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問我們的中小學校長:“你關心教師嗎?”相信每一位中小學校長都會毫不猶豫地做出肯定回答。假如再問我們的中小學校長:“你會關心教師嗎?”恐怕不少校長就需要在認真思考后慎重回答了。的確,校長只有關心教師,才能贏得教師的愛戴,真正建立自己的威信。這一道理,中小學校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筆者近日對河南省周口市200名中小學校長的調查發(fā)現,超過半數(56﹪)中小學校長想關心教師,但并不懂得怎樣去關心教師。
好心走了“岔道”
具體說來,中小學校長對教師存在著明顯的“不當關心”問題。校長對教師的“不當關心”表現在:
1.關心教師就是對教師“有求必應”
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滿足了一個需求又會產生另一個需求。教師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和學校的目標一致,有的卻與學校的目標背道而馳。作為中小學校長,只能盡量滿足教師那些與學校目標一致的需求,對不合理的需求要敢于拒絕,甚至給予嚴厲的批評。否則既害了教師,到頭來也會害了自己。
2.把關心教師的業(yè)務混同于關心教師
中小學校長都很關心教師的業(yè)務,畢竟這關系到自己業(yè)績的好壞。但過于關心教師的業(yè)務,反而會使教師反感,覺得你對他不放心,在懷疑他的工作能力。而且,教師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多種需求,如果你只關心其業(yè)務情況,沒準兒會落個“冷血動物”的謔稱。
3.關心的內容與教師的真正需求背道而馳
例如,一名年輕的教師向校長抱怨自己的工作太累,校長可能覺得教師希望增加福利,于是想方設法提高他的福利。其實,該教師感覺到累的真正原因是對自己的前途憂心忡忡,是“心累”,真正需要上級對其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關心。這就需要校長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師,從而使自己對教師的實際關心與教師的真正需求相吻合。
4.關心教師的方式、方法不正確
如對一位新教師,校長詳細詢問他的家庭、社會關系、有何特長等,校長可能覺得這樣做是在幫助教師,但教師的感覺可能完全相反。又如,校長在例會上對一位年齡較大的教師進行業(yè)務指導,但他可能覺得校長并不是在關心他,而是讓他出丑。以上兩種情況,校長的關心容易引起教師誤解,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5.向教師施以小恩小惠
一些中小學校長覺得,既然自己對教師漲工資、晉升等沒有“生殺大權”,因此只能靠小恩小惠來表明自己在關心教師。小恩小惠固然能博得教師一時的歡心,然而更多的時候,教師關注的是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一旦你滿足不了教師稍高一點的需求,他們就覺得你不是在真正關心他們。況且,小恩小惠往往是以犧牲學校整體利益為代價的,一旦曝光,對校長自己也很不利。
6.不能一碗水端平
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中小學校長對一些人倍加信任,視其為心腹,對其他人則處處防范,甚至讓心腹去監(jiān)視那些人。把教師分為三六九等:對心腹有求必應,特別優(yōu)待;對那些與自己不冷不熱的,用小恩小惠進行籠絡或者不聞不問;對那些不聽話的、有棱角的,則尋機給“小鞋”穿。不能一碗水端平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對男女教師不能一視同仁,覺得女性對成就的內驅力不夠,希望穩(wěn)定、舒適的工作。于是,對她們的一些基本需求關心得多,而很少關心她們的職業(yè)發(fā)展等高級需求。不能一碗水端平,勢必打擊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產生內耗,不利于教師的團結。
7.好許諾,開空頭支票
每個教師都有獲得漲工資、晉升的期望,作為中小學校長,自然想抓住他們的這個需求進行激勵。是直接告訴校長在為他們的漲工資、晉升而努力,還是不說為妙呢?不說,擔心教師覺得校長根本不關心他們。但是,輕率許諾的結果其實更糟。一旦許諾落空,校長在教師面前就威信掃地了。因此,不要輕易許諾。關心教師,重要的不在于說,而在于做,要讓教師感受到校長真正在為他們的期待而努力行動。比如在上級、同事面前夸贊教師,給教師展露才華的空間,放手讓教師挑重擔等等。如果校長已經許了承諾,而由于情況發(fā)生變化,以致無法兌現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向教師道歉并坦誠不能兌現的緣由,以求得到教師的諒解。
8.關心教師就是不批評教師
批評也是關心教師的一種方式,恰當的批評有助于教師的改進提高。如果教師有了問題,不及時進行批評,將會使教師在偏離學校正確發(fā)展目標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犯的錯誤越來越嚴重。當然,批評如果使用不當也會有副作用,如造成教師的逆反情緒、使上下級關系緊張等。因此,一定要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考慮教師的自尊心,批評要對事不對人。
關心如何變“正當”
中小學校長對學校的管理,本質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校長不關心教師是不行的,但“不當關心”也會事與愿違。要正確地關心教師,校長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傾聽教師的心聲
讓教師感受到校長的關心,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傾聽教師的心聲。為此,校長就要掌握傾聽的技巧:第一,要有正確的“聽”的態(tài)度。校長要專心地聽教師談話,態(tài)度謙虛,始終用目光注視對方,不要做無關動作,如看表、修指甲、打哈欠等;第二,要善于通過肢體語言或其他方式給予教師必要的反饋,做一個積極的“聽話者”;第三,提出問題。憑著你所提出的問題,讓對方知道,你是在認真地聽他說話,并通過提問使談話更深入地進行下去;第四,不要中途打斷對方,讓教師把話說完,講話者最討厭的就是別人打斷他的講話。因為這樣,在打斷他的思路的同時,又讓他意識到你不尊重他;第五,要巧妙地表達你的意見,不要表示出明顯與對方不合的意見,因為對方希望的是聽的人“聽”他說話,或希望聽的人能設身處地為他著想,而不是給他提意見;第六,要聽出言外之意。一個聰明的傾聽者,不能僅僅滿足于表層的理解,而要從說話者的言語中聽出話中之話,從其形體的動作中解讀出隱含的信息,把握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到教師真正的心聲。
2.理解教師的真正需求
關心學派的首要代表人物——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內爾·諾丁斯認為,關心是通過關心者的關注、動作移植使被關心者作出相應反應而完成的。關心者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接近被關心者,當這一切順利進行時,被關心者積極地接受了關心者的思想和行為,分享他的贊美和成就。當我們想去關心別人時,第一步是從自我移開,在感情上去接受對方。第二步是回應,回應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行動。關心者應隨機應變,而不是將關心視為例行公事去做,不考慮對方的真正需求。
從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關心的內容還是關心的方式中出現的關心不當,都是因為校長沒有了解教師的真正需求,不知道教師需要哪方面的關心而去關心,導致關心變得無效。所以,從關心不當的本質上看,是校長不了解教師。校長之所以不了解教師則是因為校長很少與教師溝通交流或者在溝通交流時缺少方法、技巧。校長與教師溝通的時候,要學會用聊天的方式去了解教師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說教。教師感覺到校長對待自己的平等態(tài)度,也就會樂于將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知道了教師真實想法,你才知道教師最需要什么。
同時,校長要注意關心的范圍。關心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關心教師必須適度,要講求成本核算,要限定在學校制度許可的范圍內,自己不能完全控制的關心少做。如教師漲工資、晉升等都不是校長可以控制的事,就不要輕易許諾。校長要關心教師與學校目標一致的需求,而對其不合理的需求加以引導。
3.要掌握關心的分寸
要讓教師感覺到你的關心恰如其分。中小學校長希望教師對自己而不只是對學校有感激之情,但要恰如其分,不可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攬,壞事都往別人身上推。曾聽到有的中小學校長對教師說:“你之所以獲得……是因為我向上級極力推薦……是因為我據理力爭……”這樣說教師并不領情,因為這本來就是校長的工作。中小學校長在與教師談這件事的時候,要分清主次,首先肯定這主要是教師努力工作的結果,順便提到自己也盡了推薦的微薄之力。有的中小學校長遇到自己辦不成的事,習慣向教師抱怨:“不是我不想辦,是上級糊涂……”或“上級太官僚……”這樣做的后果是,第一,使教師對校長失去信任,認為校長無能;第二,對組織失去信任,不再安心工作,最終會影響校長的工作業(yè)績。這樣做既害了組織,又害了自己。
4.要敢于承擔責任
當教師出現工作失誤時,作為中小學校長,要敢于承擔責任。實際上,當教師出現工作失誤時,也正是最需要校長關心的時候。這時校長承擔管理不力之責,不僅不會損害自己的威信,反而會贏得教師的愛戴和忠誠。
總之,中小學校長只有恰當地關心教師,才能贏得教師的充分信任,才能高效、高質量地完成管理工作,自己也會有很好的職業(yè)發(fā)展前景。
(作者單位:河南周口師范學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