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精神是其作品的內(nèi)在蘊藉。在人物塑造上,狄更斯也以道德為角度進行塑造,因而作品具有獨特的魅力。本文主要從人物形象的基調(diào)化、人物性格的單層次以及人物本質(zhì)的確定化三個方面來重點探討在狄更斯道德觀和人性觀主導下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形象特點。
關鍵詞:狄更斯;人性;道德;人物特點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5—0166—02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最享有盛名的小說家,他的小說受歡迎的程度可謂是空前絕后,當時就有人說:“我們社會現(xiàn)在有三件大事:倫敦慈善事業(yè)、狄更斯小說、霍亂病?!痹诘腋沟男≌f中,道德是天使,是主人公安身立命的依據(jù)。在道德角度下的人物塑造,成為狄更斯作品中人物的特色之一。英國小說家,評論家愛·默·福斯特曾在他的《小說面面觀》中指出“扁形”和“圓形”人物的概念,他認為“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幾乎都屬扁平形”,這與他從倫理角度觀察塑造人物有關。
一、人物形象的基調(diào)化
所謂基調(diào)化,是指以藝術形象的某個方面、部分或特征作為中心貫穿整個藝術形象,并且藝術形象的各個方面都吻合這個中心。
狄更斯的小說有時會以某種具體的意象作為全篇的基調(diào)。如《荒涼山莊》里的霧,彌漫于整部小說,到處是一片迷茫、混沌。而人物形象的基調(diào)化與整部小說的基調(diào)化是吻合的。狄更斯人物形象的基調(diào)化是以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為中心進行的,只要某種性格因素或特征成為人物性格的主導方面,他便可以成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以這個基本特征為基準,狄更斯統(tǒng)一了人物形象的各個方面:人物的肖像、行為、言談、人物周圍的環(huán)境特別是人物的住宅、人物的服飾,等等,都與這個基本特征相吻合,帶著基本特征的色彩,從而使人物形象的各個方面在基調(diào)上圍繞基本特征形成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
《艱難時世》中的葛擂硬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是他的“實際哲學”。他只相信事實,只尊重事實,只講事實,只要求事實。他認為理性是教育唯一應該培養(yǎng)的東西。他反對想象,反對情感,一涉及這些領域就手足無措,無言以對。他對自己的女兒并沒有慈愛之心,但是對女兒的終身大事,他考慮了事實、平均值、規(guī)律等各種問題,就是沒考慮女兒本身,沒有考慮他女兒的感情、愿望、喜好,因為那不是“事實”,一個極其復雜的婚姻問題,他用兩個簡單的是非句解決了:龐得貝是不是要求露意莎嫁給他?露意莎要不要嫁給他?
葛擂硬的外表符合事實的精髓。四四方方的額頭,四四方方的手指,四四方方的外衣,四四方方的腿干,四四方方的肩膀,都是能用數(shù)學方法明確計算出來的幾何圖形。他的動作符合“事實”的原則,總是那樣準確無誤而又單調(diào)乏味。至于葛擂硬先生的嘴,則從未吐出過與事實無關的語言。
葛擂硬的住宅“石屋”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事實”。形狀整齊,四四方方?!按箝T的這邊有六個窗戶,大門的那邊也有六個窗戶;這一廂的窗戶總數(shù)是十二個,那一廂的窗戶總數(shù)仍然是十二個,加起來,恰好是二十四個?!鄙踔吝B他居住的焦煤鎮(zhèn)也像他所心愛的事實一樣,單調(diào)、乏味、枯燥千篇一律,絲毫也沒有沾染上“幻想的弱點”。
總之,與葛擂硬有關的一切,都被打上了“事實”的烙印,無數(shù)事實堆積起來,便構成了葛擂硬這一形象。
人物形象的基調(diào)化并非狄更斯所獨創(chuàng),但狄更斯的基調(diào)化存在于其小說的大部分人物身上。多數(shù)人物一出場就被貫以道德方面的基調(diào),道德成為人物命運發(fā)展的方向。如果把人物的道德與人物的命運組成一個直角坐標系,我們便可以看出,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命運一般是與其道德品質(zhì)成正比的。即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狄更斯對道德是偏執(zhí)的,因此塑造人物是首先要以道德為基準分出善惡來。如果人物的基調(diào)化不足以說明道德對狄更斯塑造人物的影響,那么人物性格的單層次特點更能說明這一點。
二、人物性格單層次
人的性格是復雜的,其中既有道德因素,又有政治、階級、經(jīng)濟等方面的因素,呈現(xiàn)出多層次的狀態(tài)。但在狄更斯小說中,作者則側重的是道德層次的描寫。
道德的屬性,成為人物個性的重要依據(jù),其它一切因素都是為這個道德因素服務的:狄更斯筆下的富人,其經(jīng)濟狀態(tài)往往是模糊的。如董貝,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富翁、商行老板,經(jīng)營海外貿(mào)易,但這商行有多大,有多少職員,經(jīng)營些什么,怎樣經(jīng)營,等等,作者一般沒有交代。這與巴爾扎克大不一樣。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老頭,不僅產(chǎn)業(yè)的數(shù)量和價值,而且產(chǎn)業(yè)的創(chuàng)立過程,經(jīng)營方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狄更斯筆下各種不同職業(yè)的人物,對他們的職業(yè)特點、具體工作,作者都并不關心。如《小杜麗》中的道伊斯,小說交代他是一個工人、發(fā)明家,但他究竟發(fā)明了什么東西,有什么發(fā)明才能,我們一概不知,等等。然而狄更斯小說中人物的道德面貌大都清晰,他們或是閃爍著道德上的光輝,或者呈現(xiàn)出道德上的黑暗,或者兩者兼有之。對于道德方面的描寫,作者總是不惜筆墨。由于過于突出人物性格中的道德層次,便必然沖淡人物性格中的其它層次,從而使人物性格呈現(xiàn)出單層次的特點。
自然,說狄更斯筆下人物有單層次的特點,并不是說他們的性格只有道德一個層次。如《艱難時世》中的龐得貝,他的仇視工人,破壞工人運動,也很難從道德的角度進行解釋而是與其階級地位、經(jīng)濟利益等有關。但是這些方面的因素相對比較薄弱,除人性因素之外,在總體上不能構成與道德相抗衡的層次,而人性因素在本質(zhì)上與道德有統(tǒng)一的一面,且沒有道德因素那樣醒目,這樣就造成了狄更斯人物性格中道德層次一花獨放的局面,使其人物性格呈現(xiàn)出單層次的特點。性格的單層次造成了非善即悲的人物模式,這種模式也客觀地反映了狄更斯對人性的看法。
三、人物本質(zhì)的確定化
人物善惡本質(zhì)是狄更斯一開始就確定下來的,道德成為狄更斯小說創(chuàng)作和人物塑造的出發(fā)點,作者從道德的角度把人物分成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間人物三類。
狄更斯的小說道德體系分為三個層次——核心、中間、表面。如果我們把這三個層次相應地稱為基本的道德、必需的道德和應該有的道德的話,那么,決定人物正反的標準便是基本道德的這一層次,即高尚、誠實、仁愛。
毋須贅言,狄更斯小說中完美的正面人物都有這三種品質(zhì),雖然個人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他們有的以高尚聞名,如《奧利弗·退斯特》中的奧利弗、《雙城記》中的代爾那;有的以誠實見長,如《遠大前程》中的喬、《艱難時世》中的斯蒂芬;有的以仁慈著稱,如《匹克威克外傳》中的匹克威克、《尼古拉斯·尼科貝爾》中的契里布爾兄弟,等等。與完美正面人物相比,十足的反面人物也從反面體現(xiàn)出了這三種品質(zhì)。他們有的卑劣,如《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的希普、《老古玩店》中的布拉斯;有的虛偽,如《馬丁·朱述維特》中的俾克史涅夫、《巴納比·拉奇》中的切斯特;有的殘忍,如《奧利弗·退斯特》中的賽克斯、《馬丁·朱述維特》中的約拿斯。這些人物雖然各具特色,但無一例外的沒有這三種品質(zhì)。
中間人物比較復雜。從它們與基本道德的關系來衡量,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為三類。第一類人物具有基本道德,但在道德的第二第三兩個層次上有一定的缺陷。不過,這樣缺陷或者性質(zhì)不太嚴重,或者沒有在人物身上占有主導地位。如卡爾登,他們玩世不恭、自甘沉淪雖然達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但基本上還是屬于第三層次,掩飾不住他本質(zhì)的美好。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這類人物呈現(xiàn)出正面的色彩。第二類人物一般在道德的第二第三兩個層次上有嚴重的缺陷,以至于基本道德被它們所扭曲、模糊、壓倒,人物呈現(xiàn)出反面色彩。但基本道德雖然被掩蔽,卻沒有完全消失,而是潛伏著,一旦時機成熟,它們便爆發(fā)出來,迅速占據(jù)主導地位,人物于是擺脫反面的陰影,成為正面人物,如董貝、葛擂硬、《巴納比·拉奇》中的瓦登太太,等等。第三類人不具備基本道德,但在道德的第二第三層次上卻具有一些優(yōu)點,如《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的斯提福茲。這是一個放蕩不羈的紈绔子弟。他自持富貴,欺壓窮人,欺騙婦女,很少動惻隱之心。然而,斯提福茲也有一些優(yōu)點,他風流倜儻,熱情開朗,勇敢鎮(zhèn)定,富有男子漢氣魄。在小說中,大衛(wèi)曾幾次表示了對他的懷念,可見作者沒有全盤否定這個人物。有時,這類人物開始給人一種正人君子的假象,但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他們逐漸地顯示出自己的本質(zhì),露出反面的真相。
狄更斯筆下人物身上其他層次的道德因素可以變化,但基本道德卻是不會變換的。它或有或無都是人物固有的品質(zhì)。它可以被扭曲、模糊、壓抑、遏止,卻永遠不會消失,自然也不會中途產(chǎn)生。這樣,從道德的角度看,狄更斯筆下的人物一出場本質(zhì)便被確定下來,“終生”不變。這是狄更斯小說人物有別于其他作家人物的一個重要特點。狄更斯是道德的中堅者,亦是道德的潔癖者,對善的完美追求和對惡的強烈反感,使他無法將善惡統(tǒng)一加諸于自己所塑造的人物上。因而他所塑造的人物善惡分明,形成了二元對立的人物模式。
狄更斯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從他在讀者中的聲譽和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所擁有的地位來看,他的小說無疑是成功的。狄更斯又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對人性和道德的重視,特別是在道德范疇下的創(chuàng)作,使其作品別具風味,未必真實,卻回腸蕩氣。
參考文獻:
[1]羅經(jīng)國編選.狄更斯評論集[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2]董秋斯譯本.大衛(wèi)·科波菲爾[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3]趙炎秋.狄更斯長篇小說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4]愛·默·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花城出版社,1981.
[5]董邦杰譯.荒涼山莊[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6]金增嘏,胡文淑譯.艱難時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7]《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
[8]T·A·杰克遜.查爾斯·狄更斯——一個激進人物的進程[M].范德一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9]泰納著,陳加洛.論狄更斯小說中的人物[J].福建大學學報1978,(3).
[10]蔣承勇,鄭達華.狄更斯的心理原型與小說的童話模式[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5,(1).
[11]陸丹路.淺析<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人物描寫的基本特點[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8-4).
[12]李宇容.解讀狄更斯小說人物創(chuàng)造的特點[J].麗水學院學報,2005,(27-1).
[13]黃娟.試談狄更斯筆下的“扁平人物”[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24-1).
[14]張艷紅,薛紅.從<艱難時世>看狄更斯小說的人物刻畫[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0-4).
(責任編輯/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