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律,仍恐懼等四則
有法律,仍恐懼
(《財經》2010年第1期“有法律,不恐懼”)
許章潤教授在這期“法眼”欄目中深入而尖銳地批判了李莊案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司法怪現(xiàn)象,標題不啻為一個法律信仰者的風骨召揚。
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百姓,我依然從相關的報道中感到了恐懼。律師李莊已經被判有罪,黑老大龔剛模的所謂“立功”已經成立,依照法律行家們的看法,他逃脫死罪幾乎是勝券在握。一個作惡累累、奸佞狡詐之徒,就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成功地“另類”越獄了。此等結局不由得讓人脊背冒冷汗。
一起李莊案,暴露出人們在很多大是大非問題上的思維混亂,我擔心人們在道德上的混亂將會因此更加嚴重。
北京 波波
城市化文叢中的情與理
(《財經》2010年第1期“城市化擇徑突圍”)
關于城市化與現(xiàn)代化、福利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媒體學界多有論述,但媒體之描摹大多因追求可讀性而淺顯零散,學界之論述探索深入但缺乏溫情。而該篇文章可貴之處在于,人文關懷與理性探討并舉,羅織縝密,潛移默化。
作者細節(jié)到位但不矯揉,邏輯深入而有條理。從農民工彷徨流徙切入,談現(xiàn)象,從一個普通家庭的難處寫到農民工群體的無助、無奈。談原因,從危機環(huán)境中外需不振的階段性因素寫到城鄉(xiāng)二元區(qū)隔這一根本,讀來十分過癮。
尤喜一語:“承平時日,人們多喜奢談分享共贏;危機猝然來臨之際,利益的分野與滻格便有激化的可能?!绷钫茩嗾咩ぬ?,令研究者深思。
北京 余威
悲觀看待腐敗
(《財經》2010年第1期“監(jiān)獄尋租鏈”)
沒有監(jiān)督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這是絕對的真理。但有監(jiān)督地方的也產生腐敗,不過是多少而已。一樣的方法,把監(jiān)督者買通就行。美國這種事情也有的是,只不過除了身在此地的敝人之外,沒什么人關心就是了。 美國的特點是把腐敗制度化,最簡單的就是政治獻金。
雖然每個人、每家公司有限額,但是要知道在美國成立公司的成本幾乎為零,簡單地多開幾家公司就是了。還有司法交易,簡單說就是你認罪就可以減輕判罰,以減少法官的工作。 腐敗是人性問題。我當然希望有監(jiān)督,不過在中國的現(xiàn)實中,再加一層監(jiān)督也不過是再加一條腐敗和尋租鏈而已,沒有什么用處。
《財經網》網友
政府財政支出應該加大
(《財經》2010年第1期“隱蔽的失衡”)
知易行難。中國傳統(tǒng)上實行的就是“藏富于國”而非“藏富于民”。這幾年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確實要高于同期GDP、個人收入,但在政府增加的部分中,中央政府拿去了大多數(shù)(中國傳統(tǒng)上實行“強干弱枝”),地方政府拿去了少數(shù)(地域分配極不均衡)。前者可以從公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中獲得,賣地財政是地方政府的半個財政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中央政府確實應該在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農村等方面加大投入,把在這些方面的欠賬彌補一下。政府不如在財政支出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以求事半功倍。
《財經網》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