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一走進辦公室,就聽到同事在說:“這些學生是怎么了,馬上就考試了,時間那么緊張,我不停地講知識重點,恨不能把一分鐘當兩分鐘用,可學生就是死氣沉沉,對復習一點興致也沒有,個個無精打采,這樣下去,期末怎么能考出好成績呢?”聽這位老師一說,其他老師也深有同感地回應著。
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著辦公室里老師們的議論,忽然想起了“超限效應”,它來源于一個故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室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動人,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后,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這就是“超限效應”,即由于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xiàn)象。“超限效應”反映了幾個問題: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注意方式與方法,沒能注意“度”的把握,沒有進行換位思考。
我認為,上面教師們所討論的現(xiàn)象,正是超限效應的一種反映。是學生真的不想在期末質量檢測時考出好成績嗎?是學生們真的厭學嗎?很明顯,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師把考試的焦慮帶進了課堂,只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考取好的成績,而沒有考慮學生的情況,在最短的時間里給了學生太多的知識信息,遠遠地超出了學生的接受容量。因此,學生對于一些知識及教師的頻頻教導有些麻木,甚至是厭倦。
所以,臨近期末考試,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時候,教師首先不要把復習的焦慮帶到自己的課堂上,滿堂講,滿堂灌,這樣對學生和自己都沒有益處。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精益求精,課堂容量一定要掌握在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另外,各科都進入緊張的復習,學生課堂上很容易疲勞,老師一定要采用多種復習方法,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高質量地學習。■
來自博客的評論:
高處不勝寒:寫的真是不錯,很同意您的看法,期待您更精彩的文章。
2010-01-07 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