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學(xué)者李贄(1527—1602)是中國封建社會最早主張男女平等的啟蒙思想家之一。他在《明燈道古錄》中說:
世人但知百姓與夫婦之不肖不能,而豈知圣人之亦不能也哉?……自我言之,圣人所能者,夫婦不肖可以與能,勿下視世間之夫婦為也。……夫婦所不能者,則雖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視一切圣人為也。
李贄認為,人人都有相同的天分和德性,因此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一律平等。圣人與凡人平等,王侯與庶民平等,男人和女人平等。
萬歷十七年(1589年),李贄在湖北麻城芝佛院編定《初潭集》。是書收集他最喜愛的兩本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與焦竑的《焦氏類林》并加以評點。朱熹肯定的封建宗法社會的“三綱五常(倫)”中的“五常”順序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師)友。但李贄在按五常關(guān)系排列兩書內(nèi)容序列(李贄分作五大類別)時,卻寫做:夫婦、父子、兄弟、師友、君臣,將夫婦關(guān)系置于頭等地位,君臣關(guān)系貶為末等。他料到程朱理學(xué)的衛(wèi)道士們一定會大驚小怪,索性在“夫婦篇”前置放個總論——《夫婦論》;末了,還覺不夠逗,又加了四字的旁注:“因畜有感”。意思是說,此排序的靈感緣自畜牲交配。
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說天下萬物皆生于一,但李贄在《夫婦論》里偏講“天下萬物皆生于兩,不生于一”;又說:
夫婦人之始也。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夫婦正,然后萬事無不出于正。
李贄將夫婦關(guān)系、男女關(guān)系置于社會人倫的頭等地位,反映出這位非圣無法的啟蒙斗士深厚的人性關(guān)懷,透溢出濃濃的人情味。在《夫婦論》里,李贄還語重心長地講:夫婦間應(yīng)互敬互愛,不要以才貌和資產(chǎn)取人……
李贄講學(xué)的芝佛院,聚集了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年輕弟子,也有閨秀小姐。那時視男女交往為大忌,李贄卻公然招收女弟子,這確乎是驚世駭俗。衛(wèi)道士們于是斥為“男女混雜”、“有傷風化”。他卻干脆將與梅澹然、善因、明因等女孩子的往來書信集成冊,并取了一個令人心旌搖曳的書名——《觀音問》,廣為散發(fā)。他在書中贊譽這些率性天真的女孩兒為“真出世丈夫”!又批駁“男女授受不親”的古禮,說“山居野處,鹿豕猶以為喜,而況人乎?”公然宣揚男女自由來往合符自然之道,照收照教女弟子不誤。不過,這件事后來終成為李贄被殺的一條罪證。
程朱理學(xué)歧視婦女,認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反對婦女改嫁。李贄卻同情寡婦,贊揚寡婦再婚,稱道西漢才女卓文君自嫁文士司馬相如是“善擇佳偶”,合乎“自然之性”;反對歷來封建衛(wèi)道士的所謂“失身”、“淫奔”之說。他還公然贊賞武則天以女人之身治天下,稱她是有作為的女政治家。 李贄又在《初潭集·才識》里記述了25位女性的事跡,贊揚道:“此二十五位夫人,才識過人,識見絕甚……男子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