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尊重司法的前提是信息透明和程序公正
截至目前,鄧玉嬌案暫告一階段,但輿論仍然沸沸揚揚。
我們需要冷靜對待這個案子。不管怎么說,鄧玉嬌畢竟刺死了一個人。在司法程序上,她的行為如何認定,需要法院通過公正審理,在保障控辯雙方充分質(zhì)證、平等辯論的基礎上,才能給出最后結(jié)論。在此之前的任何說法,都只是“可能”。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公眾應該尊重司法,尤其是尊重司法程序,而不是靠情緒決定言行。當然,公眾尊重司法離不開一個前提,即信息透明和程序公正。如果沒有這二者的保障,民意和司法最終難以真正融和,達成共識。
從過去的經(jīng)驗來看,中國的司法總是很神秘,辦案機關往往以“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同時,一些司法工作人員素質(zhì)不高,一些輿論關注的事件發(fā)生后,采取的做法不妥當,給出的說法也不合理。如云南的“躲貓貓”事件、貴州習水案中“嫖宿幼女”事件等,都導致司法機關難以被人信服。
在一定程度上,鄧玉嬌案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不僅僅關系到鄧玉嬌個人命運,還涉及中國刑事司法何處去的問題。
今后,中國的司法機關在辦理具體案件時,只要不涉及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就應該公開信息,而且即便是前述兩類案件,也要注意只能是內(nèi)容保密,但程序要透明。這樣才有利于引導民意。
現(xiàn)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司法機關越不及時、公開地披露真實信息,公眾越容易聽信其他渠道得到的消息。過去很多案件,公眾對政府不信任、民意與司法沖突,核心問題就是信息不透明,程序不公開、公正。
中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已經(jīng)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
現(xiàn)在的刑事制度,審前程序缺乏透明度。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公安機關做飯,檢察機關端飯,法官吃飯”,即使公安做的是夾生飯,法官也要吃。
這種制度導致法院對刑事辦案機關沒有制約,如何能保障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
因此,應該總結(jié)諸多案件的教訓和借鑒國際經(jīng)驗,建立以法庭為中心、由法院來約束辦案權力的刑事審判程序。具體到鄧玉嬌案,目前該案已經(jīng)移送審查起訴。按現(xiàn)有制度,律師已可以作為辯護人介入,那就應該允許律師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同檢察機關形成有效抗辯,確保鄧玉嬌本人的合法權益。
同時,在證據(jù)制度上要改革。中國的刑事案件,幾乎都是沒有證人出庭的,只有證人證言。
今后應該建立起強制證人出庭的制度。因為證人出庭,接受交互質(zhì)問,對保證案件公正審理是有意義的。
此外,專家證人也要出庭。比如鄧玉嬌有無精神疾病,專家要接受法庭合理的詢問。
在國外,專家在法庭上被法官詢問后,其鑒定結(jié)果被法庭否決的比例很高。
總之,法治的最終目的,是在確保社會正義的前提下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讓社會各方比照法律的規(guī)定,有個正常的預期,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長治久安。■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刑法學教授