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處我國西南,物產豐富,山川秀美,居民以壯族為主,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民眾生活極具民族風情。壯族婚禮習俗更是一道靚麗風景。
浪漫:以歌傳情來選婿
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這樣唱:“上山砍柴要帶刀,出門過河要搭橋,壯家用歌來問話,無歌你就夾尾逃?!备柙~雖是來諷刺酸秀才的,但也唱出了壯民愛歌的個性。
男女青年的婚戀更是離不開歌。民國期間劉錫蕃所著《嶺表紀蠻》第十八章記載:“善唱歌者,能博得婦女之歡心,可藉此為媒介,而達到最美滿的戀愛?!辈荒艹璧娜耍霸谏鐣霞纯菁殴褮g,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蹦芊癯桕P系到一個人的婚姻大事,小伙子其他條件不重要,歌唱得好就是獲得美滿姻緣的最大資本。清朝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二“粵歌”有對歌擇婿的詳細記述:“良人(壯人古稱之一)之俗,幼即習歌,男女倚歌擇偶。女及笄(古代女子成年禮儀,一般年齡在15歲左右舉行),縱之山野,少年從者數十,以次而歌。視女歌意所答,而一個留,彼此相遺?!笨梢?,只要歌聲打動姑娘的芳心,就被姑娘單獨留下談話,婚事就算成了一大半。
即使如今社會,男女青年也有對歌擇偶的習慣。在歌圩上,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山間月下,溪邊林中,高歌互答,有時連唱數日而不疲倦,對歌中找到意中人,彼此滿意,就可確定終身。對歌通常是男青年主動唱“游覽歌”,物色合適的姑娘;找到目標,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女方如果有意,就唱“詢問歌”,彼此了解;表達愛慕之情,唱“愛慕歌”;分別時,難舍難分,唱“送別歌”。雙方第一次接觸印象不錯,互相約定下次見面時間。這些表達愛情的山歌,曲調不同,但唱起來都繪聲繪色,感情真摯。山歌最大的特點是善用比喻,正如一首山歌所唱:“阿哥阿妹情誼深,好像芭蕉一條根,阿哥就像那芭蕉葉,阿妹就是那芭蕉心;弩弓沒弦難射箭,阿哥就是那弩上的弦,世上最甜的要數蜜,阿哥情意比蜜甜?!卑⒏绨⒚们橐鉂獾帽让圻€甜,像芭蕉葉和心、弓和弦一樣難分難舍。所以壯家人說:“山歌是第一個媒人?!?/p>
除了唱山歌,男女青年對歌時候還要拋繡球。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對這一習俗有詳細描述:“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已定。”集體聚會時,小伙與姑娘們自然分成一群一伍,開始先對一陣山歌,然后彼此拉開適當距離,姑娘們便將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繡球拋向自己心愛的小伙。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姑娘拋來的繡球,如果小伙子對姑娘有意,就會在繡球上系上贈物,再拋給中意的姑娘。贈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繡球上的禮物就算答應了別人的求婚?,F(xiàn)在,廣西壯族聚居區(qū)已經把繡球開發(fā)成一種旅游紀念品。
神秘:夜晚來把新娘搶
在廣西邊陲的山區(qū)腹地以及桂林部分地區(qū),民間還存在著夜婚或稱火把婚的習俗?;槠谕砩?,新郎帶二三十人,點著火把,邊走邊唱,直往女家。到女家村寨邊,先與新娘女伴對歌。進行對歌比賽。結果一般總是讓男方贏。這時男方有權派一個能說會道的小伙子進寨,女伴往往用歌聲盤問,小伙子必須對答如流,才準進門迎親。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邊走邊與迎親男青年們對歌,在歌聲笑聲中,簇擁新娘。到達男家拜堂成親。新人進洞房后,男女青年繼續(xù)對歌,直到天明。
有的地方新娘一方還要認真為難一下男方。這時幾個伴娘裝扮與新娘相同,男方要分辨真假新娘,派人混入女方伴娘群中“搶”新娘,姑娘們互相掩護,伴郎必須手疾眼快,行動迅速,“搶”到新娘后,馬上撤退,姑娘們一路追去,邊追邊歌,實際為送親,男方且戰(zhàn)且退,以唱歌來對付女方“反搶”,直至男家村寨??芍^娶親路上不坦然,一路歡歌一路情。
至于夜婚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夜晚結婚符合陰陽交合的自然規(guī)律?!栋谆⑼x·婚嫁》載:“婚姻者,何謂也?婚者,昏時行禮,故日婚。所以昏時行禮何?示陽下陰也?;枰嚓庩柦粫r也。”即根據男為陽,女為陰。白天為陽。夜晚為陰,,黃昏正是陰陽交際之時,男女婚媾與自然規(guī)律合拍,黃昏結婚可謂天人合一。所以,《正字通·女部》載:“婚,古作昏?!笨梢姡湃恕敖Y婚”實際上是“結昏”,即黃昏舉行,然后延續(xù)到晚上,成為夜婚習俗。其二,夜婚是古代搶婚遺俗。古代社會部族之間有搶婚習俗,為了搶奪成功,多在夜晚偷偷進行?!兑捉洝ね拓浴吩疲骸傲模嘿S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本兔枥L了古代社會騎馬搶婚的場面。其三,逃避土官初夜權。傳說壯族地區(qū)有的土官荒淫無道,凡是要結婚的姑娘都必須先送到他家,姑娘的初夜權由他享有。為了逃避這一無理規(guī)定,民間悄悄把婚禮改在晚上舉行,以掩人耳目。
以上種種猜測都或多或少有其合理的一面。更多的人認為廣西夜婚可能是古代搶婚的遺俗。廣西地處邊陲,過去交通相對閉塞,信息也不如內地通暢,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很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所以古俗延續(xù)至今。只不過壯鄉(xiāng)夜婚已經是真戲假作了,“搶”只是象征性的儀式,之所以要“搶”更多是圖個熱鬧,有喜慶氣氛,夜婚中邊搶邊對歌,用真假新娘糊弄男方,逐步把婚禮推向高潮。現(xiàn)在這種夜婚習俗已經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在南寧及其近郊已經普遍演化成在黃昏時候舉行婚禮的習慣。不像內地婚禮儀式都在上午舉行。
自由:婚后還在娘家住
過去結了婚的壯家姑娘,往往不在婆家居住,婚后第二天就趕緊返回娘家。以后,只有到農忙時或節(jié)日期間才到夫家參加勞動或居住幾天。這樣要過兩三年后,有了孩子才可以長期到夫家居住下來。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不落夫家”,民間還把它叫做“不落家”、“不坐家”、“坐娘家”、“走媳婦路”等。
明代《赤雅》“丁婦”條:“娶日,其女即還母家,與鄰女作處,間與其夫野合,有身乃潛告其夫,作欄以待,生子始稱為婦也?!薄稁X表紀蠻》同樣對這一現(xiàn)象做了具體描繪:“未開化之蠻族婦女,于結婚之次早,多還母家,自繼續(xù)其‘做后生’之生活(此俗亦稱“不落夫家”即不與夫同居之意)。次年插秧之時,夫家使人迎之,至,信宿即去。以后非節(jié)日不來,來則兩三日又去。直至懷孕生子,或其本人不愿再‘做后生’,始與夫同居?!睆V西各地的地方史料對這一習俗更有詳細記載,可見這種現(xiàn)象在古代十分盛行。改革開放后,廣西社會經濟取得飛速發(fā)展,不落夫家的婚俗逐步減弱。
“不落夫家”使姑娘們在娘家的時間被大大延長,短則一二年,長則七八年甚至十幾年。20世紀30年代的國民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改良風俗會,頒布了《廣西省改良風俗規(guī)劃》,把“不落夫家”列入明令禁止范圍,規(guī)定:“女子嫁出后不落夫家者,處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金。家長縱容者,并罰其家長?!币驗樗麄円部吹健安宦浞蚣摇睂嵸|上已經危及封建父權制和家長制,在娘家居住的已婚婦女還和沒出嫁的姑娘一樣照樣可以趕圩唱歌,這樣女性們從“三從四德”、“三綱五?!钡氖`下解放出來,所以當時的統(tǒng)治者認為有傷風化,故嚴厲禁止,但結果只能是禁而不止。
對于這一社會現(xiàn)象,很多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人類社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會,婚姻也經歷了原始的群婚到對偶婚再到最后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母系社會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后來父權制的確立,婚姻也由“從妻居”演化成“從夫居”,丈夫在社會和家庭中起主導作用。所以有人認為“不落夫家”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過程中婚姻形態(tài)的殘留;還有的學者針對壯族早婚現(xiàn)象提出“不落夫家”主要是考慮女方沒成年而得以盛行,因為過去壯族女孩結婚年齡比較小,“不落夫家”實際上是為女孩身心成長發(fā)育留有足夠時間;當然有的學者看到“不落夫家”的女子和未婚姑娘一樣享有她們專有的權利,如參加歌圩,尋找新的異性朋友等,于是他們指出“不落夫家”是女子對不滿意婚姻的逃避,借這一習俗繼續(xù)尋找另一半。說法不一,道理似乎都很充分。
全面分析這一習俗不能脫離當地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以及這種環(huán)境所造就的民眾社會心理,壯鄉(xiāng)山清水秀,人們崇尚人性自然,人性本真。壯鄉(xiāng)女青年恰如沈從文筆下風凰古鎮(zhèn)渡口邊的翠翠,她們美麗率真,幾乎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婚姻模式的約束,“不落夫家”也許是她們崇尚自由、大膽追求美好愛情的一種方式,加上社會風氣開明,民風淳樸,此種婚俗普遍被民眾接受。
我們應當看到不落夫家的女子確實享有許多特權,與婚后就入住婆家和丈夫生活在一起的女子相比,這些住在娘家的女子確實有很大自由,生活上思想上都不會有很大的拘束。無論這種習俗出于何種原因出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婚俗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潘艷琴(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已畢業(yè))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到她曾經訪談過一位有過“不落夫家”經歷的沈女士,這位沈女士說:“我結婚后一點都不想去他家,還想上街唱歌。我結婚頭兩年都沒有在老公家住一個晚上。我們這里結婚頭2—3年是不去丈夫家住的。老人告訴我如果不生孩子那么快,來‘那個’(月經)20天后才去,就不怕懷孕了。所以我在那個時候去。如果不是那個時間,婆婆又來接的話,我就借口說已經和伙伴約好了要上街,就不跟她去。我婆婆也沒有辦法?!?沈氏,43歲,高中畢業(yè),采訪時間2003年12月17日晚,地點是廣西龍州縣北部的一個山村)可見,去不去婆家?guī)缀跬耆膳阶鲋鳎齻兇_實享有更大自由。
如今外來文化的影響。男女青年思想已經有了很大轉變,“不落夫家”近乎絕跡。更多表現(xiàn)為婚后的女青年回娘家的次數頻繁些,當地人稱為“兩邊住”。很多地方這種婚俗已變成象征性的了,即新娘在婚禮當晚是和她的女伴同住一房,第二天返回娘家,到了晚上,夫家又派人去接回新娘,以后就住夫家了,與傳統(tǒng)的“不落夫家”已大為不同。
這些婚俗有的雖然并非壯族所特有,但它們基本反映了壯鄉(xiāng)民眾的精神風貌和他們特有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情感。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同其他習俗一樣,婚姻習俗有著很大的變異性,即所謂的“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規(guī)矩”?;樗妆旧砭拓S富多彩,不會出現(xiàn)整齊劃一的婚禮模式;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受到外來文化觀念的沖擊,人們思想已經發(fā)生很大改變,一些習俗也發(fā)生了變化甚至銷聲匿跡,對此我們不能一概以進步或者落后的價值標準去評判。
(作者: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第二中學教師,郵編27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