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學界馮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說,他們主張談“國學”不要僅限于儒學,最好談“大國學”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
這個意見,我覺得很好。我主張談“百家之學”,并不限于儒學一家。在我主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書(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經(jīng)著重宣傳過這個觀點。
“國學”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中華文化,外延很大。在其觀念文化中,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農(nóng)家、陰陽家、雜家、小說家,還有宗教。除觀念文化外,有歷史文物,包含器物: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含藝術(shù)品:書法、繪畫;含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飾等。除歷史文物外,含社會制度,即制度文化。除此還有關(guān)于人文、社會、軍事、醫(yī)藥、養(yǎng)生、農(nóng)學、天文歷算、科學技術(shù)等古代書籍??傊袊鴤鹘y(tǒng)文化淵源流長、豐富多彩。
對這些固然可以稱之為“大國學”,但在我看來,最好稱之為“百家之學”,并不限于儒學一家。要了解儒家的精粹,也必須從百家之學著眼,這樣才能在比較中講出深度來。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代百家之學“相反而皆相成”,講得很深刻。
從另一方面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君主專制制度以來,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長達二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如此漫長的過程中,先秦時期的“百家之學”經(jīng)過融合并吸收域外文化思想,有很大的變化。這表現(xiàn)在:儒學在維護社會安定、加強社會的道德教化方面顯示出很大的作用,這和儒學善于學習吸收域內(nèi)和域外各種思想精華有關(guān);它不是封閉的,不是死水一潭,用朱熹的話說,儒學自有它的“活水源頭”。因此,在研究“百家之學”的同時,將儒學作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中的重點,付出更多的精力加以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也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