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四季輪回,一轉眼又到了放寒假的時候。放假后學生猶如出籠的鳥兒,無拘無束,很容易將平時必須遵守的一些規(guī)定拋到腦后,進而隨心所欲,無所事事,甚至沾染上一些不良的習氣。更兼學生接觸到的人員復雜,口袋里多了幾個壓歲錢,往往容易生出事端。如何利用寒假開展課堂之外的教育活動,做到既讓班級管理不留真空,又使學生松而不散,過一個更有意義的寒假?
讀完于丹的《論語心得》《論語感悟》,恰好寒假到了,上小學的孩子假期也較長,多少有些“閑心”,我就跟兒子商量:“假期一起背《論語》好不好?”小家伙勉強同意每天背一條。
背了幾條后,小家伙明顯沒什么興趣。用什么辦法來調動他的積極性呢?我想起了陶繼新教育兩個女兒的故事。陶繼新特別強調“文化存款”,他對兩個女兒說誰把《論語》20篇背完,就發(fā)給家庭獎金1萬元;每背誦1篇,即支付獎金500元,最后兩個女兒都背會了《論語》。而兩個女兒結婚,他卻分文未給。有這樣重視家教的父親,才有那樣出色的女兒。
主張兒童讀經的王財貴博士認為,中國人要讀的第一本書就是《論語》。這一本書不讀,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化人,誦讀《論語》當是兒童求知的關鍵內容與精神內核。
大道從簡,學習經典的方法并不復雜,是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
于是,我和兒子約定:“每背十條給一元零花錢,爸爸和你一塊兒念?!毙〖一锏姆e極性被調動起來。為了給兒子釋讀,我同步讀了《孔子傳》《孔子學院》和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當他心情好時就給他解釋幾條。假期結束,兒子背了幾十條。當然,或許他一時難以理解,但滲入生命的東西會慢慢發(fā)酵,終有一天會發(fā)芽開花的。
我想,如果老師有意識地組織引導學生假期背誦經典或共讀效果會更好。老師也可以跟家長結合,新教育實驗學校及教師開展的親子共讀就是很好的模式。開學后還可以組織有家長參加的背誦比賽和共讀交流,這樣在班集體誦讀氛圍影響下,家校結合,背誦經典會進行得更順利。
濟南的陳明磊老師,五年時間帶著他的學生背誦了大量的國學經典,開發(fā)了學生的記憶力,學生作文也寫得超棒。當別的孩子飽受著作業(yè)與測試煎熬時,陳老師的學生卻自由自在地接受國學經典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所以,只要老師愿意,假期與家長結合做這樣一件利于孩子長遠發(fā)展的好事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