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初的一天,我正在辦公室看書。辦公室的門被悄悄地推開一條縫,一個小腦袋伸了進來,原來是三(2)班的馮××,她神秘兮兮地對我說:“老師,你看——小石子!”邊說邊把手中的小石子遞給了我。這是一顆極為普通的小石子,我翻來覆去地觀察,真沒發(fā)現(xiàn)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轉(zhuǎn)念一想,即然她把石子遞給我,肯定有“重大”的發(fā)現(xiàn)。我一邊把石子還給她一邊問:“這顆小石子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她接過石子非常認真地說:“老師,你看,這顆石子是棕色的,而且還有條紋,但是小石子上卻有一個坑,坑里有一個白色的小顆粒,跟整個石頭完全不一樣?!?/p>
看到馮××認真的樣子,我不禁想到:對于一個三年級剛剛接觸科學課的學生來說,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是多么重要呀!我應(yīng)該如何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引導她開展深入的探究活動。想到這里,我故作吃驚地對馮××說:“你知道嗎?前兩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電視節(jié)目,是介紹賭石的。有人搬來一塊石頭,從外表看很普通,可是用電鋸切開石頭,在石頭里面居然藏著價值連城的寶石呢!你這個白色顆粒會不會也是價值連城的寶石呀?”聽了我的話,馮××非常興奮地說:“真的嗎?”我笑了笑說:“要證明它是不是寶石,首先要知道寶石的特點,然后還要仔細地觀察小石子中的白色顆粒是不是具備寶石的特點。通過觀察、比較之后才能作判斷。”聽了我的話,她高高興興地帶著小石子離開了辦公室。
第二天一大早,馮××很掃興地對我說:“老師,我觀察過了,這個白色顆粒肯定不是寶石。因為我看了媽媽的鉆戒,它是閃閃發(fā)光的,可漂亮了,而這個小白顆粒不閃光,所以我覺得它肯定不是寶石?!薄芭?既然它不是寶石,那是怎么回事呢?”我進一步引導她提出新的猜想。她拿著小石子想了一會,試探著問我:“老師,您說會不會是一塊白色的石頭撞到了這塊石頭,白色的石頭比較堅硬,把這塊石頭撞出一個小坑,但是白色石頭又很不結(jié)實,結(jié)果石子上留下一顆白色的小顆粒呢?”“你有新的想法很好,當科學家們遇到問題之后,就是像你這樣提出自己的猜想?!蔽依^續(xù)鼓勵她說:“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確呢?需要想到新的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你還能夠繼續(xù)研究嗎?”“能!一定能!”馮××很有信心地握著小石子。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提到,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課程將細心地呵護兒童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lǐng)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guān)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的關(guān)系,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chǔ)。在與馮××交流的過程中,我并沒有告訴她問題的答案,而她也沒有發(fā)現(xiàn)價值連城的寶石,但是在我的引導下,她經(jīng)歷了觀察—猜想—驗證—提出新問題這樣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這既激發(fā)了她科學探究的興趣,又讓她了解了科學探究方法。我想這在她的學習生涯中,應(yīng)該算是一個非常大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