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一種具有壟斷性質的權利,是通過法律的手段賦予權利人的一種壟斷地位。但是法律離不開倫理的支撐。通過對法律與倫理關系、知識產權法理與倫理的表象的研究,得出知識產權法的法律基礎和目的是正確的,但就某些領域以及司法實踐的具體方式,還需要將法理和倫理二者統籌兼顧。尤其是在健康權、環(huán)境權等領域,知識產權的法律約束不適宜專屬約定,而是應該將法理與倫理二者融合,甚至有必要法律為人類基本權利讓位。
關鍵詞:知識產權 法律 論理 融合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5-067-02
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一種具有壟斷性質的權利,是通過法律的手段賦予權利人的一種壟斷地位。權利人通過知識產權的特殊運行機制控制無形的財產權利。知識產權這種特殊的機制必然包含了壟斷的誘因。知識產權法的出現曾被譽為“羅馬法以來財產權領域中的一場深刻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變革”而備受推崇,但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現代知識產權法的價值影響到了知識產權法律與倫理邊界的模糊。為此,從法律與倫理的關系入手,開展在知識產權背景下法律與倫理的重新界定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法律與倫理的關系
作為社會整個系統的兩大基本側面,法律與倫理這兩個子系統之間存在必然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法律與倫理或者說道德各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各自的領域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調整著法制現代化的社會生活, 維護和鞏固社會秩序。法律制度,如同社會中任何其它的基本制度、基本結構一樣,都離不開倫理的支撐,都需要獲得一種合法性基礎。二者相互關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起源于道德。法律起源于道德這一事實由根本上賦予法律一種天然的倫理屬性,并使得道德成為法律有機體之內血脈。它要求法律必須體現某種倫理精神,必須遵循某些價值準則。
2.任何一種法律制度、法律體系必然以某種倫理價值為依歸。只要在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情形下,它必定仰賴某種或某些倫理價值觀念、價值準則。在法律中道德價值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3.法律真正目的在于指導社會生活、形成社會秩序,而法律富于活力的重要條件之一,要求立法者自覺地將社會一般的、主流的并與社會發(fā)展相一致的倫理觀念恰當地納入到法律制度中,否則因缺乏足夠的基礎而成為虛設。
4.我國法律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法倫理的性質。植根于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支撐、規(guī)定了古代法律的確立、發(fā)展以及運作的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法制現代化的邏輯與歷史起點。
二、知識產權法理與倫理的表象
1.知識產權壟斷特征。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的財產權,是通過法律規(guī)范建立在抽象物質上的,而抽象物的本質決定了其可以被同時使用而不會剝奪其標的上的權利,也決定了權利人無法通過實際占有控制標的物來保持其權利的享有。這種權利的形成是以法律上的假設為前提的,依賴這一假設,許多真實的權利得以存在。這種權利的行使完全借助于法律機制,使得權利人可以依據手中抽象的權利控制與該知識產權相關的有形物,從而形成對一種社會資源的控制。
2.知識產權法律價值。知識產權法價值是知識產權法理論的基礎性和核心性問題,知識產權法應然價值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這里面體現了知識產權法工具性和倫理性價值的共同追求。法的價值是一個綜合的體系范疇,其內容結構極為豐富和復雜。從法律的社會功能來看,任何法都包含著工具性價值和倫理性價值。所謂知識產權法工具性價值,是指知識產權法是人們確認、行使、管理和保護知識產權等活動的一種工具。知識產權法這一價值目標從其發(fā)端之始便不同程度得以宣揚,之后不斷得以強化??傮w看來,知識產權法的價值是以和諧為知識產權法的終極價值目標。知識產權法應該以和諧價值為指引,完善相關法律規(guī)則,使創(chuàng)造者(所有者)、傳播者、使用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得以協調,更使人、社會和自然之間保持和諧狀態(tài)。
3.知識產權法律與倫理的矛盾。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由于知識產權制度涉及知識生產、傳播、利用、分享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利益關系,其工具性價值得以不斷強化的同時,倫理價值卻出現了迷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1)不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通過法律授權形式確認智力成果的產權,保證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應有的利益,促進智力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開發(fā)和利用,這是知識產權法的一個基本功能。但是知識本質上是一種公共信息,因而知識本身并不具有專有性,而且任何智力成果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所以知識產權法必須建立一種權利人與社會的利益分享機制。然而,由于知識產權產生之初就受到經濟因素的左右,知識產權法設計的傳統利益分享機制出現了異化,知識產權法在維護權利人的利益的同時,日益被演繹成全球知識產品壟斷和知識霸權工具。現有知識產權規(guī)則極大地限制了知識的自由傳播,阻礙了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2)人文關懷的缺失。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注重對新技術成果的保護,這是知識產權法“創(chuàng)新”價值的體現。但是按照國際人權公約的人權標準,現今知識產權制度對健康權的實現已經帶來消極影響。由于專利實施的限制性條件,權利持有人可以阻止他人獲得藥品專利技術,甚至在其政府的支持下限制貧窮國家及其人民獲得強制許可。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容置疑,但在醫(yī)藥領域,技術直接觸及人的生命,再把它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情況就變得復雜起來。
(3)環(huán)境要素的淡化。環(huán)境權是指公民對環(huán)境所享有的權利。按照目前的知識產權法,人們可以就現代生物新技術及其成果獲取知識產權。但是知識產權制度并未關切環(huán)境資源保護,環(huán)境權與知識產權之間的協調尚未建立有效機制。當代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的大量使用,打破原有生態(tài)平衡,從而影響環(huán)境質量;其次,是基因生物損害。有的轉基因生物或其產品涉及食品安全問題,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4)傳統知識利用的曲解。傳統知識是基于傳統而產生的一切基于傳統的工業(yè)、農業(yè)、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的智力活動所產生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20世紀中期以來,發(fā)達國家利用其技術優(yōu)勢大量對存在于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傳統知識進行挖掘和利用,并取得了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由于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相關法律保護制度缺失,傳統文化發(fā)源地的人們不但沒有獲得任何回報,反而因開發(fā)者、使用者隨意地改造和曲解而進一步受到剝削和壓迫。
三、知識產權法理和倫理的融合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知識產權法的法律基礎和目的是正確的,但就某些領域以及司法實踐的具體方式,還需要將法理和倫理二者統籌兼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構建知識產權法理念。知識產權除了具備民法上私權的一般特征之外,又具有自己的法律特征,比如它有時間性、地域性、法定性、客體的無形性、客體的可復制性等特征。這種多重特征使它在性質上與民法保持一致之外,也不可能與其他法的性質完全分野。因此,知識產權法理念是利益均衡。知識產權法應該以私權為基礎,以人權為中心,以公權為考量構建利益均衡體系。
2.強化知識產權限制制度?,F代知識產權法通過修改擴大了知識產權的種類和內容,但與權利保護制度同為知識產權規(guī)則的權利限制制度卻鮮有修正。因此,必須完善現有的知識產權限制制度,擴大限制的范圍、內容,強化限制的方法和手段。
3.知識產權是財產權,健康權則是與人的生命權、生存權緊密聯系的基本人權。當知識產權與健康權出現沖突時,人的生存、健康權利應當優(yōu)于財產權利,這就是人權優(yōu)先原則,也是國際社會普遍公認的人類基本價值觀。因此,必須建立健康權侵權例外制度。
4.構建生物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生物資源是當今世界進行知識產權開發(fā)最為重要的物質來源,而涉及環(huán)境權的知識產權制度的核心問題是生物資源的保護問題。在現有公法的基礎上,生物資源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可以采用資源共享的方式,不僅達到保護生物安全的目的,而且可以維護當地人民的經濟利益。
總之,在健康權、環(huán)境權等領域,知識產權的法律約束不適宜專屬約定,而是應該將法理與倫理二者融合,甚至有必要法律為人類基本權利讓位。
參考文獻:
1.蔣序剛.試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多元主義[J].法學雜志,1999(5)
2.魏秀玲.論中國傳統法律的民主精神[J].當代法學,2003(5)
3.陳宗波.知識產權法價值的倫理迷失及其回歸路徑[J].求是學刊, 2009(11)
4.馮心明.論知識產權保護的價值取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8)
5.呂娟麗.知識產權與壟斷的規(guī)制[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5(2)
6.陳景良.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法律的歷史借鑒[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2)
7.余洪波.試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基本特點[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8.徐忠明.關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的省思[J].學術研究,2003(12)
9.張中秋.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倫理化[J].比較法研究,1991(1)
10.高秦偉.中國傳統法律中的人情觀——兼論法的親和力[J].湖南社會科學,2001(6)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浙江杭州 314115;燕山大學 河北秦皇島 066004)(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