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藝術心理學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也是美學走向心理學的歷史。格式塔是指事物的形式、形狀;同時,指實體對知覺所呈現(xiàn)的整體特征,也就是完形。格式塔藝術心理學認為,觀察的經驗都有格式塔的特點,它們均屬于心物場和同型論。派生的組織律就是視覺原理,這些原理對視覺設計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視覺設計;藝術心理學;格式塔
[中圖分類號]G2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2-0100-02
藝術心理學既非藝術論也非心理學,它是藝術論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雖然中國古代有著豐富而先進的藝術心理學思想,但作為嚴格意義上的現(xiàn)代中國藝術心理學,是在吸收、借鑒了許多國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才逐步建立起來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學體系。藝術心理學是心理學在應用領域派生的一個分支,主要從創(chuàng)作和欣賞兩個角度研究人類在藝術活動中的心理機制。從格式塔心理學派引申發(fā)展出的格式塔藝術心理學派某些觀點的角度論析視覺傳達設計形式美感,對藝術設計的形式構成將起到指導和促進作用。
一、 藝術心理學理論
(一) 藝術心理學的產生
美學屬于哲學,藝術心理學屬于美學。只有了解美學走向心理學的歷史,才能深刻認識藝術心理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美學和藝術心理學作為獨立的學科存在,從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發(fā)表《美學》開始。美學是哲學的分支,西方的美學家都是哲學家,重要和系統(tǒng)的美學觀點、理論也都由哲學家提出。19世紀下半葉,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運用心理實驗的方法對各種心理現(xiàn)象進行審美研究。他把美學研究重點從傳統(tǒng)美學的審美客體和對象,轉向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他不采用演繹的方法,而是歸納的方法,從審美體驗出發(fā)進行概括,得出觀點和理論。費希納開辟了現(xiàn)代美學新紀元,標志著藝術心理學的產生。
(二) 藝術心理學的主要分類
1. 實驗心理美學。實驗心理美學是藝術心理學的第一個流派。費希納創(chuàng)立了韋伯—費希納定律,他對美學的貢獻是把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引入美學,開創(chuàng)了心理美學及近代藝術心理學的研究。實驗心理美學從形而上學方法向心理學方法的轉變,為藝術心理學開辟了道路。但實驗心理美學存有缺陷,它沒有顧忌試驗者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使一些統(tǒng)計數(shù)字具有偶然和不穩(wěn)定性。它也不涉及藝術中的情感表現(xiàn)和對現(xiàn)實的情感把握。
2. 移情作用心理學。利普斯繼承并完善了移情作用理論,認為任何審美活動都由對象和原因促成,兩者交融在一起。審美活動的對象并非客觀事物本身,而是直接呈現(xiàn)于觀照者的感性意象,是經過人的知覺解釋了的東西。閩斯特堡為糾正利普斯不提生理基礎,認為審美活動僅是心理活動的偏執(zhí),提出審美對象孤立說,偏重動的而非知的方面。在他看來,運動必伴有知覺,知覺必伴有運動。
3. 模仿說。布魯斯著重研究藝術起源問題。他認為藝術與藝術是相通的,都是人的自由活動。他提出“練習說”,認為游戲與模仿是人的本能,一切審美活動包括藝術在內,都與游戲、模仿有密切聯(lián)系。審美活動建立在知覺基礎上,知覺本身就具有模仿的性質,但審美活動中的模仿與一般知覺的模仿不同,知覺的模仿實現(xiàn)于肌肉活動,審美活動的模仿停留在心理方面,因此是一種“內模仿”。
4. 心理距離說。布洛因提出藝術因素與審美原則的心理距離說而享譽心理學與美學界。心理距離是藝術的一個因素,布洛不同意主觀與客觀性藝術的區(qū)分,認為這種區(qū)分會造成理解上的混亂,重要的是心理距離這一概念。在他看來心理距離又是審美原則,心理距離將藝術提高到超出個人利害的狹隘范圍之外,使審美對象自身成為目的。同時,心理距離為區(qū)分實用的、科學的或社會的價值提供標準,也為區(qū)分一般快感與美感提供了依據(jù)。
5. 格式塔藝術心理學。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基礎上,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挤蚩ㄕJ為藝術作品的魅力來自于它的結構,作品的各個部分組成有機整體,這種整體對人發(fā)出某種要求,作品是作為一種結構來感染人的。重要的不是作品的結構所喚起的情感,而是作品的結構本身。阿恩海姆將格式塔心理學系統(tǒng)運用到美學研究之中,以視覺藝術作為分析對象。他認為視覺藝術不是元素的相加或機械復制,而是對有意義的整體結構式樣的把握。
二、 格式塔藝術心理學
(一) 格式塔心理學的發(fā)展歷史
格式塔心理學派1912年產生于德國,代表人物有韋特墨、柯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分為幾何的格式塔(體現(xiàn)幾何圖案的格式塔,呈現(xiàn)最簡單的形態(tài))和經驗的格式塔(按照動態(tài)規(guī)律形成的心理整體,原理是完形的趨向,最“有意義的”形態(tài)的趨向)。格式塔心理學主張任何心理現(xiàn)象都是一種格式塔,具有整體性和結構性。格式塔本身既包含有一定的意義,可以不受過去經驗的影響,心理現(xiàn)象的整體不能分解為部分或元素。
格式塔心理學以研究客觀事實為基礎,是客觀決定主觀的客觀主義者,它繼承了構造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系統(tǒng)地反對那種把知覺過程視為被動記錄刺激符號過程的知覺理論。主要受康德思想的影響,認為我們只能認識現(xiàn)象,但不能對“物自身”有所認識,對現(xiàn)象的認識必須通過先驗,思維與客觀世界無關,純粹是主觀的。格式塔心理學將現(xiàn)象學作為它的理論基礎,并以現(xiàn)象學的實驗來研究心理現(xiàn)象。
格式塔藝術心理學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格式塔心理學中任何形都是格式塔,形是具有高度組織水平的知覺整體,它從背景中清晰地分離出來,自身有著完全獨立于構成成分的獨特特性。部分不能決定整體,整體的性質對于部分的性質有著重要影響。一個格式塔雖然是由各種要素和成分組成,但不等于構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是完全獨立于組成成分的全新整體。它把人的心理能力作為活動的整體,使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chuàng)造。因此,藝術家把握美的形象,含有豐富的想象性、創(chuàng)造性、敏銳性。
其二,變調性。一個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構成成分都改變的情況下,格式塔依然存在。阿恩海姆認為創(chuàng)作是種過程性的東西,是種前后變化移易的過程,藝術作品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起來。這一過程,始終都在有意識地試圖達到某種理想的形象構圖,因而每種認知策略都同形象構圖的形式與象征效果聯(lián)系在一起,藝術家的審美追求最終決定了題材及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
(二) 視覺傳達設計組織原則
以心物場和同形論為格式塔總綱派生出的亞原則,稱為組織律。這些組織原則包括:圖形與背景區(qū)分越大,圖形越突出成為視覺對象;距離較短或相互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相屬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反之則容易被分開;各部分距離相等但顏色有異,則顏色相同部分容易組成整體;格式塔與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經廣泛改變而不失本身特征;整體中的部分做整體方向移動,則這些移動的部分容易組成新的整體。
(三) 格式塔心理學的特點
1. 格式塔與眼、腦的關系。人觀察事物時,眼、腦共同作用,不是在開始就區(qū)分形象的各個組成部分,而是將各個部分組合起來,使之成為更易于理解的“統(tǒng)一體”。在一個格式塔內,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數(shù)幾個不相關聯(lián)的整體單位。這種能力的強弱取決于這些整體單位的不同與相似,以及他們之間的相關位置,如果一個格式塔中包含太多的不相關單位,眼、腦就會試圖將其簡化,把各個單位加以組合,使之成為視覺上易于處理的整體。通過這個過程,才能產生出易于理解、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整體。
2. 格式塔心理學的特點。心物同形論(異質同形論)。不同的自然事物有不同的形狀和色彩,不同的藝術品有不同的形式,但追究起來,世間所有事物都可以歸納為力的作用的不同。“頓悟”學說,人的思維不是對個別刺激作個別反應,而是對整個情境作有組織的反應,情境的不斷組織,直到領悟了事物內在的相互關系,從而產生“頓悟”。強調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的思維對事物中某些格式塔的頓悟有關,打破舊的格式塔,發(fā)現(xiàn)新的格式塔,就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結語
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完形,強調整體,強調結構,強調異質同構的力的作用。它提出從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但忽略了情感、意志、本能,斷言客觀現(xiàn)實僅是通過直接經驗而構思出來的東西,同時,對其他分析方法完全否定,必然導致主觀唯心主義。完形心理學并不是惟一研究藝術心理學的方法,學習使用這種方法要既吸收又克服,使它更好地為藝術研究服務。
[參考文獻]
[1]美#8226;魯?shù)婪?8226;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美#8226;魯?shù)婪?8226;阿恩海姆著.視覺思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英#8226;R.L.格列高里著.視覺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杜,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