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饑似渴”來形容我讀這本書的感覺,絲毫不過分。一邊聽著舒緩的音樂,一邊以驚人的速度讀完這本書,突然覺得,遇到《親愛的安德烈》,是我的幸運,更是我的幸福。因為,我跟龍應(yīng)臺有著相似的期許和憂慮。
每個母親都希望能夠以恰切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交流,了解孩子,靠近孩子,走進(jìn)孩子的心靈?;蛟S是因為地域和工作的原因,龍應(yīng)臺選擇了通信的形式:她跟兒子約定,共寫一個“專欄”并發(fā)表。三年時光,在母子間的“飛鴿傳書”中,徐徐度過。龍應(yīng)臺“認(rèn)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rèn)識了自己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收入了龍應(yīng)臺和兒子之間的三十多封信,每一篇讀來都那么親切自然。他們談生活,談學(xué)習(xí),談工作,談交友,談愛情,談貧富,談種族,談文化,談國籍,談品位……甚至談生死。他們的交流,始終在一種平和、平等、尊重、自然、溫婉的氣氛中進(jìn)行。一場交談,就是一場傾心的“華章”,沒有咄咄逼人,更沒有粗暴與輕率。兒子永遠(yuǎn)保持獨立的秉性與人格,大膽表達(dá)自己認(rèn)識世界與感受周遭的體驗、收獲和疑惑,母親的言語則有春風(fēng)化雨般的綿力,講故事,打比方,拉家常,旁征博引……不論采取哪種方式,總能讓兒子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fā),從而接近事物的“真相”。
比如,跟兒子談到“玩”時,她曾引用席慕蓉的話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沒有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干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shù)。因為,他沒有第一手接觸過美。”她還說:“上一百堂美學(xué)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到大自然里走一天……講一百次文學(xué)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xué)問的根本?!钡撬謱鹤诱f:“我是否一點也不擔(dān)心我的兒子將來變成冬天里的蟋蟀,一事無成?我當(dāng)然擔(dān)心……性、藥、搖滾樂是少年輕狂時的自由概念,一種反叛的手勢;走進(jìn)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上的荊棘。”
這樣的談話,多么富有魅力啊??吹贸?,她既鼓勵兒子玩,又要兒子區(qū)分玩的界限,把握玩的方式、方法和度。勸誡的藝術(shù),被她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談到“將來想做什么”的時候,作者跟兒子說:“什么樣的工作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每天為錢的數(shù)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當(dāng)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dāng)你的工作有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yán)。成就感和尊嚴(yán),給你快樂。”多么生動而有震撼力的聲音啊,發(fā)自心底,娓娓道來,入情入理,怎么能不讓聽者為之感動?
讀《親愛的安德烈》,每一封信,都有一個明確、有意義的問題或主題,從而帶給讀者深遠(yuǎn)的思考。而這些信,既讓我們看到了作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的良苦用心和思維智慧,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十八歲男孩的成長過程。也許,他的成長正是我們自己孩子未來人生的一種印證。就此意義而言,這是一本觀點明晰、思想深刻、充滿睿智的“教科書”,也許它會幫助許多彼此越來越陌生的母子、或者“隔膜”不斷加劇的父子敞開心扉,走出“陌生”、“冷漠”的泥潭,走向灑滿陽光、開滿鮮花的美好境地。
讀著《親愛的安德烈》,我越發(fā)相信這樣一句話:合適的文字遇到適合的讀者,是它的幸運;合適的讀者遇到適合的文字,是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