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師大二附中的德育工作在對良好傳統的傳承中積淀、思索、提煉、突破,并在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德育美學觀》的啟發(fā)指導下,在實踐中建構起了“欣賞型德育模式”。
欣賞型德育,就是要求將道德自身的美展現出來,將道德教育的美創(chuàng)造出來,使之可欣賞,在道德主體對道德和道德教育欣賞的過程中,促成其道德認知和情感的自主建構以及道德行為的自覺體現。
在自覺進行德育立美建構的探索中,二附中的老師們形成了一些基本認識和策略措施,概括起來由如下幾個原則和關鍵概念構成:
欣賞型德育操作原則有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各類教育活動應把握的基本原則,包括:自覺性原則、有序性原則、人文性原則、自主性原則;二是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與實施應把握的具體原則,包括:審美化處理原則、真實性展現原則、主導性提升原則、自主性生成原則。
自覺性原則提示我們,參與欣賞型德育模式探索的人們應當認真疏理自己已有的成功教育實踐,思考如何將教育生活中蘊藏著的自發(fā)的美麗變成自覺的教育行為。有序性原則是對處理德育的“部分之與整體”、“細節(jié)之與全過程”提出的要求。有兩個基本層次的有序要求:對學校德育整體而言,要讓德育整體安排(特別是德育專題教育活動)有序,節(jié)奏在張弛中遵循美;對具體教育活動而言,細節(jié)及細節(jié)間關系處理的有序,要求教育活動的策劃、準備、開展的步驟遵循“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這樣才能或動情至深,或曉理深刻。人文性原則和自主性原則,主要關注的是欣賞型德育的師生關系模式以及學生道德“自主建構”的促成。人文教育可以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更是德育的基本方式,德育應尊重學生主體性,德育行為本身應當是合乎道德的。
在上述基礎上,學校將德育立美的重點放在了學校大型教育活動逐一審美化設計和班會、團會活動的立美創(chuàng)造上,形成了以下具體立美原則:
審美化處理原則,這是首要的和最主要要求。問題是對什么進行審美化,怎樣進行審美化?;\統地說,要對“德育”進行審美化,實現“德育美”的追求。德育美由幾個層面組成:德美、育美、師表美。
挖掘和展現“德美”:德美需要發(fā)現、發(fā)掘和審美化呈現。挖掘德美,就是要勤于對那些感動我們的人、感動我們的事、感動過我們的生活場景和過程以及蘊藏著道德智慧美、道德人格美的各種德育題材的發(fā)掘、積累與運用。比如,班主任何杰老師在“成長的價格”主題班會前,對本班每個家庭給孩子教育的物質投入和非物質投入做了橫縱多角度的收集,在班會上呈現、分析、挖掘了其背后情感因素和故事,對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撼,同時喚醒其審視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成長“價格”所產生的“價值”應該在哪里。典型的故事就是展現德美的優(yōu)秀題材。類似事例還有很多。
設計和營造“育美”:教育的過程與形式需要立美。對于感動或啟迪過我們的人物、事件或過程,我們在與人分享這份感動或啟迪時,采用的形式和過程(細節(jié)及整體)可以多樣,但需要符合審美的規(guī)律。例如,一種思想需要表達,我們可以以詩、歌、散文等多種形式實現,可以配樂,可以激昂澎湃,也可以娓娓道來;可能使人潸然淚下,也可能使人如沐春風。如果說我們展現的“德美”題材是“一幅美麗的畫”,那就讓學生在動聽的優(yōu)美旋律中欣賞這幅“美麗的畫”吧!所以,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和“讀圖時代”學生信息接收方式的特點,老師們在實施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中,選擇和利用適當的多媒體文件已經成為一種教育自覺。當然不同教育目標的教育活動形式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以明理為目標的活動,辯論和“問題樹”式分組討論形式是最適合的形式選項;以動情為目標的活動,特定故事的呈現、一封特殊的信件,以及富有感染力的主持詞是可以嘗試的;以體驗為目的的活動,一定要組織成員分享,如現在學校一些教育目標就是通過陳穎、郭燕老師牽頭開發(fā)的“拓展訓練”課的形式在實施。
自覺提升和自然流露“師表美”:師表美主要指教師的“表美”與“道美”有機統一而展現出的教師風格美?!氨砻馈保瑐戎亟處煹囊轮?、妝飾、言談舉止合乎“禮”,合乎“師”,合乎“美”;“道美”,即可供效法的表美的精神內涵。表、道合一的教師風格美,會產生德育潛能,會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會改善道德教育的效能。教師的表道合一及其自然而優(yōu)美的流露,是師表美教育潛能發(fā)揮的關鍵。奚畔老師在高三成人儀式預備班會上送給每位學生一個禮物。這是她自己構思、創(chuàng)作的,以每一位學生為關注對象的一首詩的陶泥文字。在她解釋為什么制作這樣的禮物的各種考慮,以及通過視頻展示每個制作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高中生活的對比和象征意義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流淚了。他們自發(fā)地給班主任深深地鞠了一躬。學生感受到教師用情的真誠和用心的不易(即師表美),遠遠超過了教師對這個環(huán)節(jié)寓意的解釋本身。
真實性展現原則,是針對部分教師在實踐中出現的誤區(qū)而提出的。他們將德育活動審美化改造操作成形式脫離內容的表演,不恰當地運用審美化技術而造成教育過程與教育目標聯系的牽強。我們的教育活動過程更多的應當是“問題求解”過程,“一題多解”更好。就怕是做成“證明題”——道德目標唯一,甚至受教育者輕易地知曉我們的教育結論,從而失去道德自主建構的過程和空間。真實性展現原則,要求我們營造的教育情境是真實的,學生是其中的欣賞者,也可以是情境美的貢獻者,但不應充當教師作為導演為證明一個事先已經預知目的的表演活動中的演員!當然,把演出作為任務來滲透其他教育意圖另論。
主導性提升原則,要求教師在處理 “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有機統一方面,不能因強調學生道德的“自主建構”就忽略了教師自覺性引導,甚至使教師成了退居二線的“觀察員”。教師應當成為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擔當好“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在活動進行的各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及時調節(jié)和引導。
自主性生成原則,這是與“主導性提升”對應提出的,主要針對實踐中的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的價值引導在方式上妨礙了學生的“道德欣賞和自主建構”,教師成了共同行動的“司令官”;另一種情形是,一些老師習慣于在學生自主性教育活動過程中不參與,卻在結束時,以“教師提升”的設計角色機械地進行所謂的理論提升。王穎老師“39人行”的班會鋪墊好人際間相互贊賞的要求后,以打散自然組合重新結組的組織形式,要求小組成員間相互有理有據地夸對方,之后安排每組最有感受的學生發(fā)言,分享其在被別人夸時的心理活動和感受(分享是促進自主性生成道德感悟),老師只是在學生分享不同感受和觀點時,適時提問和分享自己的感覺和思考(教師適時參與,但不充當裁判以及直接給出結論,實現主導性)。觀摩過這節(jié)班會或錄像的老師都感覺很精彩很到位。
欣賞型德育,在師大二附中已由自發(fā)到自覺,“讓德育美麗起來,讓師生的道德人生幸福、優(yōu)美起來”是師大二附中教育的美好追求。這個追求將不斷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