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保護、傳承、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顯得越來越重要和必要。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應注重地域性、系統性、規(guī)范性、多樣性及瀕危、無形優(yōu)先原則。為了推進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制定統一建設規(guī)劃,爭取多方支持;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員;拓寬信息資源搜集渠道;建立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注重服務于當地特色經濟發(fā)展;注意知識產權保護。
[關鍵詞]地方高校圖書館;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0.74;G259.276.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41(2010)06-0050-04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各民族在自己生息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地方高校是一個地區(qū)的智力資源庫和文化信息中心,集聚了該地區(qū)的人才資源優(yōu)勢,因此,在保護、傳承、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問題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責任重大。地方高校圖書館建設本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是保護、傳承、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舉措和途徑。本文以廣西桂中地區(qū)為例,探討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問題。
1 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是保護、傳承、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的需要
廣西桂中地區(qū)地處廣西的中部,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其境內,轄有柳州市、來賓市及其所屬的金秀瑤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其他八個縣、區(qū),人口約1 100多萬,世居著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信息,有些有文字記載,但相當一部分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的,很容易丟失和遺忘;另外,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下,由于人們對傳統民族文化價值認識的偏頗,也使得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受到影響,致使部分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瀕臨失傳的危險。這一切都說明,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fā)展的形勢不容樂觀。
1.2 是為地方高校的教學、科研活動服務的需要
地方高校是面向地方培養(yǎng)人才的區(qū)域性教學型高校,地方高校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著重于應用型、實用型、技術型人才,其教學科研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實踐性。為適應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圖書館應在學科建設、專業(yè)分布上調整信息資源布局,建立本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這既要體現圖書館的館藏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自身的人才優(yōu)勢,研究本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文化,為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信息動態(tài)、最新研究成果和查詢服務,為地方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
1.3 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需要
特色館藏是指一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料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一個圖書館中獨具特色的部分館藏;二是指一個圖書館總的館藏體系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我們一般所說的特色館藏是指第一個含義[1]。其特色又包含了學科特色、地方特色和校內特色三方面[2]。廣西桂中地區(qū)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是研究少數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地方高校圖書館建設本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既為全社會特別是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素材、史料,又充分地體現了地方高校鮮明的地域、人文環(huán)境,具有鮮明的館藏特色。
2 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收錄的主要內容
2.1 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名勝資源
廣西桂中地區(qū)目前還遺留有一些歷史名勝,它們用實物形式記載著少數民族經濟、社會政治發(fā)展的狀況,為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例如,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忻城縣土司衙門,是中國境內唯一保存得最完整的壯族土司建筑,該建筑群占地達4萬平方米,被譽為“壯鄉(xiāng)故宮”。忻城土司衙門采用磚木結構,既具有中原古典宮廷建筑的特點,又具濃郁的民族特色。對土司文化的挖掘、研究具有積極意義,是保護中華民族文化及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 表現民族風情的建筑資源
廣西桂中地區(qū)現存的一些獨具民族風格的建筑,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同胞的聰明才智,并以民族圖案標識的形式為人所知,這些特色建筑是歷史文化保護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建筑的很好史料。例如,壯族民居、侗族干欄式民居等,尤其是侗族鼓樓和風雨橋,更是其中的瑰寶。鼓樓是侗寨的中心,是祭祀和舉行盛大儀式的場所,同時又是大家休息娛樂的場所。鼓樓是一座純木結構的建筑,底部為方形,中置火堂,四周鑲木板,設長凳[3]。而侗族風雨橋一般建在寨河的下游,是一種杉木組合的托架支梁式木橋,其構思獨特、結構科學、造型優(yōu)美、功能多樣。據不完全統計,桂中地區(qū)三江侗族自治縣現有鼓樓159座[4]40、風雨橋106座[4]52,馬胖鼓樓、芭團風雨橋、程陽風雨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3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和傳統體育項目資源
民族傳統節(jié)日和傳統體育項目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活化石,集中展現了民族生活方式和民族傳統文化,成為深植于中華大地上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需要進一步挖掘的文化寶庫。桂中地區(qū)各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和體育項目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柳州市魚峰山腳下每年的“三月三山歌節(jié)”是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魚峰山歌圩;融水苗族同胞傳統的斗馬體育項目和蘆笙節(jié)也別有情趣;金秀瑤族的同胞則每年都過“盤王節(jié)”,紀念瑤族的始祖盤王;三江侗族同胞的“搶花炮”是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的比賽項目,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現代的侗族搶花炮活動已由宗教祭祀活動向娛樂、健身、旅游等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廣西侗族搶花炮文化在與體育、民族旅游的融合中得以快速發(fā)展[5]。
2.4 少數民族音樂和舞蹈資源
桂中地區(qū)的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音樂和舞蹈是最具代表性的。壯族的山歌隨著劉三姐的故事響遍八桂大地;侗族大歌可稱為侗歌的精華和代表,被稱為“最有魅力的復調音樂”,2009年已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族的團結舞——多耶舞也很出名。
2.5 各少數民族其他信息資源
桂中地區(qū)的各少數民族其他信息資源也應作為搜集的內容。例如,桂中地區(qū)各少數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分布狀況、分支構成、數量變化、語言文字、婚喪習俗等內容均應列入搜集內容之中。
以上的收錄內容基本涵蓋了桂中地區(qū)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收錄的形式應包括實物、圖片、原稿、模型、實況錄像等。
3 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的收錄原則
地方高校圖書館在建設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的過程中,為使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用在刀刃上,在明確了收錄的主要內容后,還必須明確收錄的基本原則。
3.1 收錄文獻的地域性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地政府都比較注意挖掘當地文化,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yè)??梢哉f,離開地域性,少數民族文化即失去了滋養(yǎng)的土壤。而且,即使同一個民族,因為居住地不同,他們所屬的支系不一定相同,風俗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收錄桂中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時,必須突出地域性特征。只有這樣,才能真實展現少數民族的文化內涵。
3.2 收錄文獻的系統性、規(guī)范性原則
在收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時,既要力求把桂中地區(qū)的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搜集完整、有序,又要具體、全面反映一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各個方面;搜集到的文獻,對于紙質原始文獻要按統一著錄標準進行標注,數據庫數據規(guī)范要依照國家標準GB/T2901-92《數目信息交換用磁帶格式》及該標準推薦執(zhí)行的“中國公共交換格式(CCFC)”制定。
3.3 收錄文獻的瀕危、無形優(yōu)先原則
所謂瀕危是指遺存在少數高齡老人記憶中的傳統文化;無形是指語言與歌舞及傳唱藝術[6]。這些文化遺產很多沒有物質載體,也極容易隨著老人的故去而失去傳承。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要本著搶救、保護珍貴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優(yōu)先搜集、整理瀕危、無形的文化遺產,并通過現代音頻、視頻網絡技術加以保存下來。例如,2009年,地方文化工作者首次在忻城縣發(fā)現一種古老的壯族歌曲——悲歌。這種歌曲是壯族同胞在各種悲傷場合唱的歌曲,目前只有少數高齡壯族老人會唱,他們手中還保留有完整的歌本,全用壯文書寫。如果不及時收錄保存,很有可能失傳。
3.4 收錄文獻載體的多樣性原則
桂中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記載著當地人民的歷史發(fā)展和生活演變,由于網絡環(huán)境下地方文獻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在收錄時間上要古今兼顧,內容上要“普”“?!苯Y合,載體形式應多樣化。應根據文獻的具體類型、完整程度和圖書館的技術水平選擇不同的載體。一般而言,應該是圖片文獻和實物文獻、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并重,各揚其長。
4 [JP2]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JP]
4.1 制訂統一建設規(guī)劃,爭取多方支持
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設館藏數據庫是一項繁雜的工作,要有條不紊、有計劃地進行。高校圖書館必須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規(guī)劃方案,制訂具體目標,落實資金來源、資源采集方式和人員分工,明確責任和任務。此外,還應該積極取得政府、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以推進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順利開展。
4.2 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員
搜集、整理少數民族文化信息源是一件專業(yè)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搜集、分類、整理、補缺和網絡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僅需要具備圖情專業(yè)知識,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網絡制作技術,并對桂中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熟悉,具有較強的信息挖掘能力,能時時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及時補充、完善資源庫信息。這需要高校和圖書館合力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的專業(yè)信息人員,否則,這項工作無從展開。
4.3 拓寬信息資源搜集渠道
信息源是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的主要問題,只有具有豐富、權威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資源庫才能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首先,高校圖書館要盡可能地拓寬文獻搜集途徑。圖書館獲取文獻的途徑主要有訂購、征集、復制、交換、呈繳、捐贈等。地方高校圖書館要獲取全面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應積極鼓勵社會機構、民間和個人捐贈;對于散落民間的珍貴文獻可以進行有償地采購、收購,而大量的信息資源,特別是原始的文獻,則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專業(yè)搜集,通過實地采訪、制作模型、實物拍攝和搜集手稿等方式獲得第一手資料。還應與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和其他高校圖書館聯合,利用各館的資源優(yōu)勢,整理出其中的缺失文獻,使資源庫的信息更全面。其次,圖書館可以利用網絡的各種搜索引擎對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的桂中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整理、過濾和綜合分類,進行有效重組,把隨機、無序、分散的信息序列化,并按規(guī)范標準進行分類索引,建立讀者導航數據庫。再次,地方高校圖書館還應充分利用地域優(yōu)勢,搜集灰色文獻資源。地方高校圖書館不僅要大力搜集相關的傳統文獻(包括書、刊、報及電子資源),還應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聯系密切的優(yōu)勢,搜集有關當地科技、歷史、經濟、文化的各種灰色文獻[7]。通過搜集灰色文獻,不僅可以準確獲得地方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發(fā)展、建設等方面的重大決策信息,而且可以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4.4 建立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桂中地區(qū)的各個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應本著資源共享、互補互利的原則進行合作。根據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的文獻優(yōu)勢,結合各自的專長,加強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的搜集、整理。數字化、網絡化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必要條件。館際間通過簽署信息資源共享協議,建立文獻傳遞和虛擬參考咨詢管理平臺,集各成員館的數字資源于一體,由導航系統引導讀者進入數據庫,使各類讀者都能共享信息資源,實現社會效益和信息資源庫利用率的最大化。
4.5 資源庫建設應注重服務于當地特色經濟發(fā)展
廣西桂中地區(qū)不僅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自治縣,還有一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生活貧困,經濟發(fā)展缺少支柱產業(yè)。因此,地方高校圖書館建設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庫必須服務于當地經濟發(fā)展,為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地方政府的民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作智力支持。把正在興起的綠色生態(tài)旅游業(yè)推向市場,增加少數民族群眾的收入,提高他們的文化生活質量。例如,柳州市就很注重柳州市所轄少數民族自治縣的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據悉,2009年11月,“探秘三省坡”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正式啟動。它是侗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核心地區(qū),它將被打造成湘黔桂侗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8];同月,首座苗族生態(tài)博物館開館,它位于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xiāng),館內舂碓、苗錦等300多件苗族“文化”展品及周邊秀美的梯田、特色吊腳樓加上動聽的笙歌、優(yōu)美的舞姿,吸引了區(qū)內外近千名游客前往觀光[9]。
4.6 資源庫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產權保護
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搜集和傳播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知識產權問題。雖然中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保留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屬于合理使用,但復制的數量受到嚴格限制,而且只限于本館收藏的范圍,所以,如果圖書館要把少數民族作品、工藝品、歌舞、文字等信息資源數字化,制作成館藏數字文獻,就必須取得作者或得到著作權機構的理解和支持,簽署授權代辦協議;另外,通過其他搜索引擎得到的文獻,著作權不屬于圖書館,圖書館沒有修改權利,只能整合和利用,如果超出合理使用范圍,就有可能侵權。
總之,廣西桂中地區(qū)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為地方高校圖書館建設資源庫提供了[JP2]堅實的基礎,地方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建立科學合理的民族特色館藏體系,以傳承、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依托少數民族文化信息資源,為當地的民族文化保護和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金以明.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6):93—97.
[2] 李 瑋.試論高校圖書館藏書結構的特色化[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05(1):33—34.
[3] 顏其香.中國少數民族風土漫記(中)[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01:326.
[4] 楊筑慧.侗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5] 周 華,錢應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導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57.
[6] 白 晶.赫哲族文化遺存數字化搶救若干問題研究[J].圖書館學刊,2009(5):27.
[7] 蘇利英,等.淺談地方性高等院校專業(yè)教學與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20.
[8] 韋國政.“探秘三省坡”在三江啟動[N].南國今報,2009-11-11(2).
[9] 龍林智.首座苗族生態(tài)博物館開館[N].柳州晚報,2009-11-27(6).
[收稿時間]2010-06-29
[作者簡介]楊彥春(1971—),女,館員,圖書館學碩士,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