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痹谧魑慕虒W中,學生是習作練筆的主體。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走出“教師導、學生作”、“奉命作文”、“應試作文”的怪圈,發(fā)揮學生習作練筆時的主觀能動性。能不能讓全體學生真正成為作文教學的主體,是衡量小學作文教學成效的關鍵。
一、改革作文課堂教學模式
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舊的作文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化作文課堂教學,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審題——立意——選材——起草——修改——成文。它限制了學生思維個性的發(fā)展。我對傳統(tǒng)的作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把單一的班級教學改為分組教學和個別指導相結合。變“教”為“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提倡互幫互學,把老師整節(jié)課的輔導變?yōu)?老師用1/4的時間指導,啟發(fā)思路,學生用1/2的時間動筆寫作,留下1/4的時間點評、修改。有的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在習作練習中遇到的困難或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入手,進行導、議、練、評。這些新的作文課堂教學模式都可概括為:導學(群體教學與分組教學相結合)——點拔——個別指導——修改——再修改潤色——成文,它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2~5年級的學生均能當堂完成習作。這充分說明,改革舊的教學模式,優(yōu)化作文課堂教學結構,把課堂40分鐘還給學生,使減輕學生負擔、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成為可能。
二、作文教學向學生開放,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開放課堂,自主表演
愛玩、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為充分利用孩子的這份天性,讓沉悶的作文課活起來,作文課上我選擇了那些離兒童生活比較近的圖畫和材料作為表演的“藍本”,打破課堂限制,跳出畫面的圈子,提前布置,給足時間讓學生排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編、共同演、共同設計“解說稿”,小組與小組之間誰也不甘落后,盡情地發(fā)揮自己的內在潛力。
2. 激發(fā)興趣,淡化“清規(guī)戒律”,張揚個性
心理學指出:“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內心的滿足,不是負擔。”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習作方面的要求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要讓學生喜歡作文,就應該在作文教學中解放思想,沖破觀念,淡化各種“清規(guī)戒律”,讓學生張揚出自己的個性:
(1)淡化命題,讓學生有話就寫,讓學生覺得作文沒什么可怕的。
(2)淡化文體,鼓勵想象創(chuàng)新。
3.開展合作學習,激勵自改
對待學生的每次練筆,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關注。評講習作時,我注意尋找每個學生在習作中的閃光點,特別是后進生的點滴進步,我更是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根據(jù)習作中存在的同類問題,由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交流小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既讓學生敢于在交流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又讓學生善于在交流中傾聽別人的建議,最后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自改習作,盡可能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遵義縣龍坪鎮(zhèn)桂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