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基礎教育在我國經(jīng)歷了三次普及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在學校和科技界,以程序設計為突破口,受眾人數(shù)為數(shù)百萬;第二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主要針對知識界和在職人員,以文字處理和辦公軟件為突破口,受眾人數(shù)為數(shù)千萬;第三次是在21世紀,面向全社會,以普及網(wǎng)絡和信息技術為突破口,受眾人數(shù)將達數(shù)億,計算機及信息知識已成為一切有文化的人的一種基本素養(yǎng)。
伴隨著我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發(fā)展,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各種認證功不可沒。類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的“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全國信息應用技術證書(NIT)考試\",各地教委組織的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對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起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IC3是一種在國際上被證明了的權威、有效的能力認證,英文全稱為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稱為“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認證”。它促使各類知識工作者形成信息與通信技術應用(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核心能力,進而提升企業(yè)競爭力,發(fā)展個人職業(yè)生涯。IC3已被全球60多個國家認可,大量國際性機構(gòu)對該認證給予支持,確保通過考試的人才可以通行世界。美國1500多所大學對通過考試的學生打開方便之門,他們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地申請免修美國大學的部分學分。
本期專題策劃將就IC3國際認證標準的可操作性、基于IC3的專業(yè)課程改革、培訓教材多視角與認證標準呼應、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面向應用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等方面對IC3進行解讀,以期明確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增強改革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