W四人談”最后一期享有很高的禮遇,德國總統(tǒng)約翰尼斯·勞邀請他們到總統(tǒng)府演播,這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空前的,可見其影響之深遠,以致頂尖政治家也要借此加強自己頭上的光環(huán)。德國著名出版家翁澤爾德說:“電視‘文學四人談’使賴希-拉尼茨基成為最有影響的文學批評家,這臺節(jié)目的意義不僅在于促進了文學書籍銷售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它使文學走進公眾的視線,使他們認識到文學的重要?!?/p>
半個多世紀以來,萊?!だ岽幕恢睂櫲璨惑@、勇敢地堅持文學的要義,堅守文學評論家的職業(yè)道德,極大地改變了德國文學評論的面貌,使它不再如以前那樣凸顯書齋匠氣的煩瑣、隱晦和枯燥,不再謹小慎微、順從和疲軟,而是一種具有清新話語風格的、充滿思辨激情的、富有挑戰(zhàn)和論戰(zhàn)精神的文學批評,是既不媚俗跟風又讓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學批評。哈貝馬斯曾贊揚賴希-拉尼茨基道:“他把報紙(指《法蘭克福匯報》)的周末書評,通過富有挑戰(zhàn)性的評論辦得有聲有色,以致超出傳統(tǒng)的專家小圈子,影響到了廣大的公眾……在眾多媒體競爭的條件下,能做到如此程度,沒有哪一個人能超過他。”這樣的文學批評在文學領域所起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德國文學史上的好書又逐漸引起人們的興趣,暢銷書排行榜上,完全商業(yè)化的書逐年減少,文學佳作日益受到應有的重視。人們提高了對什么是好書的判斷能力,知道了德國歷來有哪些文學精品,這尤其有利于年輕人加深對德國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坝袉栴},找賴希-拉尼茨基”,《法蘭克福匯報》至今還設立著這個專欄,年屆九旬的他仍在回答讀者關心的文學的問題。
賴希-拉尼茨基是人,不是神。他當然也有看走眼、批評得過頭,或者批評錯了的時候。他像海涅一樣,爭論起文學問題時就不講究分寸和策略,他承認在這方面缺乏涵養(yǎng),往往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比如,在“文學四人談”節(jié)目中他與勒夫勒女士(曾任《時代周報》副刊主任)爭論一部作品,他不同意后者對作品所持的否定態(tài)度,激動得事后仍然與其爭論不休,加之小報記者搬弄是非,致使勒夫勒女士一氣之下離開了參與十二年之久的這個節(jié)目。事后,賴希-拉尼茨基承認自己太武斷和太簡單化(雖然客觀上每人對每本書發(fā)言只限四分鐘,很難深入分析),不能冷靜傾聽別人意見。順便說明一下,他并非沒有認識到,電視上的書評節(jié)目局限性很大,某種意義上說只是游戲,雖然它把不少作家,比如露特·克呂格爾、伊姆雷·凱爾泰斯(后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等原本默默無聞的作者推上了暢銷書排行榜,但真正的評論還是他的書面文章。也是出于這個原因,二○○八年,他曾公開拒絕接受德國電視二臺頒給他的獎,并指出他不屬于電視明星行列。
總之,半個世紀以來,這位忠于職守、心無旁騖的文學評論家,既像堂吉訶德,在已進入網絡化時代的今天,他還始終堅持文學的啟蒙精神,堅持用健康理性和啟蒙精神來評論文學,又幼稚得像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中那個小孩,大聲指出皇帝沒有穿衣服。他的確像我們京劇舞臺上那位黑臉包公,批評起作品來便六親不認,手扶虎頭鍘朝那些頗有天分但書卻寫得讓人不愿讀或讀不懂的人高聲斷喝,對那些低俗、拙劣的書宣判死刑。黑臉包公的故事在德國文學評論界變成了現(xiàn)實,而令人十分遺憾的是,在我們這里卻似乎仍然只是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