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的領(lǐng)土。四川與臺灣兩省的往來關(guān)系,據(jù)考證,應(yīng)從清代開始。
清代,臺灣一地有大小官員一千五百多人,其中四川籍文職官員有三十二人(武職不計,人數(shù)甚少)。浙江籍人最多,福建、廣東籍人次之。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臺灣設(shè)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當時又稱安平)縣、鳳山縣、諸羅縣,隸屬福建省臺灣廈門道??滴醵暝O(shè)有臺灣臺廈兵備道,兼提督學(xué)政,駐府治??滴趿?1721年)去兵備,設(shè)巡察臺灣侍御史,漢、滿族各一人,駐臺灣府治理,執(zhí)政一年期滿替換。雍正四年(1726年)去學(xué)政。雍正五年(1727年)開始,以漢族御史兼督學(xué)政。雍正六年(1728年),改為分巡臺灣道,專統(tǒng)治臺灣和澎湖。雍正八年(1730年),奉旨新舊制度兼用,從此,可留任一年或二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規(guī)定,學(xué)政歸兼,三年巡視一次,事竣即回,不必留駐臺灣。乾隆三十年(1765年),奉命從此不定時間隨時派往臺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后,停止派遣,直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加兵備銜。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后,加按察使銜,命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水陸提督,每年輪流一人前往臺灣巡視。
清代在臺灣任職的四川籍人有:
熊琴,安縣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舉人,雍正四年(1726年)任鳳山縣知縣。
倪象愷,字贊衡,號方山,威遠縣人(一說是榮縣人,實因康熙六年威遠劃歸榮縣)??滴跛氖哪昱e人,雍正三年(1725年),任福建羅源縣知縣,待百姓如親人,受到百姓擁戴。雍正七年(1729年)倪象愷調(diào)臺灣,奉旨往臺灣府任守制。他到臺后,治理嚴厲,以誠對百姓,以撫對番民;減輕各種稅收,又設(shè)學(xué)校,使番社子弟得學(xué)文化受教育。雍正九年(1731年),倪象愷升臺灣道,總理臺灣,至乾隆八年(1743年),積勞成瘡,告假四川威遠,一年后去世,年61歲。他任內(nèi)曾題石額于考棚:“大畏民志”,至今尚存,被視為珍寶。又修大目穆莊舊埤,便民水利。莊民勒碑懷念:“公念切民依,心懷拯溺”。
周于任,字純哉,號仙山,又號龍溪,潼川府安岳縣文峰(現(xiàn)為永豐)鄉(xiāng)人。12歲中秀才,數(shù)年苦讀,兼攻文武??滴跛氖吣?1708年)中舉人。雍正七年(1729年)選授永春縣,調(diào)任將樂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升澎湖通判,并編著《澎湖志略》一冊。雍正十三年八月,兩年俸滿,仍保留協(xié)辦。乾隆元年(1736年)六月,因病卸事回原籍。任內(nèi)勤政愛民,澎水建祠紀念。著有《別澎湖》十六韻詩一首:“行年將六十,三仕到澎陽。海國東南嶠,星經(jīng)牛女鄉(xiāng)。天懸青共遠,水接碧同長。颶發(fā)疑雷吼,沙飛似霧茫。有時奔萬甲,無計臥雙檣。風(fēng)景雖多別,民情卻甚良。勤耕薯作飯,儉用布為裳。麥稻還須糴,豆麻尚可糧。黍黃村火密,草綠訟庭荒。柴戶何嘗閉,蒲鞭不用揚。官閑惟嘯月,民樂可烹羊。竊綠亦云久,留民敢謂芳。光陰飛石火,花甲變星霜。將別還延佇,思歸欲束裝。群黎雖祖餞,一葦早輕航。暫息鷺洲地,追懷賦短章?!?/p>
嚴瑞龍,字凌云,閬中人??滴跷迨吣赀M士,以吏科掌印給事中,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視臺灣,清公勤慎,整飭官方,洞察民隱,疏減番丁社餉。對番民剿撫并用,威惠兼至。留任一年,主歲科一試。尋擢湖南按察使。
馮紹立。宜賓人,乾隆二年、三年(1737年、1738年)署臺灣縣(亦稱安平縣)知縣。
何衙,廣元人,康熙五十九年舉人。乾隆九年(1744)任諸羅知縣。
劉鎮(zhèn)遠,華陽人,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鳳山縣典史。
張企文,合川縣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臺鹿港巡檢。
王錫縉,威遠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淡水(在臺灣北部)同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兼臺灣彰化知縣,同年七月卸任。
金壁熒,遂寧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任淡水八里坌巡檢,旋卸職,翌年再任。
孟邵。中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署巡臺御史。
倪慶,華陽人,舉人出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彰化知縣。
馬騰遠,成都縣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彰化典史。
雷輪,井研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士,官給事中,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巡臺御史。
羅倫,安岳人。監(jiān)生出身,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八月署臺灣縣令。
糜奇瑜,秀山人。嘉慶十七年(1812年)署分巡臺灣兵備道。
李慎修(彝),威遠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進士,曾任晉江、沙縣、清流知縣,鄉(xiāng)試同考官等。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一日,任安平知縣。后升噶瑪蘭(今宜蘭)通判,署淡水同知。
黃維紱,江北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署南投縣丞。
楊成林,華陽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臺灣縣典史。
黃開基,號自堂,永川人。舉人出身,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署臺灣淡水同知。咸豐初年(1851年)升任臺灣府知府。在閩臺做官16年,政聲甚佳,因病辭官回原籍。
冉正品,廣元人。道光三年(1823年)署羅東巡檢。咸豐三年(1853年)署澎湖通判。
夏慶之,廣安人。咸豐四年(1854年)署臺灣大甲巡檢。
馬慶釗,成都縣人。咸豐九年(1859年)署鳳山知縣。
黃體元,永川人。咸豐六年(1856年)署噶瑪蘭通判。
章覲文,宜賓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舉人。同治元年(1862年)任安平(臺灣)縣知縣。同治三年(1864年)署澎湖海防通判。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任噶瑪蘭通判。
劉榛,銅梁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署艋胛縣丞。
李國召,蓬溪人。同治八年(1869年)署臺灣竹塹巡檢。
向燾,中江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署臺灣淡水同知。
曹國楨,新都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署臺灣竹塹巡檢。
張星鍔,峨眉人。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鳳山知縣。
林志賢,華陽人。光緒十三年(1887年)任下淡水縣丞。
包容,西昌人。光緒十四年(1888年)任臺灣縣知縣。
從歷史回到現(xiàn)實中,目前在臺灣軍政官員中仍有不少川籍人士。愿大家共同為促進海峽兩岸人民團結(jié),為子孫后代開拓兩岸福祉,共建偉大祖國,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