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ing on
話劇《蛇詩慢》
前世的一個回眸
今生的一次邂逅
西湖畔,斷橋邊
小青的素貞
法海的許仙
因果糾纏
輪回成姻緣的纏綿
一場細雨
一把紙傘
愛
萌生在凝眸的瞬間
雷峰塔不倒
一個作畫的少年
誰在為人們慢慢訴說
一個人與蛇的癡戀
在詩情畫意的江南
流傳千年
此次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白蛇”版本,著實不同。光是看看“蛇詩慢”這一雙關意味的劇名,先讓人“彈眼落睛”。
幕起,舞臺一角,一位素衣者一邊娓娓述事,一邊翩翩作畫。他手中的畫筆輕輕游移,舞臺影幕隨之浮現(xiàn)各色景象——西湖、斷橋、昆侖山、紫竹林、金山寺……多媒體令這些景象鮮活生動,演員的表演則出入其間,與影幕融為一體。當素衣敘述者點染筆墨,白描與寫意的場景在觀眾面前拉開畫卷;青蛇輕輕揮臂,影幕上便是一陣綿綿春雨落下;白蛇舞動水袖,“水漫金山”的戰(zhàn)斗氣氛撲面而來……
在整個演出過程中,7塊可以移動的投影板便幾乎構成了所有舞美,隨故事一起流轉的春夏秋冬的主題色彩,始終與劇情的敘述牢牢貼合。導演選擇了最能體現(xiàn)中國詩意美學的水墨畫手繪方式,狹小的舞臺在投影變幻下暈染出廣闊天地,渾然一個寫意唯美的多媒體“詩畫”。
如今的戲劇舞臺演出,常常離不開兩個爭議——一是聲光電的拿捏之度;二是舞臺演繹的影視劇化傾向?!渡咴娐分泵孢@兩個問題,且做到了劇情與舞美的充分融合,發(fā)揮了舞臺美術的獨特之處,傳達出極具現(xiàn)代意識及其風格的視覺理念。筆者覺得,與以往國內大部分所謂多媒體劇相比,《蛇詩慢》在多媒體影像的嘗試運用上真正做到了勝人一籌。
該劇的導演杰寇默·拉維爾自稱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他被《白蛇傳》所傳達出的“愛能超越一切種族、性別、文化及宗教差異的信念”深深打動,這促使他用舞臺來表現(xiàn)這種“超越一切形態(tài)的愛”。
該劇籌備之初,拉維爾觀摩了京、昆等戲曲劇種的《白蛇傳》。細心的觀眾可以發(fā)現(xiàn),《蛇詩慢》中的有些動作直接借用了戲曲身段。
傳統(tǒng)戲曲主要演繹許仙與白素貞之間的情感,對于青蛇、法海的心理幾乎不予筆墨。這種情況直到李碧華的《青蛇》出現(xiàn)才有改變。《蛇詩慢》的故事構架近似京劇,但人物糾葛更似《青蛇》——除表現(xiàn)許仙與白素貞的愛情外,還著力刻畫法海對許仙的瘋狂的愛、青蛇對白蛇超越姐妹的情愫。而且,《青蛇》中若即若離、似有還無的“隱情”在《蛇詩慢》中被全部“泄”于舞臺——法海光明正大地吵著要囚禁“純真的孩子”許仙,青蛇心心念念要與白素貞一起重回仙山修煉。而白素貞呢,一個“愛”字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再出秀口……這一切對于臺下熟悉“舊情”的中國觀眾來說,難免過于直白和突兀,演員熱情過火的表演惹得笑場不斷。
對此,拉維爾解釋道:“《蛇詩慢》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愛……劇中,每一個人都愛上了另一個人。但我希望不要把這個戲單純地理解成同性戀。其實,這里面都是些錯誤的愛?!?/p>
全劇在白素貞雷峰塔下獲救之際戛然而止。導演認為,這才正是自己要表達的主題——愛,可以戰(zhàn)勝一切。不過,當直抒胸臆的西方詩意解構了含蓄蘊藉的東方詩意,大多中國觀眾的目光卻有點發(fā)直、脊背有點出汗。
筆者認為,盡管《蛇詩慢》是快餐文化背景下難得的一出“慢生活”劇作,卻依然不得不悲情地被歸入“形式大于內容”的劇作行列。尤其是,當觀眾對絢麗的舞美變幻嘖嘖稱奇時,他們中能有幾個會去細品舞美背后那場悠揚纏綿、刻骨銘心的千年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