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北京市第十四中學遷到了新校址。那簇新的紅樓上整齊的白窗格,那碧綠的球場上矯健的身姿,還有穿行在校園中青春的笑臉,頓時成為兩廣路旁最醒目、最美麗也是最鮮活的風景。
十四中不僅有很美的新校園,還有值得驕傲的歷史。十四中的前身名為“畿輔學堂”,創(chuàng)建于1906年。清代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號召數名河北籍知名人士,對畿輔學堂進行了改建,將學校更名為“燕冀中學”,劉春霖出任校董。1935年,學校遷入清末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畿輔先哲祠內。也許是張之洞和劉春霖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天開新學界,地嬗古遺風”的思想為十四中的發(fā)展奠定了文化之脈,在百年的風風雨雨中,十四中始終保持著京城名校的品牌聲望。
今天,面對諸多的教育新概念、花樣翻新的教育模式,十四中人保持了冷靜的頭腦,王校長提出: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基礎教育要形成“以理做教育”的潮流,要在勤與愛中,融入理性的“含金量”,按照規(guī)律育人才。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十四中提出了學習教育科學,引領教育實踐,推動科研興校的辦學主導思想。
在王校長“以理做教育”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十四中的教師們努力鉆研,積極實踐,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質——善、博、雅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出充滿活力的精彩課堂。坐在十四中的教室里,生動的體態(tài)動作語,會讓你躍躍欲試;有趣的心理游戲,會讓你忍俊不禁;化學版的《青花瓷》和《讓我們蕩起雙槳》,更會讓你興味盎然,陶醉在熟悉的旋律中……
乍聽起來,“以理做教育”好像有點抽象,也有點生硬,但是,走進十四中你就會發(fā)現,以理做教育并不是凡事中規(guī)中矩,嚴格按條條框框辦事,而是在尊重規(guī)律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這樣的課堂會更有效;以理做教育也不是冷冰冰的只講“理”,“理”的背后,處處是“情”,是為學生成長和未來發(fā)展服務的大情和大愛。
也許,十四中并沒有提出什么新潮的教育口號,但可貴的是,學校能始終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踏踏實實地按照規(guī)律辦教育。基礎教育怎樣才能在深化改革、銳意創(chuàng)新中,實現內涵發(fā)展,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十四中的辦學特色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